談定真
疫情仍在繼續(xù),餐飲業(yè)受到的沖擊是有目共睹的:
西貝餐飲董事長賈國龍稱賬上現(xiàn)金流扛不過3個月;外婆家餐飲創(chuàng)始人吳國平說“天一亮就要支付250 萬元”;在港股上市不到一個月的“九毛九”市值蒸發(fā)已超過 30 億港元;海底撈內(nèi)地所有門店暫停營業(yè);星巴克中國目前也已臨時關(guān)閉 2000+ 門店……
餐飲龍頭紛紛主動休市,不同的是,麥當勞和肯德基除了關(guān)閉湖北多地的門店外,并沒有像其他餐飲品牌一樣暫停門店業(yè)務,而是開門營業(yè)。
往年一到春節(jié),阿慕所在的這座廣東新一線城市就會變成空城,今年加上疫情的影響各門各戶更是大門緊閉,街上鮮少有行人。整個春節(jié)期間,阿慕也是一直“慫在家”,幾乎沒有在外用餐,期間唯一吃過的外食只有麥當勞。
不過不是堂食,而是在車上用小程序點餐,手機收到取餐通知時戴好口罩進店,拎走立刻上車回家,盡量減少與人接觸。
在這場生死博弈中,麥當勞餐廳里無論是工作人員還是顧客都戴緊口罩嚴陣以待,但必須說依然有不少人正在排隊點餐、等待取餐,并且也有很多外賣訂單。
人流量肯定比不上平日,但考慮到這是疫情非常時期,店面也并沒有想象中那般冷清。
跟重慶的同事聊起這件事時,她也提到疫情早期有一次因為在家太悶,想說戴好口罩出門到就近的麥當勞寫稿。當時店內(nèi)顧客也并不止她一個。只要顧客取餐離開,清潔員就拿著消毒液噴灑、擦拭桌面。沒有了往日熱鬧的氣氛,人與人之間除了大眼瞪小眼沒有任何交流,但一切就在無言中有條不紊地運轉(zhuǎn)著。
非常時期,大部分餐飲門市都被勸停,更真實的狀況是“即便敢開店,也不一定有人敢去吃”。阿慕不禁想,為什么幾乎所有餐廳都暫停營業(yè)的時候,麥當勞(以及肯德基)還在堅持營業(yè)?那些進到店里的顧客,又是誰給了他們勇氣?
我們不妨從品牌如何構(gòu)筑大眾信任感的角度剖析一下。
麥當勞一向以“標準化生產(chǎn)”著稱,號稱“全世界的麥當勞都是同一種風味,同一種口感”,每一道生產(chǎn)工序都被嚴格把控。
通過統(tǒng)一標準、操作量化把過程復制并落實到每一個執(zhí)行崗位上,可以說這是麥當勞一向擅長的技能點。
當品牌做出與個性相符的品牌行為,對消費者才更有說服力。反之,缺乏個性支持的品牌行為,消費者的信任度也會大打折扣。
麥當勞的內(nèi)部管理向大眾展示了“死磕標準”的一面,這也讓麥當勞在疫情蔓延的非常時期,讓大眾更容易相信它會把“嚴謹”的品牌個性應用到衛(wèi)生清潔方面。
網(wǎng)上資料顯示,2003 年非典肆虐,仍在堅持營業(yè)的麥當勞除了繼續(xù)保持原有的每日清潔、消毒步驟,還增加了許多應對措施,例如:
嚴格規(guī)定員工洗手使用殺菌洗手液揉搓 20 秒以上;廚房工作人員采用藍色手套處理生、冷半成品食物,采用白色手套處理熟食;
餐廳不同區(qū)域使用不同顏色抹布,清洗后的抹布浸泡消毒水,消毒水 2 小時更換一次;
大堂用餐區(qū)域采用“一客一消毒”,衛(wèi)生間、洗手池、地面也是隨時消毒;
容易被忽視的門把手、樓梯扶手至少 30 分鐘消毒一次;
……
對內(nèi)要求餐廳員工嚴格執(zhí)行每一個清潔細項,對外在顧客方面加強了外賣配送力度方便大眾,購買了50 多萬口罩免費贈送給到店顧客,派發(fā)預防非典的常識宣傳單,“親善大使”教導小朋友如何正確、有效地洗手…
在那個信息網(wǎng)絡不發(fā)達的年代,麥當勞一方面主動帶頭提高公眾對預防非典的意識,一方面加強自身的衛(wèi)生管理并向大眾展示“一絲不茍”的一面,這些都與維系大眾信任度息息相關(guān)。
而在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麥當勞暫停了湖北多地的門店,全國仍有接近3000門店在營業(yè)中,接待普通顧客的同時也為一些定點醫(yī)院的醫(yī)護人員提供餐食。有過非典經(jīng)歷的麥當勞,同樣地,店內(nèi)測溫、洗手、消毒、戴口罩一樣沒落下。
另一方面,這段時間為了減少人員接觸,美團外賣率先推出“無接觸配送”服務,顧客在線上點單,備注要求騎手將產(chǎn)品放在指定位置,送達后騎手通知用戶自行取餐。
“無接觸配送”雖然是個新概念,但麥當勞在這個事情上的發(fā)言權(quán)并不少:
其一,供應鏈和員工管理標準化,運營穩(wěn)定。擁有獨立外送團隊的“麥樂送”進一步升級為“放心送”,門店與外送員之間可以更好地打“配合戰(zhàn)”,食品安全、人員衛(wèi)生健康管理、餐箱消毒、無接觸配送等措施迅速到位。
其二,麥當勞很多用戶已經(jīng)習慣“自助點餐”,小程序下單、自助點餐機點餐都可以有效地減少人員聚集和接觸。這得益于麥當勞近年來為了減少餐廳運營支出,提高效率,減少顧客等待時間,有意識地對顧客培養(yǎng)“自助點餐”的消費習慣。
同時,為了保障民生供應,減少人員聚集,多地政府支持外賣業(yè)務。而麥當勞做的快餐速食就是適合一人食的單獨包裝,與火鍋店、中式快餐的食品形態(tài)不同,可以避免圍桌共餐,更適應“外賣”“打包”場景。
其三,麥當勞旗下的“得來速”汽車餐廳在這個時候也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從點餐到取餐顧客無需下車,點單員通過對講機確認訂單,減少了食物在外送這一環(huán)以及取餐時與餐廳其他顧客接觸而被感染的風險。
“管理嚴謹”的品牌個性,加上在“無接觸”這一點上布局的戰(zhàn)略優(yōu)勢,這些動作原本并不是為“防控疫情”而準備,但恰好在這個時間大大派上用場,也許連麥當勞自己都沒想到。
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眾對品牌的信任不僅源于非常時期的非常做法,更是建立在日常與品牌每一次接觸時,能夠感知到的品牌細節(jié)之上。不妨回想一下,平日里,麥當勞又是從哪些地方下手來建立消費者信任感的?
說到品牌信任,阿慕正好看過一個關(guān)于麥當勞的趣談:
一個勤儉節(jié)約的上班族,也許平日里每天早餐都是地鐵站旁的煎餅攤,但如果遇上重要的考試、面試或會議,那么很大概率當天會轉(zhuǎn)向麥當勞,尤其是它還推出 6 元特價早餐的時候……因為我們并不希望重要時刻,會出現(xiàn)拉肚子這類情況。
這正透露出在我們的潛意識里,麥當勞的品牌效應正在發(fā)揮作用,讓我們傾向相信它更干凈和衛(wèi)生,拉肚子的可能性更小一點。
不過也必須說明的是,這里談的并不是麥當勞食品絕對安全、也不是說麥當勞沒有在衛(wèi)生問題上栽過跟頭,而是指麥當勞給消費者營造的整體品牌形象。
例如,細心觀察麥當勞的店內(nèi)就可以發(fā)現(xiàn),與傳統(tǒng)餐廳遮遮掩掩的“后廚”大相徑庭的是,麥當勞會故意敞開“廚房”給消費者看。
在點餐臺可以直視廚房內(nèi)部,流水線的生產(chǎn)過程,帶著帽子、口罩、手套的廚房工作人員,沒有積水和污垢的地面……品牌不用自說自話,為“衛(wèi)生問題”爭得面紅耳赤,通過把廚房透明化,一切不言而喻。
又比如,早些年流傳過一個說法:麥當勞/肯德基=中國人的公廁。
尤其是旅游景點處,很多游客內(nèi)急時的第一反應總是:先看看附近哪里有麥當勞/肯德基,而不是去留意哪里有洗手間標識。
之所有會有這種習慣,離不開麥當勞/肯德基總是給顧客留下干凈整潔的印象。有個朋友還跟阿慕分享過一個真實故事:她和媽媽在外游玩時,絕大部分景點都會“自帶廁所”,但朋友的母親大人卻永遠都要執(zhí)著地尋找麥當勞/肯德基的廁所,因為在她心目中,其他都比不上這兩家的干凈程度。
麥當勞對于廁所的維護,可能離不開它掃廁所出身的 CEO 查理·貝爾。他第一次去麥當勞進行打工面試時才 15 歲,經(jīng)理原本并不打算聘請,查理·貝爾當時說了一句話:“店里廁所的衛(wèi)生情況不太好,沒準會影響生意,不如就安排我來打掃廁所吧?!?/p>
這句話改變了經(jīng)理的想法,事實也證明廁所的清潔,確實對顧客體驗有了很大的提升,之后的查理·貝爾也一路晉升,后來成為麥當勞史上最年輕的 CEO。有人說:麥當勞的廁所,比某些餐廳的廚房還要干凈。
從營銷角度來看,可能很多餐廳投入巨額廣告費都吸引不了潛在顧客走進店內(nèi),但麥當勞憑借一個干凈的廁所,甚至能讓大眾在選擇眾多的大街上鎖定目標并主動搜尋。即便你的初衷只是進去上個廁所,而一旦進入店里就已經(jīng)難逃麥當勞的“狩獵”,彌漫的食物香氣,令人垂涎的視覺圖片,其他顧客津津有味的食相,都讓你心甘情愿地加入點餐的隊伍。
除了店內(nèi)環(huán)境的維護,也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小細節(jié)是,即便不在疫情期間,平日里麥當勞也會在店內(nèi)配備“洗手液”提醒顧客注意清潔雙手。
阿慕還在麥當勞微博上扒到一張 2013 年“早餐消費滿 10 元送洗手液”的活動圖片,雖然這些“小動作”并不意味著就把餐飲品牌與衛(wèi)生劃上等號,但會在消費者潛意識中釋放信號,至少讓人感覺這個品牌是“注重衛(wèi)生”的,甚至不自覺就把品牌與“干凈衛(wèi)生”這標簽捆綁在一起。
相反,如果平時沒有這些“鋪墊”,特殊時期人們對任何品牌信任度都急劇降低時,更難讓人相信其突然就能把防疫措施做到位。
世界著名品牌戰(zhàn)略研究權(quán)威、現(xiàn)代品牌之父戴維·阿克,曾在其所著的《品牌大師》一書中,指出品牌接觸點理論:用戶面對品牌信息的情景,就會產(chǎn)生品牌接觸點。
流水線透明化、廁所的干凈程度、設(shè)置洗手液提醒顧客注意清潔雙手…麥當勞正是通過對品牌接觸點的管理來提高消費者對其衛(wèi)生的信任程度,提升品牌整體的感知質(zhì)量。
有人說在疫情期間,餐飲休市應是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是對員工負責、對社會負責;同時,也會有人感謝還在營業(yè)的餐飲門店冒著風險,為一線工作人員、以及那些已經(jīng)復工但工作餐無法自行解決的上班族提供餐食。
在知乎“面對疫情,肯德基麥當勞為什么不暫停營業(yè)”的問題下,就有答主這樣回復:
“你不能因為你可以宅著,就覺得所有人都不需要上街吃飯?!?/p>
“出門診休息時間只有一個半小時,真的來不及做飯吃?!?/p>
疫情災難面前,還在前線堅守的企業(yè)應當保障員工,做自己擅長的事為社會提供價值;暫時退居二線的企業(yè)是否可以在這段時間率先思考,疫情過后如何以一個更好的面貌回歸大眾視線?
例如對餐飲品牌來說,餐飲店哪些接觸點還有待改善、如何重新建立起消費者對品牌的衛(wèi)生信任等等問題。
疫情的蔓延給大眾敲響了警鐘,對餐飲及個人衛(wèi)生的重視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天的嚴格,會成就明天的幸運。
期待疫情散去之時,我們終于可以一掃陰霾地摘下口罩,然后面對面地問一句:“今天去哪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