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志
休息、冷敷、局部加壓、避免平躺可減輕術后不適
拔牙后,原以為可以“一身輕松”,可后續(xù)的腫脹、疼痛卻還在折磨著患者。臨床上,拔牙引起的創(chuàng)傷性腫脹是機體對機械刺激的保護性反應,是一種正?,F(xiàn)象。一般情況下,拔除下頜牙,特別是下頜智牙后,臉頰部腫脹的概率高于上頜牙。雖然無法完全杜絕,但患者可通過科學方法盡量減輕術后腫脹。目前國際上普遍認同處理急性損傷的“RICE”原則非常適用于拔牙術后護理。
休息(Rest):拔牙術后視創(chuàng)傷嚴重程度適當休息,不宜劇烈運動,以免再次出血和加劇腫脹。冷敷(Ice):拔牙術后冷敷十分關鍵,不但能減少血液、組織液滲出,減輕腫脹,還有一定的鎮(zhèn)痛作用,因此提倡拔牙術后48小時內間斷性冰敷,但要注意避免長時間連續(xù)冰敷導致皮膚凍傷。加壓(Compression):有些復雜的患牙拔除后,除了冰敷還要輔助進行局部加壓,其目的與冷敷一樣。抬高(Elevation):在術后48小時內,使患處水平面高于心臟水平面(避免平躺,晚上睡覺時多墊一個枕頭)。此外,抽煙、過早吹奏樂器、連續(xù)咳嗽、過早洗熱水澡等行為都會加重術后腫脹和疼痛,均應避免。
正常拔牙造成的腫脹通常在術后48~72小時達到高峰,然后逐步消退,術后第5天基本消失。若超過3天腫脹不能緩解,且伴有劇烈疼痛,應及時復診。臨床上經(jīng)常遇到患者將拔牙后創(chuàng)口感染與網(wǎng)傳的“干槽癥”混淆,拔牙術后感染最常見的原因是患者術后口腔衛(wèi)生不佳,食物殘渣等在拔牙窩內導致厭氧菌大量繁殖,形成局部腫脹和大量感染性肉芽。干槽癥原因比較復雜,男性抽煙和女性月經(jīng)周期等都可能有影響,一般表現(xiàn)為拔牙后2~3天時疼痛突然加重,但傷口局部腫脹不明顯。無論是以上哪種情況,患者都應及時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