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敏
【摘 要】英語國際通用語指的是“來自不同母語背景的人使用英語作為交流媒介”(Seidlhofer, 2011:3)。本文從Swain的輸出假設(shè)(output hypothesis)理論出發(fā),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分析了英語文化背景,結(jié)合當期國內(nèi)大學英語教學的實證研究結(jié)果,說明了以母語使用水平為目標,在二語學習中存在著的巨大困難。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應(yīng)當以國際通用語的使用為教學目標,其目的是培養(yǎng)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復(fù)合型雙語人才,這對推動當期英語教學改革有重要的意義。
【關(guān)鍵詞】輸出假設(shè);國際通用語;二語學習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6-0130-02
一、以母語使用水平為目標的二語學習目標分析
對于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學生來說,學習英語的目標是什么?很多人認為:學習英語的目標就是像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一樣,純熟地使用英語交流。但是這個目標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受到很大的質(zhì)疑。
(一)理論困難:語言被文化包裹
從理論上來講,二語學習者很難體驗到母語者的思維并加以運用。因為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Merrill Swain(1985)的輸出假設(shè)(output hypothesis)認為:英語學習者需要大量的可理解性輸入,即閱讀和聽力的內(nèi)容,以及大量的輸出,即口語和寫作。但是大量的可理解性的二語信息,并不能自動轉(zhuǎn)化為學習者的輸出信息。首先,輸入的語言信息包裹在英語文化里,很多時候接收者要先理解文化才能明白語言的意義。其次,接收者要想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感受與觀點,必須要能夠與英語文化對接,深刻領(lǐng)悟其規(guī)范與方法,才能像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一樣運用語言。也就是說,語言學習不是一種字典式一一對應(yīng)的復(fù)制過程,而是維特根斯坦式的語言游戲活動,在文化交往中逐步獲得語言意義和使用規(guī)范。所以,理論上要掌握英語,必定要先完全熟悉英語文化,后者比前者顯然難度更大。
作為二語的英語學習,往往是在非英語文化環(huán)境中進行的。導(dǎo)致對英語文化的理解往往是知識性的,而非體驗性的。學習者的輸入和輸出非常倚重母語文化,一方面會遇到對英語文化掌握不透徹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會遇到母語遷移的問題。比如對中國學生來說,英語和漢語從發(fā)音到書寫,從構(gòu)詞到句法都有著很大的差異,母語信息的大量遷移會極大妨礙目的語的學習。特別是對于很少出國接觸真實的語言應(yīng)用環(huán)境,也很難有機會跟英語國家的人交流的學習者來說,更是如此。學習者為達到像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一樣的語言水平,盡力擺脫自己原有文化,學習英語文化。這一過程不僅是十分困難的,而且事實上也是不可能的。
(二)實踐困難:已有手段難以應(yīng)對
大量研究表明,第二語言學習者達到母語者的文化認知水平的幾率非常低。目前大學英語教學的指導(dǎo)思想,仍然比較重視聽說讀寫的技能學習,要么忽視文化學習,要么介紹的文化知識很不規(guī)范。如張紅玲(2007:318)指出:“教師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對外國文化的掌握,隨心所欲地對待文化內(nèi)容,缺乏大綱的指導(dǎo)。文化教學內(nèi)容以外顯的文化行為和零碎的文化信息為主,深層的文化內(nèi)容和文化的動態(tài)特征被忽略?!睆亩箤W生難以對英語文化有比較系統(tǒng)深入的掌握。同時學生過分關(guān)注第二語言的技能學習,對本國文化也會有所輕視。這樣既不利于對外溝通和交流,也不利于提高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教材的問題也值得注意。王永亮(2017)對現(xiàn)行五套英語教材的文化配置現(xiàn)狀進行了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英美國家文化在教材中占統(tǒng)治地位,而中國文化基本處在失語的地位。
對于這些現(xiàn)象很多學者也進行了針對性分析。如蘇超華(2016)認為,翻轉(zhuǎn)課堂模式下的文化教學改革,用來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文化教學效果不理想的狀況。結(jié)果表明,學生跨文化敏感水平得到提高,對異域文化和本國文化的差異認知度也有所提高,交際參與性也得到顯著提升,但因為語言能力短時間內(nèi)難以快速提高,交際信心和專注度的提高較為緩慢,愉悅感停滯不前。劉婷、羅春朋(2015)認為,傳統(tǒng)大學英語教學專注于解釋單詞詞意、分析單詞用法、講解句法、分析長難句,過于專注語言的表層形式,忽略了其深層的社會文化因素。跨文化教學在詞匯講解時,就不能僅限于解釋詞意和用法,還要介紹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如此一來,學生對文化差異的認可度和接受度顯著提高,在口語課堂變得更為自信,課堂參與程度更高。胡文仲(2013)更是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僅是通過課堂學習就能實現(xiàn)的。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有效、恰當?shù)慕煌?,交際者至少需要具備認知、感情(態(tài)度)和行為這三個層面的能力。這是一個非常復(fù)雜的文化心理體系,比如光認知層面,就涉及到相關(guān)國家和民族的政治、經(jīng)濟、地理、歷史、人文、宗教、習俗等各方面的知識。一般大學生很難全面把握這些內(nèi)容,因此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個復(fù)雜且長期的過程,教材中列舉式的跨文化交際介紹,對于現(xiàn)實中真正需要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作用有限。
二、把英語定位為國際通用語的意義
把英語學習的目標定位為“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一樣,純熟地使用英語來交流”,是難以實現(xiàn)的。于是就產(chǎn)生了另一種目標定位,即把英語當作一種國際通用語(lingua franca),用以表達學習者的文化和思維。把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指的是“來自不同母語背景的人使用英語作為交流媒介。”(Seidlhofer, 2011:3)這個觀點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支持和認可。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也反映了當今世界的一個現(xiàn)實情況:隨著英語在全球越來越普及,它事實上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國際通用語,來自于不同語言背景的人們絕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用英語來相互溝通,并且說英語的非英語母語者的數(shù)量已經(jīng)超過了英語母語者。
把英語定位為國際通用語,有可能在三個方面提高大學英語的教學效果。首先,打破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母語主義(native-speakerism)。因為學習的目標不再是成為英語母語者,而是成為能用英語來進行有效交際的雙語者,所以這提高了學習者的信心,增強了對英語的掌控力。第二語言學習是一個艱苦的過程,設(shè)立可實現(xiàn)的目標,有助于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倦怠感,增強克服挫折的勇氣。
其次,有助于強化學習者的第二語言輸出訓練。Swain(1985)發(fā)現(xiàn),采用加拿大法語浸入式學習的學生,雖然聽力閱讀可以接近母語者的水平,但口語和寫作水平嚴重落后。這說明語言的輸入和輸出并不是剛性相關(guān)的,無論在多么優(yōu)良的第二語言環(huán)境下學習英語,如果不重視輸出訓練,那么學習者的輸出能力就不會有明顯提高。所以Swain(1985)提倡強迫輸出(forced output)。如果學習第二語言的目標是成為完美的母語者,那么學習者難免有畏懼情緒,不確定自己的表達是否正確。而如果把目標設(shè)定為有效交際,那么這種壓力就會減少很多,就能鼓勵學習者盡可能多地提供第二語言輸出。
再次,有助于在加強第二語言文化學習的同時,更加了解自身文化。兩種文化同時學習,自然就會有比較、判斷,除了能加深對兩種文化的了解,還能培養(yǎng)學習者的思辨能力,同時培養(yǎng)他們對于現(xiàn)在多元世界的理解度和包容度。這樣語言學習就不僅僅是工具性的學習,還可以增強學習者的人文素養(yǎng),提高理解社會的能力。所以把英語定位為國際通用語,意味著學習者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主動把目的語和母語的文化都調(diào)動起來,輸入和輸出的時候需要同時借助目的語和母語文化,用母語文化來補足目的語文化。目的語文化對于學習者來說總是殘缺的,遠不如母語文化那么完整。但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習者的目的語文化知識會越來越豐富,母語文化也會越來越深刻。
總之,學習英語的目標從成為母語者,到成為合格的跨文化交際者,這一轉(zhuǎn)變反映了英語已經(jīng)成為國際通用語的事實,這也為今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指出了新的方向。如何培養(yǎng)二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的作用,將成為新時代英語教育者進一步研究的主題。
參考文獻:
[1]Barbara Seidlhofer. Understanding English as a Linga Franca.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2]Swain, M. 1985: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In Gass, S.M. & Madden, C.G.(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235-53.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外語教學中如何定位[J].外語界,2013,(6):2-8.
[4]劉婷,羅春朋.大學英語課堂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實驗研究[J].教育學術(shù)月刊,2015,(9):107-111.
[5]蘇超華.翻轉(zhuǎn)課堂下跨文化敏感度培養(yǎng)的實證研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16,(5):139-146.
[6]王永亮.跨文化傳播的癥結(jié)及其消解——基于我國五套大學英語教材中的文化配置之檢視[J].英語廣場,2017,(9):76-80.
[7]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