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光明
漫步皖南高山村落,翠竹在馬頭墻輕拂瓦片,瓦槽里去年秋天的銀杏葉片躲過了整個冬天,安然恬適地忘了季節(jié)。烏桕樹葉里掛著豐滿的鳥鳴,野意十足,無拘無束。慵懶花貓蜷縮在斑駁陽光里,酣睡在柴垛上,一副不關(guān)心人事的淡然,任憑絲瓜的藤須爬上胡子,黃花開到鼻子下。
懶貓身下的柴垛,原本是長在山上的野孩子,被村里這家的男人撿回來,修剪了蓬亂的恣意,除去浮躁的枝枝節(jié)節(jié),依照家法,野性被一截截抽去。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修煉,柴薪才算安靜下來,成為這個家庭的一分子。柴刀走過的地方,蔓延著攀援在籬笆上的三葉草和連翹花的意象,密密麻麻。粗一些的柴火,跟鋸子打個照面,心領(lǐng)意會地綻放一圈圈歲月的漣漪。那是煙圈,是柴薪念茲在茲的詩與遠方。
“柴門寂寂黍飯馨,山家煙火春雨晴。”唐末五代詩僧貫休描繪的寂靜山村米飯馨香的田園詩畫,裊裊炊煙延綿千年,仿佛就是這個村子的真實寫照。白居易在風雪飄飛的傍晚邀請朋友來家里喝酒,共敘衷腸,把酒言詩,“紅泥小火爐”不知映燙了多少后代文人騷客的臉龐和心靈。老百姓的生活,無非就是“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擺在首位的,是用來燒飯炒菜的柴,即草木,亦稱薪。
沒用上煤炭和液化氣之前,城里人也需要柴來把生米煮成熟飯。如今,偏遠山區(qū)的農(nóng)村,仍然有不少村莊在用柴薪點燃記憶中的炊煙,吸引遠方的客人。村莊里,家家戶戶,房前屋后,碼著一摞摞整齊的柴薪,儼如一堵堵透著春風和陽光的矮墻。又似一道道牽牛延蔓的籬笆,見南山,可采菊。
火為字,煙為詩,煙火是日子。女人日復一日將碼成院墻的柴薪,一點點抽到廚房去點燃日子,男人又日復一日一點點補上新鮮的。柴垛像舒緩的五線譜慢慢起伏著鄉(xiāng)村之歌,永遠沒有休止符。上好的柴薪當屬質(zhì)地緊密的檵木、青岡櫟和山櫻花木,但是現(xiàn)在此類雜木畢竟稀少。其實所有雜木、灌木都能成為一日三餐的燃料,連修剪下來的茶葉枝丫也是不錯的選擇。柴薪在鍋灶里跟著女人手中鍋鏟的節(jié)奏,隨著孩子咯咯的啼哭聲,嗶嗶啵啵著重生。柴薪化作節(jié)日的烈焰,綻成炙熱的火花,溫熱了冰冷的鐵,然后歸于裊裊升起的恬靜,重新回到樹林,等待來年春天。炊煙是樹木完成一個輪回后的儀式。一縷縷炊煙,是一根根屹立的樹,生生不息。
心里惦記的,無非還是山村那一擔柴火,一縷炊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