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狀報起源于唐代,是伴隨著進奏院的產(chǎn)生而出現(xiàn)。進奏官把獲取到的關于朝廷信息和其他地方藩鎮(zhèn)的動態(tài),編輯成狀報傳遞給各自所在的藩鎮(zhèn),讓節(jié)度使可以及時得到消息,并且作出對自己有利的判斷。狀報成為唐代中央和地方聯(lián)系交流的媒介,對信息溝通起一定的作用。
關鍵詞 唐代 狀報 進奏院狀報 進奏院 進奏官
中圖分類號 K242 文獻標識碼 A 收稿日期 2019-08-28
作者簡介:馮媛,延安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史。
Zhuang Bao in the Tang Dynasty
Feng Yuan
Abstract Zhuang Bao originated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appeared with Jin Zou Yuan. The officers in Jin Zou Yuan collect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imperial court and other military towns and edited it into Zhuang Bao to pass to their own military town so that the military governor could get timely news and make judgments in favor of him. Zhuang Bao became the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played a certain role i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Keyword the Tang Dynasty; Zhuang Bao; Zhuang Bao in Jin Zou Yuan; Jin Zou Yuan; officer in Jin Zou Yuan
古代中國,由于國家疆域遼闊,人員繁雜,暢通的信息傳播和交流對于國家的統(tǒng)治和穩(wěn)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朝廷非常重視信息的傳播,不僅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媒介,還建立了完備的郵驛系統(tǒng)用以傳遞消息。在漢代,中央通過布告、露布、檄文來傳播信息,在布告上發(fā)布政策法令和重大事件,在露布上發(fā)布軍事信息,供官員和民眾來了解。這些傳播媒介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的繼承與發(fā)展,一直延續(xù)到唐代還在繼續(xù)使用。不過唐代除了以上媒介,還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傳播媒介,即狀報。根據(jù)1900年敦煌莫高窟出土的“敦煌進奏院狀”和一些唐人的文集,如在《桂苑筆耕集》《全唐文》,可以發(fā)現(xiàn),“進奏院狀報”或“狀報”成為唐代信息傳播的媒介之一。狀報對于我國古代的信息傳播以及完善信息傳播系統(tǒng)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唐代的狀報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目前為止有一些學者對進奏院狀報進行了研究,如申忠玲《唐代進奏院狀報考略》、賈紅棉《唐進奏院狀報與中國原始報刊》等,但還沒有學者專門對唐朝的狀報做出系統(tǒng)的研究,本文試對此進行研究,不足之處還請方家指正。
一、唐代狀報的緣起
狀報起源于唐代,它是進奏院的產(chǎn)物,隨著進奏院的產(chǎn)生而出現(xiàn)。唐朝經(jīng)過安史之亂之后,中央朝廷對地方的控制權開始下降,各地的藩鎮(zhèn)開始強大起來,在這種情況之下,為了溝通雙方的聯(lián)系,藩鎮(zhèn)紛紛在京城設立邸。邸最初是給來京城的官員提供住宿,同時還充任節(jié)度使派駐朝廷的辦事機構。隨著邸的作用慢慢轉移,邸的稱呼也開始由邸改為上都留后院或上都邸務留后院。上都留后最早的記載,是在大歷九年(774),據(jù)《全唐文》記載:“臣神玉言,今月三日得上都留后報稱?!盵1]4529最后又演變成進奏院并于大歷十二年(777)正式確立。據(jù)《舊唐書》記載:“甲寅,諸道邸務在上都名曰留后,改為進奏院?!盵2]312由于進奏院是藩鎮(zhèn)設立在京城的機構,所以進奏院除了供官員居住和辦事之外,還開始具有了傳播信息的功能。
1.出現(xiàn)采集和編輯信息的官員——進奏官。進奏官這一名稱第一次出現(xiàn)于郭子儀的《祭貞懿皇后文》中,文中記載到:“維某年某月,駙馬都尉郭曖父,關內河東副元帥司徒兼中書令、汾陽郡王臣子儀,謹遣上都進奏院官傅濤,敢昭告于貞懿皇后行宮?!盵3]69唐代宗獨孤妃薨于大歷十年,贈貞懿皇后,所以早在大歷十年的時候就出現(xiàn)了上都進奏官,到了大歷十二年隨著進奏院而成為進奏官。據(jù)《唐會要》記載:“(大歷十二年五月)十一日,諸道先置上都邸務,名留后使,宜令并改為上都進奏院官?!盵4]1439進奏官主要是由藩鎮(zhèn)幕僚來擔任,是由地方藩鎮(zhèn)任命。據(jù)《文獻通考》記載:“唐藩鎮(zhèn)皆置邸京師以大將主之,謂之上都留后,大歷十二年改為上都知進奏院官?!盵5]549除《文獻通考》之外,《樊川文集》中也有記載,如《柳師玄除衢州張史知夏州進奏等制》中:“勅。夏州節(jié)度押衙知進奏、朝議郎、前權知杭州長史、兼監(jiān)察御史、上柱國柳師玄等?!币约啊毒八箭R等授官知宣武軍進奏官制》:“勅。宣武軍節(jié)度押衙知進奏、起復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歙州司馬、上柱國景思齊等。”[6]297從文集中可以得知進奏即進奏官,景思齊和柳師玄都曾做過進奏官。進奏官的出現(xiàn)成為信息采集和編輯的重要一環(huán),為狀報的產(chǎn)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
2.出現(xiàn)傳播信息的媒介——狀報。進奏院成為各地的藩鎮(zhèn)建立在京城的辦事處,而狀報也成為溝通中央政府和地方藩鎮(zhèn)的一個信息媒介。狀報作為一種傳播媒介,是一種寫在紙上的書面報告,它是由唐朝的進奏官把收集到的政事信息編輯成報,通過四通八達的驛站傳發(fā)給各地的藩鎮(zhèn),傳播的對象則是各地的節(jié)度使和諸道長官。狀報除了摘抄朝廷發(fā)布的政事和軍事信息之外,還記錄其他地方藩鎮(zhèn)的消息,及時地為節(jié)度使提供消息,因此狀報成為各節(jié)度使獲取消息的主要渠道。由于狀報為藩鎮(zhèn)服務,所以不屬于朝廷管轄,而是由地方進行管理,并且狀報傳遞的信息大部分都是和節(jié)度使相關的內容。
狀報由于它的性質和職能,如收錄信息豐富多樣、傳遞中央的信息等,這就需要進奏官能夠及時方便地收集更多的消息,所以這就要求進奏院的地理位置極佳。據(jù)清人徐松撰寫、近人李健超增訂的《增訂唐兩京坊考》一書的記載,唐代設在長安的進奏院至今可考的共有53家,次南崇仁坊里有23家進奏院,次南平康坊有12家進奏院,這兩個坊內進奏院較多,大多數(shù)的進奏院都集中于此。崇仁坊和平康坊位于東市,既靠近宮廷又毗鄰鬧市的里坊,大部分在京城沒有住處的人會在崇仁坊里停憩,而平康坊又是諸妓所聚集的地方。所以兩處城坊都人員繁雜,經(jīng)濟繁榮,信息來源豐富便利,極其利于信息的收集。
狀報在此有利的條件下產(chǎn)生,信息來源廣泛,內容豐富多樣,傳播信息及時,成為唐后期藩鎮(zhèn)獲取中央信息的重要媒介,也成為溝通中央和地方的渠道之一。
二、唐代狀報的內容
狀報由進奏院進行管理,進奏官進行編輯,其內容的摘抄和選擇也由進奏官決定,狀報由節(jié)度使閱讀,所以各地的節(jié)度使所關注的信息是狀報最主要的內容。
1.狀報的主要內容是朝政和軍事信息。如有政府官員的授職,《桂苑筆耕集》中記載:“臣某言臣得進奏官狀報,二月二十二日恩除建王可開府儀同三司兼太保充魏博節(jié)度使者?!盵7]8以及在其卷三中也記載:“右臣得進奏官狀報,伏奉某月日恩制,加授臣侍中,余并如故,仍加食實封一百戶者?!盵8]85有戰(zhàn)爭過程的記載,在《全唐文》中記載:“臣某言當?shù)肋M奏院狀報,六月某日劍南節(jié)度使韋皋狀奏,破吐蕃五千余眾?!盵9]5477《桂苑筆耕集》記載:“臣某言得進奏官狀報,西川都將高仁厚部領兵馬,收捉草賊阡能,已于十月十八日并處置訖?!盵10]632有軍事相關信息的記載,《柳河東集》記載:“右今月三日,得知進奏官某報前件,賊以前月九日,克就梟戮者?!盵11]18和《全唐文》記載:“臣某言臣得當?shù)肋M奏官高振報,夏州叛將楊惠琳,庸賊匹夫,兇頑習性。”[12]5310有大臣朝賀的記載,《全唐文》記載:“臣某言得進奏院狀報,八月十五日,百寮于宣政殿賀八陵畢?!盵13]5477有皇帝改年號的記載,《桂苑筆耕集》記載:“臣某言,今月某日,得進奏院狀報,奉十一日宣下,改廣明元年為中和元年者?!盵14]1還有外使往還于京城的記載,《桂苑筆耕集》記載:“臣某言臣得進奏院狀報,入南蠻通和使劉光裕等回,云南通和兼進獻國信今銀器物匹段香藥馬等者?!盵15]4除以上內容之外,狀報還涉及皇室死喪、大臣給皇帝上尊號以及兵馬發(fā)遣等中央政事內容。
2.狀報中記載了一些奇聞異事和祥瑞征兆等現(xiàn)象。如有老人在井中看見星星的記載,《全唐文》中記載:“臣某言當?shù)肋M奏院狀報,司天監(jiān)奏,八月十五日乙亥夜,老人星見于東井,色黃明潤,敕旨宣付所司者?!盵16]5475有黃河的水變清澈的記載,《全唐文》記載:“臣某言臣得進奏官狀,伏承河陽奏,汜水西界從洛口黃河清一百六十六里,又橫海軍奏,界內黃河清,澄徹分明者?!盵17]10002有向上天祈雨的記載,在《柳河東集》中記載:“臣某言,臣得上都院官金部員外郎韓述狀報,以時雨未降,親自于龍?zhí)闷矶\……其日降雨者?!盵18]601有出現(xiàn)祥瑞征兆的記載,《全唐文》記載:“臣某言臣得進奏院狀報,中書門下奏賀,于禮泉縣建陵柏城獲白鹿一,圣敬日躋,休祥薦至。”[19]5476還有天降德音的記載,《桂苑筆耕集》記載:“臣某言,臣得進奏院狀報,司天臺奏六月十六日夜,太陰虧。伏奉六月二十三日德音,應三川官內見禁囚徒等,宜委所在長吏五日內梳理決遣?!盵20]28
3.狀報記載了進奏官采集的有關于京城的消息。如節(jié)度使在京家屬所受的榮寵及其在京的狀況,《全唐文》中記載:“臣某言臣得進奏院狀報,今月七日,圣慈召臣男公敏令對見。其日中使馬承倩奉宣進止,賜緋魚袋?!盵21]5483除此之外,《全唐文》中還記載:“右臣得進奏院狀報,中和日伏蒙天恩,賜臣男公敏內宴,并賜前件綾羅三十匹銀碗一者?!盵22]5489
根據(jù)狀報的內容可以得知其特征有:第一,內容豐富多樣,涉及面很廣,傳遞的情報是廣泛的,不過它主要是服務于藩鎮(zhèn),所以還是以政治和軍事信息為主。第二,傳播速度比較快,由于狀報的內容大多是節(jié)度使密切關注的信息,所以摘抄和編輯較為簡單,審查程序較少,傳達目標明確,而且傳達的渠道比較成熟,所以要比朝廷的官方文書更快到達節(jié)度使的手中?!栋拙右准酚涊d:“前月三日降德音,準諸道進奏院報事例,不過四五日,即裴均戶合知?!盵23]1241裴均在貞元十九年為荊南節(jié)度使,這說明從長安到襄陽,進奏院狀報不過四五日就能到達,速度非??臁5谌?,狀報的發(fā)行是不定期的,進奏官收集到相關的消息就會傳遞給節(jié)度使,沒有固定的日期,所以狀報具有比較強的時效性。第四,狀報雖然是把傳遞信息給藩鎮(zhèn),但它畢竟只傳給各藩鎮(zhèn)長官,傳播的對象比較單一,不具有廣泛傳播的特點,但它的內容又有進奏官自行采集的信息,信息來源是多面的,與官文書有一些差別,所以狀報不是官方文書,也不是公開的信息傳播媒介,它介于兩者之間。
三、唐代狀報的作用
李大釗先生在《李大釗全集》中講道:“報是現(xiàn)在的史,史是過去的報?!盵24]188狀報作為一個傳遞信息的媒介,其主要的功能及作用是傳播信息,進奏官主要是把朝廷發(fā)布的信息摘抄出來,然后再收集一些地方上的信息,把兩方面的內容編輯成報,傳遞給各藩鎮(zhèn),讓節(jié)度使從中可以獲取到自己想要的內容。從狀報的內容可以發(fā)現(xiàn)它傳遞的主要是和軍事、政治相關的信息,這些信息對于節(jié)度使來說具有重要的作用。因為在唐末藩鎮(zhèn)割據(jù)的狀況下,如果能夠及時掌握中央和其他藩鎮(zhèn)的消息,就會占有先機,從而可以提前制定計劃和措施。比如李師古根據(jù)狀報提前得到消息,一開始就占據(jù)有利的局面?!杜f唐書·李師古傳》記載:“貞元十六年,義成軍節(jié)度使李元素以與師古鄰道,錄遺詔報師古,以示無外。師古遂集將士,引元素使者謂曰:師古近得邸吏狀,具承圣躬萬福。李元素豈欲反……遽出兵以討元素為名,冀因國喪以侵州縣?!盵25]3538所以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xiàn)在,如果能夠及時的掌握信息,都會占據(jù)有利的局面,贏得先機。
除此之外,狀報是雙向的傳播媒介,它主要是把中央的消息傳達給各藩鎮(zhèn),起一個溝通的作用,但有時藩鎮(zhèn)不能決定的事務,需要進奏院通過狀報向朝廷報告,讓中央來指示,這樣就達到平衡雙方的作用。如在《樊川文集》中記載:“諸侯之任,各有職責,小者得循事例,大者決于朝廷,聞白啟導,屬在留邸?!盵26]298《資治通鑒》記載:“武宗會昌五年,五臺僧多忘奔幽州。李德裕召進奏官謂曰,汝趣白本使,五臺僧為將必不如幽州將……獨不見近日劉從諫招聚無算閑人,竟有何益!張仲素乃封二刀付居庸關曰,有游僧入境則斬之。”[27]8018從這些可以得知,在前期狀報在平衡中央和地方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隨著藩鎮(zhèn)的勢力越來越強大,進奏官的權利越來越大,已經(jīng)達到可以干預朝政的地步。《舊五代史·李振傳》記載:“光化三年十一月,太祖遣振入奏于長安,舍于州邸,邸吏程巖白振曰……及振復命,劉季述等果作亂,程巖率諸道邸吏牽帝下殿,以立幼主,奉昭宗為太上皇?!盵28]251雙方之間,勢力已經(jīng)向節(jié)度使傾斜,那么作為進奏院的產(chǎn)物,狀報在后期除了傳播信息的作用之外,已經(jīng)不具有平衡雙方的作用。
由此可見,狀報的作用就是為藩鎮(zhèn)傳遞信息,以及平衡和溝通中央和地方之間的關系。
唐代的狀報是進奏院的信息載體,是溝通和聯(lián)系中央和地方的渠道,服務于藩鎮(zhèn),不受中央的管理。進奏官把獲取到的消息編輯成報傳發(fā)給各藩鎮(zhèn),節(jié)度使通過狀報了解到更多關于朝廷的消息,有利于藩鎮(zhèn)的生存發(fā)展。狀報是由當下人述當下事,內容涉及朝政和軍事信息,是第一手資料,可信度較高,可以彌補史書中沒有記載的內容,有助于對相關內容的研究。比如,在1900年敦煌莫高窟出土的進奏院狀的殘頁,它記錄了唐代歸義軍進奏院在乾符五年和光啟三年發(fā)回本鎮(zhèn)的狀報。內容是關于時任歸義軍節(jié)度留后的張淮深,要求朝廷授予自己正式的節(jié)度使名號這一事件。狀報成為一種新的信息傳播媒介,不僅在當時可以起到信息傳播和交流的作用,對于后世而言,也具有深遠的影響。它完善了古代的信息傳播系統(tǒng),給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傳播渠道。
參考文獻
[1][9][12][13][16][17][19][21][22]董誥.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25]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趙璘.因話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王溥.唐會要[M].北京:中華書局,1955.
[5]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6.
[6][26]杜牧.樊川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7][8][10][14][15][20]崔致遠.桂苑筆耕集[M].黨銀平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
[11][18]柳宗元.柳河東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23]白居易撰.白居易集[M].顧學頡·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79.
[24]李大釗.李大釗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7]司馬光.資治通鑒[M].胡三省·音注.北京:中華書局,1956.
[28]薛居正.舊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