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姜緯
浙江湖州攝影人支江的《太湖紀行》系列作品,氣象悠遠灑落,情景交融互滲,沉靜中又透出些許不安。在他的視線里,景致如此舒朗逸散,但他同時又對這樣的景致保持著警醒,這使得他作品的視角多有獨特的中立感和隔閡感。所有的畫面都是他的直覺和考量的微妙折射,也正因為這樣,這些照片才是闊大、靈動和有意味的。
夕宿含沙里,晨行岡路間。支江將著眼點不僅僅放在描繪“日暮蒹葭空水云”這般景致上,他顯然更注重反映太湖區(qū)域人類棲息、發(fā)展的足跡,以及這些正在時刻變化著的足跡對人、對傳統(tǒng)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深遠影響。這些照片有效地喚起了對于永恒與短暫的思索,以及對于得失的考量。它們超越了單純記錄風土人情的狀態(tài),詩意地提醒我們這個世界面臨的脆弱性。
事實上,和山川湖泊相比,人生太短暫了,攝影師看見的,很多情形是沒有結構的,沒有起承轉合的,是散掉的。而攝影的意義也許就是給它們一個結構、一個框架,然后我們可以分享一種見識,也可以說是一種幻覺,或一種現(xiàn)實的觀照。不斷地尋找、不斷地生活,這是太湖給予支江的感受,也是他對攝影的理解。
“煙光明滅,云影徘徊,森森穆穆,郁郁蒼蒼,望之無形,揆之有理?!碧@些照片首先是文化,是投射于自然或現(xiàn)實之上的想象建構,這無疑是支江攝影作品的美學淵源和語言基礎;其更進一步的意義是力圖實現(xiàn)勘探并重新發(fā)現(xiàn)我們早已擁有卻忽略漠視的生活內涵。的確,支江是用鏡頭“發(fā)現(xiàn)”而不是“再現(xiàn)”心目中的太湖。
浙江歷來人文薈萃,尤其南太湖所在的湖州于山水畫藝術貢獻巨大,影響至今。支江耳濡目染,浸潤其中,心領神會。南宋山水繪畫大家馬遠、夏圭構圖多截取一角或片段不全之景的“截景山水”,是由“遠觀其勢”向“近觀其質”的深刻轉變。這種理念也體現(xiàn)在支江的攝影作品中,就是對“舍形而悅影”的融會貫通,取景不滯于物,鏡頭語言便留有余地,內心世界就不會輕易被物象輪廓所框范,照相機也不是刻板機械地描摹自然景致,預示著他不打算以圖像來進行單純地客觀記錄,而是從容培植與發(fā)展內心意念與外部世界的隱喻性銜接。
時間在平面中綿延卷舒,空間在景深里流轉隱顯,《太湖紀行》融會了事物內在質感,以及支江的情感軌跡。年復一年地記錄,其密度和覆蓋力令人矚目。他將一個個地點定義為真切連續(xù)的實體,沒有終點的資源,照片作為成果,就是為身心提供了抒懷式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