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佑佳,賈安強,馬 凱
(1.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 城鄉(xiāng)建設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1;2.河北省委雄安新區(qū)規(guī)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河北 雄安 071000)
保定市是我國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元代經(jīng)張柔修復后,府河從西南分水形成護城河,環(huán)流保定城后再由城東南出與府河交匯,得老城“水之占城中者什之四……春夏之交,荷菱如繡”盛景,是北方不可多得的“水城”之一。護城河從保定城東南的劉守廟碼頭向東直到白洋淀,再向東行,航船可直達天津,“來源常年暢旺,天津及南北運河米鹽百貨檣集省城,商民利賴”,也為保定城市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1]。軍閥時期直、魯、豫三省巡閱使曹錕坐鎮(zhèn)保定,還曾在古城墻以南、橫跨府河兩岸修建占地四十多公頃的“城南公園”,內有樓、亭、臺、軒、館、假山、戲院、茶社臨水而駐,官民共賞。而到1958年后,工業(yè)發(fā)展產(chǎn)生的廢水和常年干旱導致的連年超采地下水使河道環(huán)境迅速惡化,魚蝦絕跡、商船不行,護城河兩岸景觀環(huán)境質量迅速下降。
近十年保定通過“兩庫連通、引水入市、污水還清、穿府濟淀”的大水系建設和城區(qū)“兩環(huán)四廊、五湖十園”等景觀工程建設[2],恢復了護城河水質并將古城西、北兩側護城河開發(fā)為帶狀公園,而近代就作為城南公園、具有豐富歷史底蘊的南側護城河卻未有合理的景觀建設。因此,本文通過深入發(fā)掘近代城南公園的諸多歷史信息,結合歷史文脈主義的相關設計手法對城南水景體系進行了重建?;趯ΜF(xiàn)狀的實地考察,本文選取沿水系分布的帶狀空間和沿線公共空間(保定動物園)、荒廢土地作為設計范圍,排除了產(chǎn)權明確不動的保定二中分校、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保定商業(yè)銀行等重要單位(見圖1)。
?古城墻 ?猴山太湖石 ?別有洞天
圖1 研究范圍(作者自繪)
文脈英文寫作context,在《英漢詞典》中本意為語言學語境中的文章上下文或者前后句,或引申為事物發(fā)生的前后聯(lián)系或其中的關系。建筑領域的文脈主義則源于C·羅依所主張的城市淵源主義,由舒瑪什在1971年首次提出其內涵為:“城市中已經(jīng)存在的不論是什么內容,不要破壞,而是盡量讓它融入到城市整體中,讓其成為城市中的內涵之一”。其后凱文·林奇的《城市意象》、諾伯格·舒爾茨(1980)在《場所精神》和柯林·羅伊在《拼貼城市》中強調的居民與城市環(huán)境關系的研究,都包含了城市文脈觀的相關思想,支持城市歷史對形成城市特色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居民心中留下的印記。
歷史文脈主義的設計原則包含原真性、延續(xù)性、時代性和多元性3點。其中原真性是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首要原則,其內涵是保持遺產(chǎn)在形成過程與其物體實驗過程的內在統(tǒng)一關系。而延續(xù)性是指歷史文脈主義在設計中關注在時間維度上的疊加與延續(xù),其始終處于自我更新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之中。時代性和多元性由歷史延續(xù)性發(fā)展而來,是指歷史文脈主義中關注當下的設計特征,一方面保留固有歷史時代信息,一方面在適應當代需求的過程中獲得新生[3,4]。
而歷史文脈主義的設計方法上,主要是通過對歷史物質遺存的調查和保留、對歷史場景的暗示與再現(xiàn)、提取抽象與歷史相關的傳統(tǒng)符號等,喚起當代人對歷史的記憶。
1.保定上谷八景——西剎秋濤。西剎秋濤是保定古書中重要的人文景觀之一、古城西南最值得延續(xù)的歷史文脈。李松欣曾按《清苑縣志》中所載“上谷八景”圖,結合《畿輔通志》、保定郡城圖、府城圖、歷代上谷八景單景圖對保定上谷八景進行整理。而"西剎秋濤"是上谷八景中關于府河重要一景,也體現(xiàn)著水系孕育保定文化的重要作用。
西剎秋濤描繪的是保定古城西南,靈雨寺和寺前濤濤河水的秋日盛景,古人謂之“瀠洄百畝,殿閣門墻,倒影澄波,秋雨后,濤聲澎湃聞數(shù)千里”,又有清代詩人郭棻《西剎秋濤》詩云:
雨積秋林河伯驕,拍天滾滾不容橋。
龍參佛座爭波立,水奪僧門徑轉遙。
魚上岸來蛙鼓迓,鸛投邨去灑簾飄。
保陽景物看如許,輰是松濤昕野潮。
從圖2中可以看出,自西北源源而來的雞距河(下游稱府河),到保定古城西部靈雨寺橋處分流,一支向東南急速跌下,另一支向東北蜿蜒流去。雞距河北岸矗立著高大的牌樓,這就是通往其后靈雨寺的途徑。靈雨寺又稱靈隱寺或月潭院,體量宏大,可容納僧侶眾多,故又稱十方院。據(jù)清順治《重修十方院記》載,十方院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三十五年,后于清順治八年擴建為靈雨寺。當年靈雨寺規(guī)模很大,前有正殿迎門,殿內有金銅合質的如來佛像。后有高閣,閣內有銅質南海大士塑像。院內有供往來僧人住用房屋數(shù)十所。清乾隆去五臺山巡行途中,曾把這里作為行宮。而后曾作為畿輔大學堂、河北大學校址,抗戰(zhàn)時期為日本軍駐地,對古建筑多有損毀,解放后至今為保定八中(現(xiàn)保定二中分校),校內有古樹留存。而今受天威路阻隔的保定二中分校和府河地區(qū)已經(jīng)喪失了昔日的生機[5]。
圖2 西剎秋濤圖(來自《保定城市建設志》)
雞距河上有吳家灣橋,為三孔石橋,又稱靈雨寺橋或西下關橋,始建年代未知,曾于康熙年間重修,其南有明代嘉靖年間的積水閘,此閘上下形成積水落差,水花飛濺,濤聲不絕,此橋現(xiàn)已無存?,F(xiàn)狀其南有廣阜連閘橋,橋兩側形成水面落差,西側清水河水面較高,東側水面較低,但有人誤稱其原為靈雨寺橋。
2.城南公園。民初保定城為直系北洋軍閥的大本營,曹錕不遺余力地著手對保定府開展建設,精心營造自己的巢穴,壯大自己的聲威,給自己建立了鞏固的后方基地。除修建飛機場、拓寬南大街等工程,曹錕也酷愛園林藝術,主張工作之閑暇“張弛有道”,于是決定建設自己的園林——城南公園。
這座園林西起護城河、東到永華南路的南端、北側靠保定古城墻遺址。規(guī)模宏大,跨府河兩岸,占地四十余公頃。曹錕仿照西方歐美的都市,疏通水道,填平溝壑,植樹造林,建設苑囿,修建園池亭榭與城市花園以供游息,園內有樓、亭、臺、軒、館、假山、戲院、茶社等建筑,后又添花鳥魚蟲,獅子、老虎、狼、鹿、猴等動植物供游人觀賞,以圖達“康樂和親之盛”的佳境。在1922年十月,公園即將竣工之際,曹錕撰文“保定城南公園碑記”直抒胸臆:
“余以治事之暇,周覽山川形勝及其城郭溝洫之經(jīng)畫??贾手?,詢諸父老,猶有能言昔時建置沿革與其風土景物者。顧水道失浚已久,附郭多蕪曠不治之地,繹然以思,履運增塈爰以農(nóng),慕役工作,壅者通之,窞者夷之,誅其荊榛,樹之柳柏,更為建場圃,設市肆,為之亭覆,以食以愒,為之舟游,以泛以釣,用為茲土人士雍容觴詠之所。命曰城南公園,紀其實也。”
現(xiàn)在此碑壁嵌于市人民公園“別有洞天”北洞口外的西側。曹錕還在園中修建了一座“樂壽園”作為自家府邸,康有為從洛陽到易州拜謁清西陵,順路到保定時,為之提名為“老農(nóng)別墅”[6]。
城南公園建成時靈雨寺已作為畿輔大學堂,但西剎秋濤的歷史環(huán)境猶存,兩處自然人文景觀在古城外西南角交相輝映,為古城帶來了勃勃生氣(見圖3)。
圖3 城南公園內景觀(來自網(wǎng)絡)
1928年,花園剛剛建成,曹錕就因賄選總統(tǒng)事件下臺,公園隨之易名為“中山公園”。期間軍閥混戰(zhàn),對公園景觀造成了巨大破壞。1935—1936年,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曾捐款重修,公園改在南側開門,稱“人民公園”,竣工時樹石碑記之。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日軍占領保定改稱“新民公園”。1937—1948年,歷經(jīng)八年抗戰(zhàn)和三年解放戰(zhàn)爭,公園連遭破壞。保定解放時,公園已經(jīng)面目全非,僅存假山數(shù)座。1951年開始政府對人民公園進行重新規(guī)劃整治,除去河南岸院老農(nóng)別墅用地歸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使用,在府河北岸原址于東西兩端又征地約三余公頃,修園門,植松柏,建猴山、鷹山和泳池等。1952年中旬人民公園正式開放,1994年保定動物園全面建成。
城南公園原在府河上建有二橋,以通北岸花木亭臺之勝與南岸老農(nóng)別墅之清幽。30年代重修時鐫橋名東曰中山、西曰中正。中山橋于1940年因民俗觀燈活動人數(shù)過眾不復存,中正橋建國后仍存,1952年河北農(nóng)學院重修其作為北門,經(jīng)公園內與市內通行,后公園需購票進入,農(nóng)學院北門封閉,1964年橋拆除。
靈雨寺主要范圍現(xiàn)為保定二中分校,內部已無物質文化遺存,只有幾株古樹保留下來。而城南公園主要范圍現(xiàn)為保定市動物園,其中景物多數(shù)在解放前遭到破壞,目前內部保留的物質文化遺存主要有三處,分別為古城墻遺址、別有洞天和太湖石。
1.古城墻遺址。保定市古城墻由明代起建,期間幾經(jīng)修復,至1948年11月保定解放時,古城墻及南城門正樓基本完整,東、西、北3城門正樓址各存留3間平房。從1950年陸續(xù)拆除城墻?,F(xiàn)僅留下南城墻一段遺址,長545米。其中尚存有一矩形墩臺,從動物園北側可見。目前所遺存的一段城墻,既見證了保定市古城的歷史滄桑,又是我國古代北方城市建設研究和城市戰(zhàn)爭防御的重要物質遺產(chǎn),于1984年6月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見圖4)。
圖4 古城墻遺址(作者自攝)
2.猴山、鷹山太湖石。曹錕愛好園林,也喜歡太湖石,就趁當時圓明園無主將園中太湖石占為己有,他將圓明園文源閣太湖石遺跡中的太湖石搬到了保定,足足裝了十幾卡車。大量太湖石運到城南公園,成為各式假山景觀,解放后保留下來的是現(xiàn)狀保定動物園里的鷹山和猴山。現(xiàn)存猴山太湖石位于別有洞天北側,鷹山與別有洞天相連形成原城南公園南門。
3.別有洞天。別有洞天是保定市動物園的精華所在,其名出自李白《山中問答》詩:“桃花流水育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痹诰偷奶偕街?,藏有一深16米的長洞,前后兩個洞口上都書有四個大字“別有洞天”,洞的正門座南朝北,兩旁一對雄師而踞,洞頂有一石雕像,觀音菩薩飄然落于蓮花座上,洞外左右兩側墻壁上鑲有石刻,左側為清成親王愛新覺羅·永瑆書陶淵明《歸去來辭》,右側為曹錕《保定城南公園碑記》,入洞口可見公園內湖光山色,風景怡人,用“別有洞天”形容一點不過(見圖5)。
圖5 別有洞天(來自網(wǎng)絡)
1.歷史城市文脈提取。物質層面上,保定作為我國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城墻和護城河限定了保定古城的歷史邊界,強化它們在當代歷史景觀設計中的地位,對于傳承保定城市歷史記憶具有重要意義。而設計范圍內所包含的古城墻又是唯一幸存的一段,應當作為重要的歷史城市文脈進行保留。
非物質層面,保定作為北方水網(wǎng)密集城市,在古城西南部多水系分叉,元代張柔引府河水自城西南入護城河,而府河水在城南與清水河交匯共同形成南部護城河,此處反映了保定古城水系建設的重要歷史。府河水入南護城河前又有水閘,形成巨大落差,水聲與靈雨寺共同形成保定西剎秋濤的重要人文景觀。
2.歷史區(qū)域文脈提取。保定古城西南部自近代尤其是鐵路修通以來就有較大規(guī)模的城市建設活動,且多為文教用地和公共綠地,這賦予了保定古城西南獨特的人文景觀。如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秋,直隸教育維新過程中于西關外靈雨寺行宮創(chuàng)建畿輔大學堂,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五月保定西關靈雨寺霍家大院開辦直隸農(nóng)務學堂,1921年曹錕于南護城河兩岸建城南公園等。
物質層面上,在古城墻和護城河之間的設計范圍內仍保留有歷史建筑別有洞天和太湖石假山景觀,是近代保定城市興盛時期的重要歷史見證之一?,F(xiàn)狀動物園中北高南低的地勢走向、通過水池小山分割小尺度空間等都是對當時造園理景歷史的延續(xù),因此上述要素應在設計中予以保留。而設計范圍以外的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因位置上與城南花園具有共同的歷史淵源,因此在設計中可以與之產(chǎn)生聯(lián)系。
非物質層面上,曹錕雖然因賄選總統(tǒng)事件身敗名裂,但城南公園的建造過程中引入了西方城市花園的城市理想,反映了城市管理者共享而非獨樂的思想觀念,其建成對后世的影響也具有積極意義,因此這種開放共享的歷史文脈也是值得提取的。
根據(jù)對居民城市意象的調查結果,雖然有一部分調查者來自古城西南部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史莊小區(qū)、保定二中分校等,但總體護城河水系在西側、北側濱河公園處強度較高,卻并未有人主動提到南側護城河,或者對南側護城河的位置記憶有偏差。
進一步調查可以發(fā)現(xiàn),南側護城河的地理位置較低,處于調查者視線范圍以下,原有能突出地面古橋也都被拆除,橋面與道路融為一體,使人難以感受到水系的走向。且南側護城河尚未有任何景觀設計,作為公共空間使用率極低(見圖6)。
圖6 靈雨寺橋(來自網(wǎng)絡)
由下圖可知,現(xiàn)狀位于西南各水系交匯處、南側護城河兩側的單位全部與水系是相互背離的關系。城墻與護城河之間的保定市動物園形成封閉的園林單位,背靠護城河和古城墻排布建筑的設計方式使護城河和城墻要素在視線上完全分離。天威路與靈雨寺街、西下關街交叉口與河道多次相交,但路口被各個單位的建筑分割,完全看不到綠化和水體(見圖7)。
圖7 水系與周邊單位關系(作者自繪)
經(jīng)過近幾年的治理維護,保定市護城河水系水質有所改善,但作為景觀水體還應當適當增加浮生植物或蘆葦?shù)葘λw有凈化作用的景觀植物。目前北方城市河流水位一般仍然較低,不具有防洪需求,但對于護坡的穩(wěn)定性問題應當予以保障,否則無法做親水平臺等設施,這都是影響水體景觀建設的基礎問題。
首先,根據(jù)整體性原則,對古城西南部水系及兩岸景觀進行統(tǒng)一修復。在設計范圍內的護城河兩岸對臨河步道、親水平臺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打破原有兩側全部為漿砌石護坡的單一方式,改為采用植生混凝土護坡(見圖8)。
圖8 西安護城河護坡、臨河步道改造(來自網(wǎng)絡)
其次,根據(jù)舊有地圖位置恢復與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路徑上的聯(lián)系——建設中正橋和中山橋連接到對岸,形成完整的濱河步道體系,同時可以考慮在遠期拆除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北側圍墻,改變北側用地布局,開放北出入口。
再次,拆除天威路與西下關街交叉口西北側質量較差的建筑群,恢復為以西剎秋濤為主題的小型休閑綠地,成為綠地與護城河相鄰、隔河可以望見中學內部的道路亮化景觀(見圖9)。
圖9 周邊歷史環(huán)境修補(作者自繪)
拆除沿河、沿墻建筑,在水系和古城墻等重要的歷史要素之間創(chuàng)造視覺和心理聯(lián)系。動物園內保留的地形和古樹在兩者之間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而建于城墻邊和河邊的低層建筑阻礙了這種聯(lián)系。天威路以南的古城墻、動物園、護城河三者整體呈現(xiàn)北高南低的地形,現(xiàn)狀可整理為古城墻、中心公園、護城河沿岸3個平臺,雖然有中間景物和微地形的阻隔,但高差的存在仍然為視線穿透提供了可能性,而中間中式或西洋景物的點綴豐富了景觀層次和歷史感受,使游客通過古城墻、歷史景觀建筑與護城河陷入對歷史的沉思之中。
根據(jù)原有景觀、地形對濱河公園進行分區(qū)。場地自東向西,遠離核心景觀的一段通過植樹造成古樸的自然景觀和樹蔭休閑娛樂環(huán)境。越向西景觀密度越大,以別有洞天歷史建筑為景觀核心,重新布置中式、西洋式的建筑小品,形成核心園林區(qū),結合微地形又可遠眺護城河、古城墻,有撥云見日之感。最西端以古城墻土臺為核心景觀,恢復古城墻與護城河間開敞空曠的歷史感受(見圖10)。
圖10 規(guī)劃意象圖(作者自繪)
除了對整體環(huán)境的恢復,還應通過文化景點的營造加深游客對護城河-古城墻遺址的印象。理順景觀流線,在各條流線之間加入與水面呼應的景觀建筑,根據(jù)歷史描述,在護城河跌水位置新建仿古形式的西剎秋濤景觀廊道,在拆除加建與中山橋相連的中山樓作為濱河景觀最高點等。(見圖11)
圖11 景觀流線節(jié)點示意圖(作者自繪)
歷史文脈是城市建設發(fā)展的重要文化基礎,對城市歷史的深入理解為歷史城市更新改造提供了重要依據(jù)。在古城區(qū)城市意象逐漸減弱的當下,抓住保定古城以西南部水景為線索的相關歷史文脈,改善城市歷史性要素景觀環(huán)境,既為市民提供了高品質的城市公共空間,又使古城古風古韻深入人心,對于保定歷史文化名城的建設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
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