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 要〕田自秉先生曾說:“在工藝美術的學科領域里,應當開展對于美學的研究,可以稱之為‘工藝美學。工藝美學研究工藝美和生活美的關系,研究工藝美的法則和規(guī)律,研究工藝美術的造型美、色彩美、裝飾美,以及材料美、結構美……”自此之后,有人開始了研究中國工藝美學、中國陶瓷美學、中國漆藝美學,卻少有人提及“染織美學”,所謂“染織美學”,即“染織的工藝美學”。本文主要從生活美的概念,生活美的藝術創(chuàng)造,染織藝術的生活美學應用三個方面來論述染織工藝美學與生活美之間的聯(lián)系。
〔關鍵詞〕染織;工藝美學;生活美
“美是什么”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實則復雜——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美學概念筆者是模糊的,有感于心卻無法清晰組織成語言作答,在翻閱一些書籍以后,頓覺美學的深邃——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含,無不深藏我們的“審美眼光”
染織中自然是有“美”的,作為一個草木染專業(yè)研究人員,筆者有責任與義務挖掘它的美。工藝美術是生活美、藝術美、科學美的融合,從染織工藝美學的角度出發(fā),染織美學似乎更貼近生活美。
一、關于生活美
生活美是工藝美學的基礎,也是工藝美學的內(nèi)涵,它是按照美的規(guī)律在人們一次次實踐與勞動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何謂生活美?顧名思義,生活美是通過研究人們的生活方式所形成的美的觀念。人們在生活中根據(jù)流行趨勢所形成的審美觀念,以及對美的向往和追求,它包括了人們的心理、生活、地域,周邊環(huán)境及民族習俗等等。
生活美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甚至在“十九大”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構建以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yōu)槿嗣袢找嬖鲩L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奮斗目標變?yōu)楦粡?、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現(xiàn)代的人們更關心、更注重、更強調(diào)生活美。
二、生活美的藝術創(chuàng)造
生活美本質是為生活服務的,因而它的創(chuàng)造也應該盡可能按照當時環(huán)境下的藝術審美要求進行美的設計和創(chuàng)造,不遵從于物質材料的規(guī)定性,而應充分體現(xiàn)它的社會功能性與實用性。就如石凳的本質不是石頭,木椅的本質不是木頭,其本質皆是坐具,為人休息所用。
那么,生活美的創(chuàng)造又具體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通常體現(xiàn)各式各樣的工藝美術作品上。如工具、服飾、飲食器皿、家具、車飾……人們對物質生活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這也就決定了生活美的種類是多方面的,當然,不外是“衣、食、住、行、用”幾個方面。正因如此,才會有“工藝美術是美化人民生活的藝術”的言論。毛澤東文藝思想就有關于藝術美和生活美的辯證關系的理論,其反映了藝術的根本規(guī)律,探索生活中的美,根據(jù)生活中真實的情況創(chuàng)造出各種各樣具有審美高度的藝術形象,可以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精神文明。但是,由于這種美往往深入在每個人的生活中去了,更容易被忽視,殊不知,離開了人民的生活,還有什么“美”可言呢?歷史上一切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或藝術作品,為什么會讓人民所接受,就是因為它反映了當下人民的真實生活,加上了藝術處理后,更能體現(xiàn)生活中的美。即使那些專供欣賞陳設的傳統(tǒng)手工藝品,追溯歷史,其淵源也是日常生活用品或某項生產(chǎn)工具逐漸演變而來。
三、染織藝術的生活美學應用
染織工藝美學跟生活美是密切相關的,生活中所使用的衣物、日常用具,都離不開相應的染織物品。以服飾為例:從北京的周口店山頂洞出口的石器和骨器,就已經(jīng)有了骨針了,由此可以推斷山頂洞人時代就知道縫制衣物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的需求是全面的,對于自己的生活用品,不僅僅有實用上的要求,也有精神上鑒賞美的要求。人們做一件衣服,從山頂洞人時代發(fā)展至現(xiàn)在,不僅是為了遮體,保暖,更多的是對它有美的要求,會綜合考慮它的顏色、樣式、設計等等。例如:唐代畫家張宣的名作《搗練圖》中就描繪了從搗練到熨練各種活動中的婦女們的形態(tài),刻畫了不同人物的儀容與性格,表現(xiàn)的是唐代婦女日常生活中搗練、理線、熨平、縫制勞動操作時的情景,其中每位人物的衣著顏色都不同,朱紅、藍色、綠色、緋紅等等,由此可見唐代人對于儀容著裝的重視,唐代服飾也以染織色彩艷麗柔和而聞名。
現(xiàn)代生活中,談到服飾,人們總會有一種眼前為之一亮的感覺,色彩繽紛,款式多樣,材質變換,工藝精美,讓人可以感覺頓時煥然一新,或陽剛、或嫵媚、或正式、或休閑……從直覺和現(xiàn)象角度看,服裝確實讓人愛不釋手,然而要從美學和理論的角度說出服裝美與不美,究竟美在何處,為什么會美,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前者靠的是感覺,后者憑的是理性。在2000多年前,柏拉圖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早就記錄了蘇格拉底和希庇阿斯討論什么是美的問題時得出了“美是難的”的結論:感覺是稍縱即逝的,理性則喜歡刨根問底,只有在探究到服飾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和美學內(nèi)涵之后,才可能有所言說,在知其然中也力求知其所以然。
從美學的應用性來看,染織藝術表現(xiàn)中的藝術原理、范疇、思想與觀點等方面是美學原理的直接運用,這也是染織工藝美學的主要表現(xiàn)方式。在染織藝術圖形的創(chuàng)作中,所運用到的對稱均衡、對比和調(diào)和、節(jié)奏與韻律等等都是美學研究中的重要元素。
染織藝術與美學之間的有著十分明顯的“共性”。因為“染織設計仍離不開形式美的基本法則,均衡與穩(wěn)定,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之間的良好的比例關系,統(tǒng)一與變化及意境等,這些規(guī)律與原則是衡量美的尺度,同樣它也應該是染織藝術里造型所遵循的美學原理。另外,染織藝術中的形式美、藝術美、材料美、工藝美等審美范疇,也是美學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它的創(chuàng)作原理也都是美學研究的藝術創(chuàng)作原理。由此可見,前人所總結的“美的規(guī)律”就是傳統(tǒng)染織藝術工藝的審美標準。
結 語
染織工藝美學與生活美的密切相關的,生活美更是染織工藝美學的指南針,兩者之間最大的共性就是所關注的是普遍民眾,從日常生活細微處中尋找創(chuàng)作來源,藝術源于自然,源于生活,更多的是關注其工藝的發(fā)展及功能性,而非單一欣賞的美術,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大眾。
而對于染織專業(yè)的研究人員來說,只有系統(tǒng)地深入地了解染織藝術的歷史演變過程,才能清楚地認識染織藝術與生活美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并理解其與政治、經(jīng)濟、民族文化、倫理觀念和美學之間所存在的微妙關系,研究其深層文化結構和美學意蘊。才有可能在分析中將染織藝術的文化價值和美學深意挖掘出來,見常人所不能見,說常人所不能說,使染織藝術從一種傳統(tǒng)技術工藝,升華為一門學問,從賞心悅目的日常實用品,轉變成藝術品,賦予其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與美學“符號”,這樣才能真正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責任編輯:牧鑫)
參考文獻:
[1] 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三聯(lián)出版社,2009.
[2] 李健夫.現(xiàn)代美學原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3]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杭間.中國工藝美學思想史[M].太原: 北岳文藝出版社,1994.
[5]鄭巨欣,[日]石塚 広.夾染彩纈出-夾染的中日研究[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7.
[6]趙豐.草木染的起源[J].絲綢.1984(03).
[7]黃利君;馬毓秀.草木染,等待下一個春天[J].中華手工,2010(07).
本文為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傳統(tǒng)草木染在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17C0994]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