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楊 易瓊娟
〔摘 要〕全面把握美術館公共教育理念,有效讓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實踐過程中加強職能溝通;建立公信形象,強化品牌意識;夯實知識生產能力等。
〔關鍵詞〕美術館教育;實踐探討;社會效益
得益于政府部門的扶持與引導,中國正經歷著新一輪的美術館建設熱潮,國內國際交流合作也更加深入頻繁。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和2015年,文化部組織的兩屆“國家重點美術館”評估,都是把公共教育評分作為重要參考。作為藝術類博物館的美術館,公共文化教育能大大提高其社會效應和文化影響力。博物館、美術館首先要思考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尤其要探索適合自身且可持續(xù)的公共教育方式方法。那么,如何拓展公共服務功能以及充分利用公共教育資源?
一、明確公共教育的理念和意義
新時代美術館事業(yè)核心使命是將教育資源轉化為大眾知識體系,所以說公共藝術教育最能體現出美術館的社會擔當。值得肯定的是國內美術場館的硬件設施是過硬的,甚至是超前的,然而與之相配套的管理運營特別是公共教育服務卻常常表現出觀念落后、內容枯燥、形式單調等尷尬局面,究其原因還是對美術館公共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沒有深入理解和把握,結果是公共教育的“教育”資源遠遠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揮。21世紀美術館的運營取向正從傳統(tǒng)的注重于“物”的收藏逐漸地轉變?yōu)橐浴叭恕睘榉罩攸c,要突顯“以人為本”的公共教育理念。正如范迪安先生所說:“美術館公共教育的根本在于其公共性和公益性,重在社會公眾的參與,重在為廣大觀眾提供文化福利。旨在提升社會審美水平和文化認知,參與建構社會精神文明。”
美術館公共文化教育是社會公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到美術館去參觀、學習、交流已成為大眾新的生活方式。其實,結合當今我國社會當下的教育體制現狀來思考,明確理解和全面把握美術館公共教育的理念是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建立合作機制,實施多元途徑
美術館公共教育有它獨立的教學模式,并不單是學校的第二教學場所?;趯嵨锏慕逃?,比學校和家庭的學習更加直觀,教學更加立體;基于情景教學,其活動展開形式更加豐富多彩;基于體驗互動又能兼顧服務大眾與小眾的需求,培養(yǎng)藝術精英(專業(yè)人才),同時讓最廣大的觀眾愉快感受藝術的魅力。在審美體驗的同時,激發(fā)民眾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培養(yǎng)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對事物的觀察力和感知力,達到身體和心靈的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
其一,加強部門之間的溝通
美術館最大的文化產品就是展覽,從常規(guī)上來說,公共教育部門與展覽部門之間最多的合作就在于配合展覽的公共教育項目。每個展覽的籌劃階段就是兩個部門通力合作的最佳時期。展覽部門應專門與公共教育部門進行一次或多次的溝通會議,并且展覽部門的策展人應該為公共教育部門的教員做一次實地導覽,詳細講解展覽宗旨和希望達到的效果,公教部門的教員也可以就此機會與展覽部門的同事進行充分探討,提升觀眾需求與展覽效果之間的契合度。
其二,建立美術館的公信形象,強化品牌意識
中國的美術館已經從傳統(tǒng)的、單一的展覽館模式,向現代的、以觀眾休閑和美育為本的多元模式轉型。大眾來到美術館,除了仰慕名家名作的那份情懷,還希望通過專家詮釋作品來提升自己的審美情趣,獲得精神上的充實。湖南后湖國際藝術區(qū)創(chuàng)辦者趙榮軍先生說“美術館的作用不僅僅是停留在陳列上,給人一種冰冷高傲的感覺,只有在建立了與觀眾的信任和尊重關系之后,美術館對于觀眾的美育才能發(fā)揮作用”。獲得觀眾的信任就是實現美術館轉型的第一步,只有當美術館以一種親切的姿態(tài)在展覽各個環(huán)節(jié)以觀眾的感受為宗旨,做好為觀眾服務等各項工作,觀眾才可能建立對美術館的信任。“品牌意識”是一個切入點,例如自2007年由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發(fā)起,與湖南省博物館共同推出具有全國重要影響的文化藝術品牌——藝術長沙,以公共教育、藝術交流為載體,已成功舉辦五屆,在國內藝術界產生了重要影響,贏得國際藝術界的矚目,現如今“藝術長沙”也成為長沙的一張名片。美術館的展覽眾多,部分效率高的美術館一年能完成10—15個大小不同的展覽,但并不是所有的展覽都需要相應的公共教育,我們需要有的放矢地來經營,特別是美術館的品牌展覽需要品牌化的公共教育則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其三,知識生產能力的提高
公共教育不僅僅是美術館展覽的延伸,更關乎美術館公共文化服務和專業(yè)知識的普及與提升。而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也需要美術館提供多樣化的公共教育形式,這就要求美術館把多種形態(tài)的美更集中、更加典型、也更強烈地表現出來。美術館展覽及藝術教育活動的內容、形式都應著力于“美”的滲透,這樣一次“美”的轉換與提煉,應以藝術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去看待陳列、展覽的籌備、組織、布置、制作工作,使之符合美學原則,具有美學價值,從而創(chuàng)造出感人的藝術氣氛。從這個方面來看美術館就是知識的孵化器,就是審美的推動力,而在兩者的互動之間所建立起來的聯系,正是美術館知識體系的特色。所有的展品,實際上是給人一種感悟的地方,一種感受的地方,藝術學習水平高的美術館有很強的生產知識的能力,也有很高的傳播知識的能力。美術館公共教育研究者們指出“引導觀賞者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藝術感受,產生感情移入和情感反射,從而進一步了解自己,了解社會與世界,這是21世紀美術館教育發(fā)展大體趨勢”。美術館的經營模式從靜態(tài)向動態(tài)逐漸轉化,原來的“象牙塔”轉化成民眾渴望的開放的學習場所,可見,這樣的轉化過程也同樣體現出美術館自身“內化”的能力。
其四,專業(yè)團隊的打造與制度的完善
曹意強先生說:“一座博物館(包括美術館)的成敗可能直接與館長有關,館長角色扮演的好壞會最大程度上決定公眾對一家博物館的態(tài)度”,也決定了該館的總體專業(yè)品質和團隊員工潛能的最大限度的發(fā)揮。美術館管理者的專業(yè)水平、敬業(yè)精神、文化自覺決定了美術館生產知識的能力和質量。美術館還必須要建立起一個更具有開拓性的專業(yè)培養(yǎng)、晉升、教育體系。這是美術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在這點上,國內的一些博物館有豐富的經驗值得借鑒。近些年,雖然許多美術館設立了公共教育部門,但設有專職導覽員和教育人員的卻屈指可數。有了專設部門,我們更需要在日常教學能力上下功夫,組建專業(yè)團隊,完善教育的規(guī)章制度,從而真正促進美術館公共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其五,新形勢下的挑戰(zhàn)
縱觀社會發(fā)展和社會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每一個時代都對教育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其中社會現代化就蘊含了教育價值取向—--實現“人”的現代化。2016年12月27日提出“在線教育普惠行動”等項目,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斷擴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以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新的形勢下5G互聯網無疑是新世紀社會的關注焦點,社會中的各個行業(yè)無不在新時代下不斷受到新型媒體形式的沖擊,不僅改變了我們的閱讀習慣、觀看方式,更改變了我們的視覺呈現經驗和思維方式。對于普通民眾來說,就算足不出戶也可以通過互聯網觀看高清作品圖像。漸漸“讀圖”時代開始轉變?yōu)椤白x屏”時代,高倍地放大作品細節(jié)甚至是三維全景,可以獲得比看原作更新鮮的視覺經驗。對于美術館而言,這就要求視覺圖像大數據庫的建設勢在必行。如何利用藏品數字化的大數據庫的建立構建一種全新的觀展體驗系統(tǒng),此外如何利用這一新技術手段進行更大范圍的公共藝術教育和原創(chuàng)知識生產,以及如何在利用這一新技術提供配套的公共服務的同時,不斷將各自機構的館藏靜態(tài)資源轉換成公共參與互動資源也成為美術館進入更高層次的標桿。
結 語
未來美術館間競爭一定不單是展覽、收藏的競爭,因為公共教育成為美術館公共文化服務重要職能是大勢所趨,有份量的公共藝術教育是美術館自身走向更廣闊的公共空間的途徑和資本。在本質上,公共教育是一個開放的平臺,教育的主體和對象形成一個平等對話和互動交流的關系,而這種對話和交流的結果,將會碰撞出更多的“智慧靈光”。作為美術館的從業(yè)者我們有責任有義務關注研究國際美術館的發(fā)展趨勢及我國美術館的現狀和未來預測,這不僅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和價值,也是一項可持續(xù)發(fā)展和長遠進行的研究課題。 (責任編輯:楊建)
《基于新課改目標下館校合作的高校MOOC、SPOC美育課程建構及實踐研究》項目編號:xys19j43
《城市藝術區(qū)內涵式發(fā)展及實施策略研究》項目批準號:17YBA263
《基于“互聯網+”時代翻轉課堂模式在高校美術課堂教學應用研究》湘外經院教字[2019]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