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榮 鄧嵐
朱某因資金周轉(zhuǎn)需要,于2015年10月30日向黃某借款70萬元,約定借期一年,利息按年息2.3分計算,朱某出具了借條,并指定收款人為肖某(開戶行為某銀行高安支行)。黃某于2015年10月31日將70萬元借款轉(zhuǎn)至肖某的上述賬戶。后朱某按約定從2016年1月1日開始每季度支付利息40250元,共計支付了前三個季度的利息,第四季度朱某僅支付了300元利息,同時,朱某提出因資金緊張,要求續(xù)借一年,黃某考慮到朱某的實際情況,同意再借一年,朱某于2016年10月30日向黃某重新出具借條,約定借款金額為70萬元,利息按年息2.3分計算,原2015年10月30日的借條由朱某收回。借款到期后,黃某多次催討,朱某未歸還借款,也未支付前一年第四季度剩余利息及續(xù)借期間的利息。為此,黃某向南昌市東湖區(qū)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兩被告立即向原告償還借款70萬元及利息187533元(具體利息計算方式見利息清單,暫計至2017年12月1日止,以后的繼續(xù)按年息2.3分計算至款項還清日止);2.本案訴訟費由兩被告共同承擔。
被告朱某辯稱,本案借款人為被告朱某,被告肖某僅為指定收款人,并非本案借款人;原告自稱已收到被告朱某歸還的借款計121050元,故被告朱某尚欠原告借款本金578950元;原告主張的高額利息無任何依據(jù)。
法院在審理該案后認為,被告朱某向原告黃某借款的事實,原告提供了銀行轉(zhuǎn)賬憑證及借條佐證,被告朱某對此亦無異議,故法院認定原告與被告朱某之間存在民間借貸關系且該借貸關系合法有效。被告朱某辯稱原告在訴狀中自認已收到121050元,該部分應當沖抵借款本金,但因被告朱某于2016年10月30日重新向原告出具借條,該借條出具之日的借款本金仍為70萬元,而121050元利息折合利率為年17.3%,未違反國家對借款利率的限制性規(guī)定,故法院對被告朱某的該抗辯不予采納,認定截至2016年10月30日,被告朱某尚欠原告借款本金70萬元。原告稱其與被告朱某約定的借款利率為年23%,被告應按年利率23%支付利息,該主張與借條中約定的利息“按年息2.3分計算”相悖,法院對原告的該利息主張不予支持;因借條明確約定利息為年利率2.3%,故法院以借款70萬元為基數(shù),按2.3%的年利率自2016年10月30日起對原告主張的利息予以支持。原告稱被告肖某應為共同借款人,但被告肖某未向原告出具借款憑證,根據(jù)原告提供的指定轉(zhuǎn)賬便條及被告肖某提供的賬戶交易流水清單可知,被告肖某僅為本案所涉借款的指定收款人,故原告的該主張無事實依據(jù),法院不予支持。據(jù)此,依法判決如下:
一、被告朱某于本判決生效后七日內(nèi)歸還原告黃某借款70萬元,并支付利息(以借款70萬元為基數(shù),按2.3%的年利率,自2016年10月30日起計算至借款清償之日止);
二、駁回原告黃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點評】根據(jù)《合同法》規(guī)定:債是按照合同的約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規(guī)定,在當事人之間產(chǎn)生的特定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享有權利的人是債權人,負有義務的人是債務人。
債權人有權要求債務人按照合同的約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規(guī)定履行義務。合法的借貸關系受法律保護。
債務應當清償。暫時無力償還的,經(jīng)債權人同意或者人民法院裁決,可以由債務人分期償還。有能力償還拒不償還的,由人民法院判決強制償還。
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借款人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借貸雙方對逾期利率有約定的,從其約定,但以不超過年利率24%為限。
未約定逾期利率或者約定不明的,人民法院可以區(qū)分不同情況處理。
由此可見,法院對該案的判決是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