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濤
(項城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放射科,河南 周口 466200)
肝癌是一種常見于臨床的惡性腫瘤,其病死率相對較高?;颊甙l(fā)病時無明顯臨床癥狀,當發(fā)現(xiàn)時多數(shù)已進入中晚期。據(jù)相關報道顯示,腫瘤直徑>3 cm者的生存時間明顯短于腫瘤直徑<3 cm者[1]。因此,早期診斷對制定微小肝癌患者的治療方案尤為重要,也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磁共振增強掃描(DCE-MRI)和彌散加權成像(DWI)均為診斷微小肝癌的常用方式,兩者相輔相成[2]。為此,本研究觀察微小肝癌患者的DCE-MRI及DWI特征,對比并分析兩者單項及聯(lián)合的診斷效能。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項城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2例疑似微小肝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3例,女29例,年齡36~73歲,平均(54.52±3.14)歲,病程2~5 a,平均(3.25±1.21)a。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1)患者接受DCE-MRI和DWI檢查;(2)年齡<75歲。排除標準:(1)患有心血管疾病者;(2)對相關影像學檢查不耐受者。
1.3 檢查方法取釓雙胺,通過高壓注射器進行靜脈注射,速率為0.2 mmol·s-1,注射11 s后做好檢查準備,引導患者吸氣、呼吸、再憋氣。通過肝臟容積加速采集序列對門靜脈期、動脈期及平衡期3個時期進行連續(xù)掃描,掃描范圍由患者膈頂直至肝下緣。后評估掃描影像的清晰度,觀察是否存在偽影,將患者病灶信息記錄清除,明確T1及T2加權成像信號,并總結1.5 T DCE-MRI及DWI各個時期強化特點。
1.4 診斷標準DCE-MRI診斷微小肝癌的標準:肝動脈期(高信號),門脈期信號下降(等或低信號),延遲期信號下降程度更明顯,以“速升速降”為曲線特征,快速自旋回波T2加權序列抑脂像上存在稍高信號或者病灶信號較高。DWI診斷微小肝癌的標準:DWI顯示高信號,彌散系數(shù)圖信號降低。
1.5 觀察指標以穿刺活檢病理結果為“金標準”,分析1.5 T DCE-MRI、DWI對微小肝癌的臨床診斷效能,包括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度。
1.6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度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穿刺活檢病理結果62例疑似微小肝癌患者中,經(jīng)穿刺活檢病理結果顯示,微小肝癌37例,非微小肝癌25例。
2.2 DCE-MRI與DWI診斷結果DCE-MRI聯(lián)合DWI對微小肝癌的診斷靈敏度、準確度均高于DWI、DCE-MRI單一檢查,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3種檢查方式對微小肝癌的診斷特異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和表2。
表1 不同檢查方式對微小肝癌的檢查效果(n)
注:DCE-MRI—磁共振增強掃描;DWI—彌散加權成像。
表2 不同檢查方式對微小肝癌的診斷價值比較(%)
注:與DCE-MRI聯(lián)合DWI比較,aP<0.05;DCE-MRI—磁共振增強掃描;DWI—彌散加權成像。
肝癌病灶直徑>3 cm時為腫塊型肝癌,病情發(fā)展迅速且惡性程度較高,當患者發(fā)現(xiàn)病情時,基本已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窗,故治療難度相對較大,即使治愈也極易復發(fā)[3]。微小肝癌的病灶直徑<1 cm,及早發(fā)現(xiàn)并實施干預可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本研究結果顯示,DCE-MRI聯(lián)合DWI對微小肝癌的診斷靈敏度、準確度均高于DWI、DCE-MRI單一檢查。這表明兩者聯(lián)合對微小肝癌的診斷價值較高,為臨床診治該病提供影像學依據(jù)。多數(shù)患者肝實質的供血主要來源于靜脈,腫瘤的供血主要來源于肝動脈。腫瘤新生血管會導致基底膜不完整,加上此類血管通透性相對較高,動脈期對比劑可強化病灶,這也是微小肝癌的病理基礎[4]。對少數(shù)微小肝癌患者的強化方式有異于正常肝癌患者,其主要強化動脈期,但門靜脈期造影劑過于緩慢或無明顯變化。采用1.5 T DCE-MRI結合DWI檢查可有效提高微小肝癌的檢出準確度[5]。DWI主要以病灶內(nèi)水分子擴散動脈狀態(tài)變化為標準,間接反映細胞功能狀態(tài)及病灶組織結構,是無創(chuàng)影像學檢測技術之一[6]。T1WI無法清晰顯示細小病灶,而通過運用DCE-MRI的“速升速降”曲線特征與DWI的信號相結合,更有助于診斷微小肝癌。
綜上所述,1.5 T DCE-MRI聯(lián)合DWI對微小肝癌的診斷靈敏度和準確度均較高,可為臨床合理診治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