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華佗本是東漢末年以行醫(yī)為業(yè)的士人,因得罪曹操而被殺。作為一個民間著名人物,華佗的形象在后世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見載于正史、醫(yī)書、道經(jīng)、小說、詩詞、方志等材料,反映了不同群體的文化記憶,對于探究中古人物形象與社會文化的關(guān)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關(guān)于華佗的研究,學術(shù)界多著重于兩個方面 :一是探究其醫(yī)學成就,如辨別后世華佗藥方、醫(yī)術(shù)的真?zhèn)?,探索其醫(yī)術(shù)的源流及發(fā)展等;二是對華佗的生卒年月、國籍、死因等史實進行考證。(1)參見陳寅恪 :《三國志曹沖華佗傳與佛教故事》,《清華學報》1930年第1期;程喜霖 :《華佗之死及其生卒年》,《史學月刊》1983年第4期;安京 :《華佗與曹操》,《史學月刊》1985年第5期;林振清 :《華佗死因辨析——恃能求官爵慘遭殺身禍》,《歷史教學》1996年第9期;李建民 :《失竊的技術(shù)——〈三國志〉華佗故事新考》,《古今論衡》2006年第15期;牛正波 :《華佗研究》,黃山書社1991年版;尚啟東 :《華佗考》,安徽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5年版;錢超塵、溫長路 :《華佗研究集成》,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等。此外,亦有學者從醫(yī)學社會史、民間信仰等角度進行研究(2)參見于賡哲 :《被懷疑的華佗——中國古代外科手術(shù)的歷史軌跡》,《清華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張雷 :《鄉(xiāng)土醫(yī)神 :明清時期淮河流域的華佗信仰研究》,《史學月刊》2008年第4期;張雷 :《明清時期華佗信仰研究》,《中國地方志》2008年第5期。,對華佗在史書、小說、詩詞等材料中的不同形象也有涉及(3)參見陳作林 :《漫議華佗形象種種》,《綏化師專學報》1988年第2期;侯洪瀾 :《華佗藝術(shù)形象的意義》,《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張珺、蔣祥龍、孫士新 :《華佗形象演變及其文化意蘊》,《山東農(nóng)業(yè)工程學院學報》2016年第7期。,但這些研究對華佗不同形象的有機聯(lián)系、塑造形象的不同群體及其社會原因則未深入探討?;谝陨纤伎?,筆者結(jié)合歷史長時段和不同形象間的多元視角,分析華佗在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形象演變,從而揭示不同形象之間的關(guān)系及其背后的社會文化因素。
有關(guān)華佗形象的記載,最早見于陳壽《三國志》、裴松之注《三國志》引《華佗別傳》和范曄《后漢書》。其中,《后漢書》關(guān)于華佗的記載基本取材于《三國志》,《華佗別傳》則已散佚,現(xiàn)存的材料多是關(guān)于華佗行醫(yī)的事跡及其醫(yī)術(shù)的記載,僅反映其醫(yī)師的形象,《三國志·方技傳》對華佗的記載則比較詳細,反映的華佗形象也更為全面。
華佗雖被記載于《方技傳》中,但醫(yī)師僅代表他的整體形象,其最初的形象卻是士人?!度龂尽し郊紓鳌份d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人也。一名旉。游學徐土,兼通數(shù)經(jīng)。沛相陳珪舉孝廉,太尉黃琬辟,皆不就?!?4)《三國志》卷29《魏書·方技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799、802、799、800、801、801頁。漢代士人以通經(jīng)治學,為求學問,多有負笈游學之舉。以鄭玄為例,他曾游學,師從第五元先、張恭祖、馬融等人。(5)《后漢書》卷35《張曹鄭列傳》,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207頁。
察舉和征辟是漢代士人入仕的重要途徑。華佗生活在東漢后期,其時政治腐敗,士人受察舉、征辟多有不就者。從華佗的經(jīng)歷來看,他因擅長經(jīng)學而被舉薦。陳珪和黃琬皆為漢末名臣,在士林中享負盛譽。華佗能得到二人舉薦,在沛國的士人中應該也有一定的名聲。再者,華佗“本作士人,以醫(yī)見業(yè),意常自悔”(6)《三國志》卷29《魏書·方技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799、802、799、800、801、801頁。,說明他一直都以士人的身份自居。
東漢隱士大多是像普通人那樣生活,雖不參政,但仍關(guān)注時事變化。漁澤、采藥、賣卜與教書等謀生方式成了隱士們的主要生活方式。(7)聶濟冬 :《東漢士人隱逸的類型、特征及意義》,《民俗研究》2011年第1期。比如,韓康“家世著姓。常采藥名山,賣于長安市,口不二價,三十余年……遁入霸陵山中。博士公車連征不至?!?8)《后漢書》卷83《逸民列傳》,第2770—2771頁。由此來看,華佗不應征召察舉,以行醫(yī)為業(yè)的行為,與東漢隱士的行徑相吻合。
盡管華佗通經(jīng)而受到舉薦,但他在經(jīng)學和政治上并未有明顯的建樹,反以醫(yī)術(shù)聞名于世。有關(guān)華佗的醫(yī)術(shù),《三國志·方技傳》作過一番概括 :
(佗)曉養(yǎng)性之術(shù),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又精方藥,其療疾,合湯不過數(shù)種,心解分劑,不復稱量,煮熟便飲,語其節(jié)度,舍去輒愈。若當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不過七八壯,病亦應除。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病者言已到,應便拔針,病亦行差。若病結(jié)積在內(nèi),針藥所不能及,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腸中,便斷腸湔洗,縫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間,即平復矣。(9)《三國志》卷29《魏書·方技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799、802、799、800、801、801頁。
在史書的記載中,華佗的醫(yī)術(shù)多有奇異之處,以至于后世學者曾懷疑其麻沸散、外科手術(shù)等醫(yī)術(shù)之由來。(10)陳寅恪認為“華佗”為天竺語“藥神”之意,其麻沸散、外科手術(shù)等醫(yī)術(shù)源于印度。學術(shù)界今已證明華佗并非“藥神”之義,中國早已有外科手術(shù),其醫(yī)術(shù)并非源于印度。詳見陳寅恪 :《三國志曹沖華佗傳與佛教故事》,《清華學報》1930年第1期;何愛華 :《華佗姓名與醫(yī)術(shù)來自印度嗎?——與何新同志商榷》,《世界歷史》1988年第4期;龐光華 :《華佗非梵語譯音考》,《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3期;于賡哲 :《被懷疑的華佗——中國古代外科手術(shù)的歷史軌跡》,《清華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除了使用麻沸散和外科手術(shù)以外,他曾多次準確斷言病者的死期。比如督郵徐毅,華佗曾經(jīng)斷言“五日不救”,結(jié)果“遂如佗言”。(11)《三國志》卷29《魏書·方技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799、802、799、800、801、801頁。另有一士大夫不舒服,華佗診斷后,認為他“病深,當破腹取。然君壽亦不過十年”(12)《三國志》卷29《魏書·方技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799、802、799、800、801、801頁。,亦被言中。
此外,華佗為病人治病,亦多有怪異之狀。他為路人治病,路人“立吐蛇—枚”。(13)《三國志》卷29《魏書·方技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799、802、799、800、801、801頁。他為河內(nèi)太守劉勛之女治腳瘡,所取之藥頗為奇異,“以繩系犬頸,使走馬牽犬,馬極輒易,計馬走三十余里,犬不能行,復令步人拖曳,計向五十里。乃以藥飲女”,結(jié)果“有若蛇者從瘡中而出”。(14)《三國志》卷29《魏書·方技傳》注引《華佗別傳》,第803頁。
再者,他傳授給吳普和樊阿的五禽戲和青黏藥方,吳普和樊阿亦為名醫(yī),人也長壽,給五禽戲和青黏藥方附上了傳奇色彩。華佗在傳授吳普五禽戲后,吳普“年九十余,耳目聰明,齒牙完堅?!?15)《三國志》卷29《魏書·方技傳》,第804、802、799頁。華佗傳授給樊阿的青黏藥亦有傳奇的故事,該藥“本出于迷入山者,見仙人服之,以告佗。佗以為佳,輒語阿,阿又秘之。近者人見阿之壽而氣力強盛,怪之,遂責阿所服,因醉亂誤道之。法一施,人多服者,皆有大驗?!?16)《三國志》卷29《魏書·方技傳》注引《華佗別傳》,第804—805頁。
由于華佗的醫(yī)術(shù)在當時已享負盛名,故曹操讓他專門為自己看病。但曹操的病難以治愈,“此近難濟,恒事攻治,可延歲月”,華佗又“恃能厭食事”,“辭以妻病,數(shù)乞期不反”(17)《三國志》卷29《魏書·方技傳》,第804、802、799頁。,最終激怒曹操,為曹操所殺。曹操是中國著名的歷史人物,華佗因行醫(yī)為曹操所殺,更是讓其醫(yī)師的形象為百姓所熟知。
正因如此,陳壽和范曄都沒有將他歸于儒生士人之流,而是歸于《方技傳》和《方術(shù)傳》,后世遂沿襲其說。概言之,華佗在正史中兼有士人和醫(yī)師兩種形象。其后,這兩種形象又逐漸地往神仙和漢室忠臣兩個方向演變。
華佗死后,民間逐漸將其塑造為神,出現(xiàn)了祭祀華佗的廟宇和關(guān)于華佗成仙顯靈的傳說。華佗從人到神的形象轉(zhuǎn)變經(jīng)歷了確立和多元發(fā)展兩個階段。
據(jù)《后漢書·方術(shù)傳》載,華佗“曉養(yǎng)性之術(shù),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18)《后漢書》卷82《方術(shù)傳》,第2736頁。其中,“時人以為仙”未見于魏晉史書,當是南朝所興起的說法。但除此外,《后漢書》中并未找到關(guān)于華佗神化的記載,南北朝材料中亦鮮見類似的記載,此說的流傳尚不廣泛。
唐宋時期,情況則發(fā)生了改變?!短侠暇B(yǎng)生訣》成書于唐代(19)有關(guān)《太上老君養(yǎng)生訣》成書時間,參見梁恩貴、魏燕利 :《五禽戲之文獻傳存與功法流變新考》,《宗教學研究》2012年第2期。,記載了華佗因五禽戲而年逾萬歲,“(吳)普施行之,年九百余歲,耳目聰明,牙齒完堅……佗行之,年過萬歲”。(20)佚名 :《太上老君養(yǎng)生訣》,《中華道藏》第23冊,華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243頁。到了宋代,民間已建有華佗廟?!遁浀丶o勝》載,揚州昇平坊有華佗廟。(21)王象之 :《輿地紀勝》卷37《揚州·古跡》,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1578頁。至宋代,宣城還流傳民眾向華佗廟求醫(yī)之事 :“昔有士人病瘧數(shù)歲者,因道過華佗廟,作書問之以謂使余病不可為,當明以告我??苫睿甘谝环?。夜夢神人告之?!?22)周紫芝:《病中雜記》,曾棗莊、劉琳主編 :《全宋文》卷3527,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版,第256頁。值得注意的是,《通州直隸州志》亦記載,當?shù)卦诒彼纬踅ㄓ腥A佗廟,“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建華王廟?!?23)光緒《通州直隸州志》,鳳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290頁。因該書編撰于清光緒年間,為后出史料,難以辨別其真?zhèn)?,故存疑。從其早期分布來看,民間華佗廟最早出現(xiàn)于今安徽和江蘇一帶,當與華佗為“沛國譙人”,“游學徐土”(24)《三國志》卷29《魏書·方技傳》,第804、802、799頁。,在兩地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有關(guān)。再者,成書于兩宋之際的《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書大法》記載了華佗為道教仙官“天醫(yī)功曹”(25)佚名 :《高上神霄清真王紫書大法》卷4《雷部文》,《中華道藏》第31冊,第213頁。,更是證明華佗的神仙形象在唐宋時期已經(jīng)確立。
與此同時,民間亦將華佗的事跡神化。據(jù)《備急灸法》載,華佗“治精魅鬼神所淫,癲邪狂厥,諸般符藥不效者。用細索并兩手大指縛之,灸三炷,每炷著四處,半在內(nèi)上,半在甲上,一處不著則不驗。灸之當作鬼神語,詰問其略,印解脫之,令去,其人遂醒?!?26)聞人耆年等 :《備急灸法》,人民衛(wèi)生出版1955年版,第25頁。針灸雖為中醫(yī)的基本治療方式,但諸如符藥、鬼神語等手段則多見于道教方術(shù)。此外,唐慎微《證類本草》載 :“華佗入山,見仙人所服,以告樊阿。服之,壽百歲也?!?27)唐慎微 :《證類本草》卷6《草部上品之上總八十七種》,任繼愈主編 :《中國科學技術(shù)典籍通匯·醫(yī)學卷》第5冊,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49頁。這段材料本出自《華佗別傳》 :“青黏者,一名地節(jié),一名黃芝,主理五藏,益精氣。本出于迷入山者,見仙人服之,以告佗。佗以為佳,輒語阿?!?28)《三國志》卷29《方技傳》注引《華佗別傳》,第804—805頁。經(jīng)后人改寫成華佗上山與仙人相遇。無獨有偶,宋人鄧處中撰《華氏中藏經(jīng)序》,記載了華佗上山從仙人習得醫(yī)學方術(shù)的奇遇。鄧處中將華佗的字由“元化”改為“符化”這一道教術(shù)語,偽稱華佗醫(yī)術(shù)出自山中仙人,死后托夢傳授他《中藏經(jīng)》??梢?,這些記載存在明顯的道教神仙化痕跡。(29)黃作陣校注 :《中藏經(jīng)校注》,學苑出版社2008年版,第1頁。
華佗長期見載于醫(yī)書和道教材料,其作者多為醫(yī)師和道士。中國古代醫(yī)學與道教關(guān)系頗為密切,而道教又常常將民間人物納入其神仙體系中。唐宋間,道教風氣盛行,鮑姑、孫思邈、吳夲等醫(yī)師均在這一時期成為民眾信仰的神仙。在此環(huán)境下,華佗遂被民間醫(yī)師和道士利用道教的神仙體系塑造為神仙形象。
華佗的神仙形象雖已確立于唐宋時期,但其后,該形象在民間又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首先,華佗從民間的地方祭祀神逐漸被納入國家祭祀體系,地位得到提升。元朝在天下通祀三皇,除中央祭祀三皇外,地方亦“命郡縣通祀三皇,如宣圣釋奠禮”。(30)《元史》卷76《祭祀志五》,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1902頁。這一制度在明清時期沿襲發(fā)展,華佗作為三皇廟中配祀的先醫(yī),也一并得到祭祀,諸位配祀的先醫(yī)分東西二廡,華佗則居西廡之首。(31)《明史》卷50《禮志四》,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294—1295頁。除三皇廟外,華佗廟亦在各地由官方和民眾廣泛修建。比如,清代銅山縣有四座華佗廟,分別為知州宋承和當?shù)匾孛袼ā?32)同治《徐州府志》卷14《祠祀考》,鳳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448頁。
其次,華佗由道教醫(yī)神被各地民眾塑造為其他形式的神仙。一方面,隨著三教合流的日益加深,華佗出現(xiàn)于佛道祭祀場所之中,在明清文獻中既有華仙師祠(33)光緒《武陽志余》卷4《祠廟上》,鳳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171頁。、華仙祠(34)道光《桐城續(xù)修縣志》卷4《營建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27頁。等道教場所的記載,亦記載有民眾“自髡其發(fā)為僧于華陀廟”(35)陳其元撰、楊璐點校 :《庸閑齋筆記》卷11《不讀書人有至行》,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287—288頁。,稱華佗廟為“僧寮”。(36)彭蘊章 :《松風閣詩鈔》卷16《資馬集》,《清代詩文集匯編》第57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87頁。另一方面,各地亦因應其現(xiàn)實需求而將華佗塑造為本地所需的神靈。比如,山西臨汾毗鄰汾河,當?shù)亍昂由駨R亦名華祖廟”(37)民國《臨汾縣志》卷4《鄉(xiāng)賢錄下·方技》,鳳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433頁。,華佗成為治水的河神。無獨有偶,江蘇江都縣華佗廟“在太平橋,祀漢華佗,今名華大王廟?!?38)乾隆《江都縣志》卷8《祠祀》,鳳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頁。大王為民間對河神之俗稱,“廟之大王之稱胡為乎來哉?來自小民也。大王,河神也。在國曰河神,在民曰大王?!?39)光緒《渾源州續(xù)志》卷6《人物政事》,清光緒七年刻本,第25b頁。二者均臨水而建,民眾除求福祛病外,不免向其祈求風調(diào)雨順。
再者,多地亦流傳著關(guān)于華佗的神話。比如,湖南流傳有華佗在華靈峰辟谷修仙的傳說。“漢華佗筑臺其上,修道辟谷,年百,靈如少人,以為仙靈,故名?!?40)嘉靖《衡州府志》卷2《山川名勝·衡陽縣》,明嘉靖刻本,第4b頁。檀萃《華祖誕日賽辭》則記載華佗羽化成仙之事,“神變化而脫塵埃,當與甘始、左慈同游物外……早知國賊,不受馽于阿瞞兵解,故作地仙?!?41)檀萃 :《草堂外集》卷10《華祖誕日賽辭》,《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145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95頁。受佛教影響,民間亦流傳著華佗成為佛教醫(yī)神,行醫(yī)濟世的傳說。如《蓮修起信錄》所載,華佗大士奉佛勅濟世,向民眾說道,“吾華陀也,吾奉佛勅來壇判方濟世。呵呵,因緣盛矣。吾今所判內(nèi)外丹方各四十八簽,合古彌陀四十八愿。眾生一念虔誠,自有感應。”(42)程兆鸞 :《蓮修起信錄》卷5《華佗大士簽方》,《泰州文獻》第4輯,鳳凰出版社2015年版,第542頁。民眾甚至利用華佗顯靈的故事作教化之用?!队归e齋筆記》載,“母病且甚,大鏞醫(yī)禱并窮。鄰有華陀廟,百叩乞方終不效,會遇陀誕辰,里眾焚香者相屬,爐火赫然。大鏞忽插中指爐中,眾驚問故,曰 :‘吾將燃以救母?!曋?,中指二節(jié)皆成炭,則裹爐灰及指炭燖湯進母,母飲之立愈?!?43)陳其元撰、楊璐點校 :《庸閑齋筆記》卷11《不讀書人有至行》,第287—288頁。大鏞為治療母病,在華佗廟燃指為藥的事跡,與民間割股療親的行徑吻合,華佗的顯靈則成為民眾宣揚封建愚孝思想的工具。
伴隨華佗神仙形象的多元發(fā)展,華佗廟亦在民間廣泛分布?!稄涂h志略》載,“惟關(guān)圣帝君神靈最顯著,溯其威震華夏之時,則有仙師華元化為之醫(yī),與之友矣……仙師之靈,應自荊襄至于京師,遠及滇越,無不廟祀之?!?44)民國《復縣志略》卷46《藝文略·華仙祀碑銘》,臺灣成文出版社1969年版,第665頁。該記載雖有夸大的嫌疑,但亦非毫無依據(jù)。張雷已對江蘇、山東、河南、安徽、廣東、江西、山西、湖南、河北、湖北、重慶等地華佗廟作了初步研究(45)張雷 :《明清時期華佗信仰研究》,《中國地方志》2008年第5期。,筆者亦在遼寧(46)民國《復縣志略》卷46《藝文略·華仙祀碑銘》,臺灣成文出版社1969年版,第665頁。、陜西(47)乾隆《宜川縣志》卷4《祠祀志》,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259頁。、甘肅(48)《林則徐全集》第6冊《詩詞卷·題甘肅華佗廟》,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3223頁。、浙江(49)光緒《平湖縣志》卷9《祠祀》,清光緒十二年刻本,第12a頁。、福建(50)民國《廈門市志》卷7《巖洞》,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頁。、廣西(51)乾隆《梧州府志》卷7《建置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146頁。等地找到有關(guān)華佗廟的記載。由此可見,明清時期,華佗廟的分布范圍很廣,北至遼寧、甘肅,南及廣東、重慶。
華佗本是一個無意于仕途的士人,在政治上未有作為,正史中亦未載其政治傾向,難以斷定他是否站在漢室的立場,與曹操敵對。但宋元以來,華佗卻逐漸被后人塑造成漢室忠臣,該形象的形成主要是通過華佗為關(guān)羽刮骨療傷和其被曹操所殺二事的構(gòu)建。關(guān)羽刮骨療傷一事始見于《三國志·關(guān)羽傳》,未明確是哪位醫(yī)師為關(guān)羽治病。至于華佗之死,《三國志》《后漢書》皆記載因“恃能厭食事”而被殺,與政治傾向無關(guān)。敦煌殘本《搜神記》對華佗死因另有說法,華佗“劈腦出蟲,乃為魏武帝所殺”。(52)王慶菽、向達、周一良、啟功、曾毅公等編 :《敦煌變文集》卷8《搜神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第8頁。從其表述來看,應是曹操疑心華佗劈腦之法而將其殺害,但這僅反映了民間對華佗之死的認識,亦與其政治傾向無關(guān)。
華佗漢室忠臣的形象與民間士人“擁劉反曹”的心理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早在三國時期,蜀漢以正統(tǒng)自居,將曹操視作奸臣,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反抗曹魏。西晉繼承于曹魏,以曹魏為正統(tǒng),故陳壽《三國志》以魏為正朔。東晉時期,因晉室偏安江左,處境與蜀漢相同,習鑿齒作《漢晉春秋》,改蜀漢為正統(tǒng)。其后,歷代王朝對曹操的評價褒貶不一。但總體而言,在唐朝之前,甚至到了北宋,對曹操的頌揚還是各類評論中的主流。(60)李憑 :《曹操形象的變化》,《安徽史學》2011年第2期。北宋時期,盡管曹操在官方的形象以正面為主,但擁劉反曹的思想?yún)s在民間盛行,“聞劉玄德敗,頻眉嚷,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61)蘇軾撰、王松齡點校 :《東坡志林》卷1《游記·途巷小兒聽說三國語》,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7頁。到了南宋,由于“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以朱熹為首的士人皆視曹操為篡逆之臣,而朱子在元明清士人思想中影響巨大,以至于“自朱子以來,無不是鑿齒而非壽。”(62)永瑢等撰 :《四庫全書總目》卷45《史部·正史類一》三國志條,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403頁。清代,乾隆皇帝更是將曹操定為亂臣賊子。故南宋以來,無論士人還是民眾,大多視曹操為篡逆。在擁劉反曹社會心理的作用下,一些被曹操所殺或打敗的人物被塑造成漢室的忠臣。以袁紹為例,他曾想要另立劉虞為帝,討伐曹操也多出于政治利益著想,故陳壽將其與董卓、袁術(shù)等人合為一傳,但在《三國志平話》和《三國演義》中則被塑造成為興復漢室而討伐曹操未果的忠臣。同理,華佗亦在擁劉反曹的社會心理影響下被塑造成漢室的忠臣。
華佗因醫(yī)術(shù)高超,后世多有偽冒華佗之名的醫(yī)書,并將各種醫(yī)方、醫(yī)術(shù)歸于華佗。正史未載何人為關(guān)羽刮骨療傷,為后人將其歸于華佗留下想象的空間。作為蜀漢的武將,關(guān)羽一直被視為漢室忠臣,在擁劉反曹的社會心理作用下,華佗被塑造為關(guān)羽刮骨療傷之人,借關(guān)羽忠義形象來襯托其漢室忠臣的形象。
華佗之死及其為關(guān)羽刮骨療傷的故事契合民間擁劉反曹的心理,再加上以三國為題材的戲曲、小說在民間廣為流傳,更使得其原本在宋元間開始構(gòu)建的漢室忠臣形象為民間廣為接受。
華佗本是漢末以行醫(yī)為業(yè)的士人,士人和醫(yī)師形象成為其他形象構(gòu)建的母題。其神仙形象肇始于南朝,確立于唐宋,由醫(yī)師和道士群體利用道教的神仙體系塑造而成。其后,其神仙形象出現(xiàn)了更加復雜的變化。在元明清通祀三皇的背景下,華佗由地方神被納入到國家祭祀體系。在三教合流和民間祛病求福的功利心理影響下,華佗作為醫(yī)神被供奉于佛、道祭祀場所,甚至被視作河神。民間亦將華佗的事跡加以神化,把其作為宣揚愚孝思想的工具。華佗擁劉反曹漢室忠臣形象的形成,與宋代以來民間擁劉反曹的思想有關(guān)。在民眾的文化想象中,為凸顯士人氣節(jié),華佗被塑造成因聞關(guān)羽高義,為其刮骨療傷,華佗之死亦被附會于為漢室與曹操抗爭所致,從而建構(gòu)出漢室忠臣的形象。
華佗的形象見載于正史、醫(yī)書、道經(jīng)、小說、詩詞、方志等材料,反映了不同時期、不同群體的文化記憶,對于探究中古人物形象與社會文化的關(guān)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人物形象往往由不同群體根據(jù)其文化記憶塑造而成。在歷時性方面,文化記憶因應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變遷而不斷地建構(gòu)、遺忘和重構(gòu)。盡管正史中對華佗已有明確的記載,但在民間關(guān)于神仙和漢室忠臣的文化想象中,正史中的部分記載則出現(xiàn)了結(jié)構(gòu)性失憶和記憶的重構(gòu)。比如,華佗被殺一事本與政治無關(guān),后人則將其改寫為因反抗曹操所致,甚至想象華佗以羽化成仙的方式躲避了曹操的誅殺。在共時性方面,不同區(qū)域、群體在大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有著相對獨立的文化記憶,導致民間人物形象的復雜多樣,故民間長期并存著以士人、醫(yī)師、神仙和漢室忠臣為代表的華佗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