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祥 徐英
一、優(yōu)化導入,激發(fā)學生探究熱情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就是導火索,可以點燃學生求知的火焰,使學生主動而積極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否則探究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導入環(huán)節(jié),設計新穎而巧妙,激發(fā)學生更大的探究熱情。
(1)實驗導入。實驗是科學課程的重要內容與學習方法,具有很強的操作性,現(xiàn)象更明顯,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如《食鹽的溶解》,教師首先為學生做演示實驗,準備好一杯清水與若干食鹽,將食鹽放水杯中輕輕搖晃,學生發(fā)現(xiàn)食鹽不見了,這樣學生自然會產(chǎn)生困惑:食鹽去哪兒了?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熱情。
(2)多媒體導入。多媒體集圖文聲像于一體,將其運用于教學中更能突出科學課程的學科特征,更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思維特點。多媒體展現(xiàn)的不再是單一而靜止的內容,而是將難以理解的抽象而深奧的知識寓于直觀的事物與生動的場景之中,這樣更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參與科學探究的主動性與能動性。
(3)懸念導入。小學生好奇心強,運用懸念可以引發(fā)好奇心,激發(fā)求知欲,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思考與積極探究。如學習《磁鐵》時,教師將磁鐵提前放于衣袖、口袋、乒乓球中為學生表演魔術,隨著衣袖的移動,可以將乒乓球吸附于衣服上。學生躍躍欲試,但是學生拿在手里就不靈驗了,這是怎么回事呢?這樣自然引發(fā)學生的關注與思考,更利于學生探究活動開展。
二、有效提問,誘發(fā)學生探究動機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學生探究的內在動力,是發(fā)現(xiàn)的基石、智慧的開端。我們要善于運用問題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進入求知的憤悱狀態(tài),從而使學生展開主動探究以解決心中的困惑。
(1)問題具有探索性。過于簡單與過于復雜的問題都不利于學生探究活動開展,會打擊學生學習信心,甚至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與探究熱情。學生的認知是經(jīng)歷從已知到較近發(fā)展區(qū)再到未知的循環(huán)過程,不斷將未知轉化為已知。在設計問題時要在已知與未知的聯(lián)結處較近發(fā)展區(qū)提問,這樣才能基于學生基礎,又具有一定深度,能夠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將未知轉化為已知。
(2)問題具有層次性。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是客觀存在的教育事實,但也是較寶貴的教學資源,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創(chuàng)造性探究,促進學生富有個性化地發(fā)展。因此,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不能提出“一刀切”問題,這樣的問題并不能面向全體,只能成為部分學生的探究。要尊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這樣才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實現(xiàn)全體學生的共同探究。
(3)問題具有開放性。傳統(tǒng)教學提出的大多是檢測型問題,只限于對知識的識記,并不利于學生思維與探究的開展。所以,我們不能拘泥于標準答案,而要提出開放性問題,給予更大的思維空間,讓將學習與運用結合起來,突破傳統(tǒng)教學的束縛,擺脫固有思維的枷鎖,激活學生思維,引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這樣才能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科學探究活動。
三、質疑問難,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大門的鑰匙毫無疑義是問號?!庇行У目茖W探究不僅要關注探究的結果,更要關注探究的過程,要鼓勵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勇于提出問題。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喜愛追根溯源。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好問的特點,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個人見解,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如《觀察土壤》,我首先讓學生課下采集土壤,課上我提出:我們要研究土壤的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展開認真而積極的思考,結合生活經(jīng)驗與所學知識提出要研究土壤的成分、是否含有水分等。學生自主提出的問題,探究熱情更高。當然小學生受各種條件的影響,提出的問題難免膚淺甚至是錯誤的,此時教師不可武斷地否定,首先要肯定學生提問的積極性,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展開深入思考,進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總之,利用科學學科特征,為學生營造探究氛圍,激發(fā)學習熱情,引導學生展開一系列主動而積極的探究。這樣,既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又可以讓學生學會探究,成為課堂的主人,促進科學探究能力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