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5日筆者到北京某蔬菜基地考察,據(jù)管理人員介紹,在一棟面積約952 m2溫室的尖椒上見到一種“新病”,希望我給診斷一下。
進到溫室我看到一些定植不久的辣椒(育苗期8月中旬)。有些植株的上部葉發(fā)淺、皺縮, 有些葉片還生密集枯斑或局部枯死(圖1),其中,有的植株莖的一側下陷。我將它帶到實驗室,用解剖鏡進行了觀察,沒有發(fā)現(xiàn)蟲子或病原菌。但是發(fā)現(xiàn)扁的莖的皮層斷面呈現(xiàn)水浸狀,好像有些壞死(圖2)。初步認為這些枯葉與皮層壞死相關。但是, 僅莖皮層壞死,在沒有發(fā)現(xiàn)病原時,仍不能區(qū)分是生理病害還是侵染性病害。于是將采回來的病株存入冰箱,想再請栽培方面的專家給看看,但是幾位專家看后也都說不出所以然。只好請該基地的技術人員配合,繼續(xù)觀察這種情況是否傳播和發(fā)展。如果不傳播、發(fā)展,有可能是在定植時莖部受到不良環(huán)境傷害所致。
10月16日,為了解病害發(fā)生的情況我又去了該基地,仔細地觀察了這棚辣椒的發(fā)病情況。發(fā)現(xiàn)這10多天來病株明顯增多,幾乎每壟都有幾棵病株。為掌握病情我在該溫室共調查了3個點,第一個點104株,其中有病株31株,即病株率為29%;第二個點78株,有病株36株,發(fā)病率為46%;第三個點78株,有病株21個,發(fā)病率為26%;平均發(fā)病株率33.67%。此外,病株在病情上也比上次嚴重多了。其特點一是植株一旦發(fā)病都是整株性的,一棵病株一般僅下部有幾片正常葉,越往上部葉片越發(fā)黃,枯斑越多(圖3);二是植株明顯矮化,嚴重的病株僅有健株的一半高(圖4);三是黃葉上還有環(huán)斑及褪綠斑駁的枯死斑(圖5、圖6);四是花蕾枯死,即在病株上沒有果實,僅看到很多枯死的花蕾及落蕾(圖7)。綜合這幾個特點,都說明在辣椒病株上看到的是典型的病毒病。這么嚴重的病毒病在辣椒上真的很少見到。
這時我想到首先應排除一下辣椒番茄斑萎病毒(TSWV),這種病毒是由薊馬傳播的,調查一下育苗棚和發(fā)病棚是否有薊馬就可以知道是不是這種病毒了。但是,調查結果表明沒有發(fā)現(xiàn)薊馬。
由于我已退休,多年來沒參加過植病方面的學術會議,不了解辣椒病害的最新變化。便向從事這方面工作的同志打聽辣椒上又發(fā)生了哪些新的病毒病。后來知道中國農業(yè)大學的周濤先生是這方面的專家,也許讓他檢測一下能夠說清楚是什么病害。于是我就將辣椒病樣寄了過去。沒過幾天結果出來了,說是“番茄斑萎病毒”。他認為薊馬傳播番茄斑萎病毒的能力很強,目前沒有查到薊馬不能說明這種傳毒介體沒有存在過。
對番茄斑萎病毒我并不陌生,這幾年多次見到過。據(jù)文獻報道它已被排為十種世界為害最大植物病毒中的第二位。據(jù)我所知目前其防治起來難點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寄主范圍廣泛,且發(fā)生在有些寄主上是毀滅性的災難
該病可為害八十多科、一千多種植物[2]。其中包括許多種蔬菜。我已見到過被“番茄斑萎病毒”侵染的栽培植物有:番茄、辣椒、萵苣、菊花、香菜、蛇目菊等[4],其中前4種一旦發(fā)生都是毀滅性的。
在中國抗病的品種還很少,難以使用抗病品種應對這種病害
由于中國抗病育種工作起步較晚,例如番茄,有人從442份材料中僅篩出24份可用的材料(占5.43%)。而且因果實小、產量低、品質和風味差等原因,很難有可用做育種的材料[1]。最難的是這種病毒容易變異,當新的株系出現(xiàn)后,抗病品種有可能不再抗病。再加上這種病為害的寄主多,就算有幾種蔬菜有抗病品種,但做到多種蔬菜都抗病難度更大,甚至有的育種家不愿輕易介入。
傳毒介體難以消滅,難以控制病害的傳播蔓延
研究表明,這種病毒主要通過薊馬傳播,據(jù)報道有8種薊馬都可以傳毒[2],尤以西花薊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最甚。它們傳毒效率較高,在帶毒薊馬很少時,就會出現(xiàn)大量病株。西花薊馬對化學農藥較易產生抗藥性,雖然乙基多殺菌素(艾綠士)是防治它的好藥,但每一季節(jié)只能連用兩次,第三次使用時防治效果即有所下降。薊馬能飛會跳,更為可怕的是它小而輕,趴在一小片草葉上就可以借助風力如同坐飛船一樣地遠距離傳播。還有文獻建議使用網(wǎng)孔為280 μm的防蟲網(wǎng),來阻擋薊馬的入侵。實際上對薊馬的若蟲來說這樣的孔徑仍偏大,而這樣高目數(shù)的防蟲網(wǎng)透氣性會很差,用紗網(wǎng)防治薊馬實際并不現(xiàn)實。記得2016年在北京的一個花木公司有一個7.5畝(5002.5 m2)的大溫室,種植切花菊出售,有不少的品種發(fā)生了番茄斑萎病。該公司曾用過多種對薊馬有效的農藥,也沒能防治住。后來還花了5萬多元試圖用換土的方法,將其徹底清除,但是一直到2019年夏也沒能解決問題,番茄斑萎病毒仍然不斷地發(fā)生。
病殘株處理困難,被清理掉的病株容易將病原擴散開來
限于目前應對番茄斑萎病的辦法少,一旦發(fā)生為了切斷病源,多采取拔除病株的辦法。但實際上在拔除的病株里會隱藏很多病毒和傳毒介體。在發(fā)病植株小的時候,因生物量不大,拔除后,病殘株還較好掩埋和燒毀。但是,多數(shù)棚室在發(fā)現(xiàn)時植株已很大,將一個溫室(或大棚)的病殘株都掩埋掉實屬不易,而用火燒掉又會污染環(huán)境(有些地方完全不允許)。實際上目前大都將病株傾倒在地邊路旁,任其擴散,結果會引發(fā)更為嚴重的病害。例如這次見到的辣椒上的番茄斑萎病毒,由于十分嚴重,他們采取了全部拔除的方法處理掉了。為了避免其在該基地的蔓延,我反復強調了一定做好病殘的處理。但是由于比較費工,仍將其丟在溫室旁的糞場里,任其擴散……
檢疫難度大,易通過市場等流通渠道迅速傳播到全國甚至世界各地
2006年中國已將該病列入全國農業(yè)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單,但是實行起來并不是那么容易。例如上文所述的2016年在某公司的切花菊上就檢測到過番茄斑萎病毒,由于菊花的插穗是由荷蘭公司在非洲某國培育的[3],出現(xiàn)了這種病害理應由荷蘭公司負責。但是,荷蘭公司認為北京報道過有這種病,而受害苗發(fā)病時已不是他們發(fā)來的插穗,即拿不出種苗帶病的證據(jù),最后此事便不了了之,造成的損失還是由中方自己承擔。北京的這家鮮切花公司為減少損失,帶病的切花菊在顯出癥狀前及受害輕時,仍然不斷地出售。可想而知這樣一來這種危險的病害定會通過產品傳播開。2019年11月上旬我接到電話說甘肅武威已有番茄斑萎病發(fā)生,向我咨詢如何控制。加上這幾年我在北京發(fā)現(xiàn)該病的頻率也在增加,長此以往這種病會越來越普遍和嚴重,這種現(xiàn)象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
綜上所述我認為番茄斑萎病毒的蔓延,對我國設施園藝的威脅是十分嚴重的,后果有可能是災難性的。面對這種情況,僅靠我們個人的力量是難以應對的。呼吁國家的職能部門出臺相應的辦法,將其控制在局部,并通過立項研究拿出有效的防治措施,防患于未然。
參考文獻
[1] 邱樹亮,王孝宣,杜永臣,等.番茄斑萎病毒TSWV的鑒定及抗病種質的篩選[J].園藝學報,2012,39(6):1107-1114.
[2] 曹金強,謝學文,柴阿麗,等.李寶聚博士診病手跡(九十三)番茄斑萎病毒在寧夏的發(fā)生與防治[J].中國蔬菜,2016(4):87-89.
[3] 李明遠,陳東亮,李雪梅,等.李明遠斷病手跡(八十五)菊花上發(fā)生的原來是番茄斑萎病毒(TSWV)[J].農業(yè)工程技術(溫室園藝),2018,38(1):61-64.
[4] 李明遠,陳東亮,李雪梅,等.李明遠斷病手跡(八十六)北京蔬菜上的幾種番茄斑萎病毒[J].農業(yè)工程技術(溫室園藝),2018,38(2):59-61.
[引用信息]李明遠. 李明遠斷病手跡(九十二)由辣椒番茄斑萎病毒引發(fā)的思考[J].農業(yè)工程技術,2020,40(07):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