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靜 顧健霞
【摘要】顧健霞主任醫(yī)師是安徽省中醫(yī)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任醫(yī)師,根據(jù)多年臨床經驗,自擬經驗方怡心寧神湯治療心血管神經癥。顧健霞主任醫(yī)師認為本病病位主要在心肝脾,病機多為肝郁脾虛、瘀阻心脈,心神不寧,治療多采用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寧心安神之法,臨床療效頗著。
【關鍵詞】怡心寧神湯;心血管神經癥;顧健霞
【中圖分類號】R28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4..02
心血管神經癥[1]是以心血管疾病的有關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的臨床綜合征,屬于功能性神經癥的一種類型,主訴癥狀較多,而且多變,一般都是主觀感覺,缺乏客觀證據(jù)。中老年女性多見,病因尚不清晰,考慮與家族遺傳、神經類型、環(huán)境、性格及β受體過敏有關,常表現(xiàn)為心臟病癥狀,如心悸,胸悶,胸痛,伴失眠,焦慮抑郁狀態(tài),注意力不集中等。本病癥狀多變,經久難愈,給病人造成很大的痛苦,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和工作,現(xiàn)將顧健霞主任醫(yī)師應用怡心寧神湯治療心血管神經癥的經驗總結如下。
1 病因病機
顧健霞主任醫(yī)師認為心血管神經癥屬于中醫(yī)“心悸”范疇,病位在心,與肝脾相關,患者謀慮不遂,憂思悲愁或原本肝旺復加情志刺激導致肝氣郁結,肝失疏泄,繼而影響其他臟腑而發(fā)病。心肝脾之間相互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①肝臟與心臟生理病理關系:主要表現(xiàn)為血液運行和精神調節(jié),肝是貯藏血液的臟器;心主行血,是血液運行的樞紐,心肝兩臟相互為用,使心有所主,肝有所藏,肝失疏泄,氣不行血,使心脈瘀阻,表現(xiàn)為胸悶,胸部刺痛,舌質紫暗,舌有瘀斑、瘀點,脈弦澀或結代。心主神智,心藏神,“心者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肝藏血,血舍魂”精神調節(jié)需要充足的血液,肝血不足導致肝氣郁滯,肝氣郁滯,氣郁化火,引動心火,導致心肝火旺;②肝臟與脾臟生理病理關系:表現(xiàn)為血液的運化和生成,統(tǒng)血與藏血的協(xié)調,肝血足可以收斂肝陽,若脾氣虛弱,血液生化不足,或脾不攝血,出血量多均可導致肝血虧虛,肝血虛導致肝失疏泄,影響情志精神活動;《素問·無常政大論篇》:“土疏泄,蒼氣達”。③心臟與脾臟生理病理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血液生成和運行方面,若脾失健運或脾失統(tǒng)攝導致出血均可導致心血不足,心失所養(yǎng),顧健霞主任醫(yī)師認為人體氣血在于調和順達,情志所傷,肝先為病,肝在五行屬木,木性曲直,沖和條達,肝失舒暢,肝氣郁滯,不能梳土,土壅木郁,肝脾不調,氣機郁滯,血行不暢,導致血瘀,認為其總的病機為肝郁脾虛血瘀。
2 組方分析與現(xiàn)代藥理研究
顧健霞主任醫(yī)師根據(jù)數(shù)十年診病心得結合心血管神經癥病因病機,獨創(chuàng)怡心寧神湯。組方:柴胡12 g、郁金12 g、淮山藥12 g、遠志15 g、茯神12 g、白芍12 g、酸棗仁15 g、合歡皮30 g、龍骨15 g、川芎10 g、丹參15 g、炙甘草6 g。柴胡,辛散苦泄,入肝膽經,主治肝氣郁結,脅肋疼痛,善太息;郁金,行氣活血,解郁安神,清熱涼血,善治胸脅脘腹痛;淮山藥性味甘平,歸肺、脾胃、腎,功效健脾益腎補肺,用于肝郁脾虛;遠志,寧心安神,主治失眠多夢,心悸健忘;茯神,養(yǎng)心安神。白芍,養(yǎng)血斂陰,平肝止痛。酸棗仁,養(yǎng)肝寧心安神斂汗,主治虛勞虛煩不得眠,驚悸怔忡,煩渴,虛汗。合歡皮,解郁安神,用于肝血不足,心失所養(yǎng)導致的心神不安,憂郁失眠;龍骨性平,味甘澀,具有鎮(zhèn)心安神、平肝潛陽、收斂固脫功效;川芎,理氣活血止痛,用于肝氣郁滯,血脈瘀阻導致的胸痛、脅肋脹痛。丹參,活血化瘀,通經止痛,清心除煩,和川芎配伍共同用于血瘀證,又可增強安神作用;方中甘草歸心經,養(yǎng)心益氣,善治心悸不適,與芍藥同用,甘酸以緩,益氣和中,防寒涼藥物傷胃。
現(xiàn)代研究表明川芎具有改善神經可塑性, 產生快速抗抑郁作用[2];川芎嗪通過改善心肌收縮能力,通過對內皮素受體的阻斷作用避免發(fā)生心肌缺血[3];總皂苷是銀柴胡的主要成分,可能參與抑郁癥的突觸改變[4];白芍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為白芍總苷,研究表明,白芍總苷可能是通過激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來發(fā)揮抗抑郁作用[5];丹參通過抗心肌缺血、抗氧化、抗心肌肥大、抗氧自由基、抗血栓、抗炎、激活鈣離子通道、減輕心肌缺血再灌注等對心肌細胞的損傷、阻止細胞凋亡等機制,從而起到保護心腦血管的作用[6]。
3 辨證論治
吾師顧主任在臨床應用怡心寧神湯辨證加減治療心血管神經癥取得很好的療效,旨在疏肝理脾,活血化瘀,兼有食欲不振時加建曲15 g、炒二芽各15 g、焦山楂15 g;兼有噯氣呃逆加旋復花10 g、代赭石15 g、半夏10 g、厚樸10 g;兼有胃脘部脹滿,舌淡胖苔白膩脈弦細,加香附10 g,廣陳皮10 g,木香10 g,仙靈脾10 g;乏力明顯者加生黃芪15 g;肝氣郁滯化熱,口渴,舌紅,脈弦數(shù)者加黃芩10 g,澤瀉8 g,山梔子10 g;
此外,顧主任重視結合心理治療,耐心傾聽病史,進行相關檢查,努力找到患者不適的病因,解除患者疑慮,幫助患者樹立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囑患者注意休息,適當活動,對于合并高血壓、高血脂等心血管危險因素而無明確器質性病變者,積極治療基礎病。
4 典型病案
患者代新梅,女,42歲,2018年7月16號因“反復心慌胸悶1年余”就診。1年前患者因情緒激動后出現(xiàn)心慌,伴心前區(qū)憋悶,持續(xù)數(shù)分鐘后自行緩解,未予重視且未予治療,后心慌胸悶反復發(fā)作,與情緒波動有關,偶有心前區(qū)刺痛,伴噯氣呃逆,腹脹,不思飲食,氣短乏力,多次于我院行心電圖及心臟彩超,結果正常,睡眠飲食欠佳,二便調,舌暗,苔薄黃,脈弦;既往有高血壓病、頸椎病史;中醫(yī)診斷:心悸。證屬肝郁脾虛血瘀。治以:疏肝理脾、活血化瘀。方選怡心寧神湯加減,藥用:柴胡12 g、郁金12 g、淮山藥12 g、遠志15 g、茯神12 g、白芍12 g、酸棗仁15 g,合歡皮30 g、龍骨15 g、川芎10 g、炒白術10 g、丹參15 g、炙甘草6 g。水沖服,日一劑,早晚飯后30分鐘服用, 規(guī)律服用14劑。囑患者暢情志,調飲食,適勞逸。
2018年7月30日,二診:服14劑后,胸悶、心慌、較前好轉,腹脹較前好轉,睡眠較前改善,仍有噯氣呃逆,乏力,納差,舌暗,苔薄黃,脈弦。原方加旋復花10 g,代赭石15 g,半夏10 g,厚樸10 g,薏苡仁20 g,白及10 g,水煎服,日一劑,早晚飯后半小時溫服,服藥14劑。
2018年09月30日,三診:服14劑后,患者心慌胸悶好轉,無胸痛,無噯氣呃逆,納寐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黃,脈弦;囑患者原方繼續(xù)服用7劑,保持心情愉悅,定期隨訪。
5 小 結
心血管神經癥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癥狀,人們在承受更高壓力的情況下,發(fā)生心血管神經癥的機率也就越來越高,對患者的生活質量、身心健康等都有著嚴重的影響[7]。吾師顧主任根據(jù)自己的的臨床經驗和總結認為心血管神經癥的病位在心,與肝脾相關,病機主要為肝郁脾虛血瘀證,治療上疏肝理脾,活血化瘀,予怡心寧神湯辯證加減,臨床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360.
[2] 陶偉偉,肖 東,吳浩然,沈佳麗,黃曉燕,薛文達,陳 剛.基于藥對探討中藥復方越鞠丸抗抑郁作用配伍規(guī)律[J].中國藥理學通報,2018,34(09):1314-1320.
[3] 周 時.中藥川芎中有效成分的藥理作用研究[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5,34(05):157+170.
[4] 張 喆,趙靜潔,王永志,李 麗.柴胡疏肝散藥理作用及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7,24(09):128-131.
[5] 尤圓圓,劉 泰.柴胡疏肝散治療卒中后抑郁的研究進展[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8,16(18):2638-2641.
[6] 王 涵,楊 娜,譚 靜,林紅強,董慶海,李平亞,劉金平.丹參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的研究進展[J].特產研究,2018,40(01):48-53.
[7] 張有根.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心血管神經癥的療效觀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8(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