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
摘? 要:眾所周知,日語是一門用語法將時態(tài)嚴格區(qū)分開來的語言。提起日語助動詞「た」,首先會想到它表示“過去”和“完成”的用法,但它的用法不局限于此。本文將通過具體實例對日語助動詞「た」的過去時和非過去時的用法進行分類說明,并從主觀識解角度分析表示非過去時的「た」的用法。
關鍵詞:日語助動詞「た」;確述意識;主觀識解;自我中心式
一、助動詞「た」的用法
1、表示過去時的「た」
「た」用于描述過去的事情或現階段已完成的事情,通常和表示過去的時間狀語一起使用。例如:
(1)山田さんは昨年中國に來ました。/山田去年來了中國。
(2)ご飯ができましたよ。/飯做好了哦。
2、表示非過去時的「た」
「た」不僅僅可以表示過去,還可以表示現在或者將來。例如:
(3)―どなださまでしたか。確か鈴木さんでしたね。/請問您是哪一位?是鈴木先生吧?
(4)―おばあちゃんの家にもパソコンあったの?/奶奶家里也有電腦嗎?
―うん、あったよ。先週新しく買ったの。/有的哦,上周新買的。
又例如:
(5)—— 來週會議があったかしら。/下周要開會嗎?
—— ええ、來週の月曜日、會議あったわよ。/對啊,下周一要開會。
(6) ―社長、明日の午後お時間いただけないでしょうか。/經理,請問您明天下午有時間嗎?
―ちょっと待ってください。今手帳を見ますから......あっ、悪いけど、明日の午後用事がありました。/稍等,我看一下記事本。哎呀,真不巧,明天下午我有事兒。
在例句(3)(4)中,「た」描述的是現在的事情,而在(5)(6)中,則表示將來的事情。事實上,以上例句中的「た」也可以用「する」替換,但如此一來,所表達的含義就會有所變化。這里的「た」含有對不確定性的一種確認意識,而「する」則是單純對未知的預測。類似的用法還有:
(7)先生、お電話がありました。/老師,有您的電話。(確認)
(8)よし、決めた!今日の晩ご飯はギョウザにする!/決定了,今晚就吃餃子。(決心)
(9)そうだ、今日は彼女の誕生日だった。/哎呀,今天是女朋友的生日啊。(想起)
(10)今日は日曜日だったね。/今天是星期天來著。(確認/想起)
(11)あっ、ノートはここにあった。/哦,原來筆記本在這兒。(發(fā)現)
(12)やっぱり君だったのか。/果然是你。(與預想一致)
(13)やっと電車が來ました。/電車終于來了。(期待實現)
以上例句中的「た」都不是表示過去。雖然在不同角度、不同語境下,對于「た」的用法有不同解釋(詳見括?。?,但所有的用法可以提煉出一個共同點,即說話者對于尚不確定的事件的一種確認。森田良行(1995)將其稱為“確述意識”。這是一種將內心還在動搖的想法作為一種確定信念固定下來的意識。森田良行表示無論是確認、決心、想起、發(fā)現、預想一致還是期待實現,其基本點都是一種“確述意識”。
二、從主觀識解角度分析日語助動詞「た」的用法
我們已經知道,日語中的「た」不僅僅表示過去,同樣也可以表示現在和將來。例如日語中會有這樣的句子:「明日の朝一番早く學校に來た生徒が、教室の窓を開けなさい」[1](明早第一個到學校的學生,請把窗戶打開)。這個句子里面包含了「學校に來た」(到學校)和「窓を開けなさい」(打開窗戶)兩個動作。但不能根據前一句用了表示過去的助動詞「た」就說明了「學校に來た」(到學校)是過去,同理,也不能說「窓を開けなさい」(打開窗戶)是表示將來,因為整個句子都是在說將來的事情。也就是說,所謂的過去、現在、將來的差別,歸根結底都與句子內容有關,與時態(tài)沒有關系。即使是表示“明天到學?!?,用「た」在文脈上也完全合理。那么從語言學的角度該如何理解「た」的這一用法呢?首先,要引入認知語言學的“識解”概念。
在認知語言學中,以不同方式理解同一情景的能力稱為“識解”。認知語法創(chuàng)始人蘭蓋克(Langacker, R. W)認為“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視角、以不同的詳略度、選擇不同的轄域或背景凸顯不同的焦點來觀察情景和解釋內容。識解是語言表達的具體方式,強調人的主觀因素,與特定的表達、表征、呈現或解釋方法密切相關”。[2]在此基礎上,日本語言學家池上嘉彥將“識解”進一步分為“主觀識解”和“客觀識解”。“主觀識解指說話者將自己置身于將要用語言表述的情景之中,作為當事人體驗性地把握該事件。即使說話者沒有置身事件當中,也會身臨其境地令自己宛如事件當事人一般體驗性地識解該事件??陀^識解指說話者將自己置身于將要用語言表述的情景之外,作為旁觀者或觀察者客觀地把握該事件。即使說話者處于事件之中,說話者依然會采用一種近似旁觀者或觀察者的視角站在事件之外,客觀地識解該事件。在主觀識解中,認知主體與被觀察的客體是合二為一的,這是一種‘主客合一的觀察圖式,也正因為認知主體主動融入到了客體之中,認知主體本身通常不會在語言表述中被明確地標記出來。而在客觀識解中,認知主體與被觀察的客體相對立而存在,這種觀察圖式被稱為‘主客對立,認知主體自然作為客體在語言中被標記出來”。[3]
日語說話者喜歡將自己置于事態(tài)之中,身臨其境地體驗事態(tài),從這一角度進行識解。他們在說話時盡量避免“他人中心式”,而傾向“自我中心式”。正因為日本人主觀識解的語言習慣,說話者將自己置身于將要用語言表述的情景之中,作為當事人體驗性地把握該事件,此時說話者眼前似乎已經構造出這樣的一幅畫面。此外,在日語語言環(huán)境中,除了敘述者(說話者)之外,聽話者也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主人公所處的場景。這是因為說話是一種互動性的體驗,使用同一語言的人喜歡用同一種識解方式。在這種識解方式下,聽話者也會進入說話者的構造的畫面中?!堆﹪返拈_篇第一句——「國境の長いトンネルを抜けると、雪國であった」便很貼切得體現了日本人主觀識解的語言習慣。川端康成在寫作時和主人公站在同一視角,仿佛自己就是坐在列車上的島村,同時日本讀者也積極地調動身上每一個感官來感受川端筆下的世界,身臨其境地進入小說的情境中去。當他們在讀到這句話時,會幻想自己就坐在這輛開往雪國的列車上,有人甚至會對自己所坐的位置,車窗在自己的左邊還是右邊以及車窗上哈出的霧氣都有設想。
在「明日の朝一番早く學校に來た生徒が、教室の窓を開けなさい」(明早第一個到學校的學生,請把窗戶打開)這個句子中,當老師說出這句話的同時,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會將自己置身于“明天早上”這一時間背景,并作為事件的當事人通過自身的體驗去直接把握整個事件。隨著說話內容的展開,學生的視點會轉移到老師言及的場所—“學校”,并且看到了最早到達學校的某位同學走進教室,按照老師的命令打開了窗戶。“來到學?!焙汀按蜷_窗戶”雖然都是將來的事情,但整個事件已經如畫面般在老師和學生的腦海中演練了一遍,“來到學校”發(fā)生在前,“打開窗戶”發(fā)生在后,因此,前半句雖然用過去助動詞「た」,卻不表示過去就顯得合情合理了。
在日語中,聽話者喜歡循著文脈,進入其中,像蛇一樣隨機改變前進方向,通過說話者的視點觀察事物。我們將之成為“蛇視點”或“體驗者視點”。這是一種自我中心式地看待問題的角度。正是這樣的一種非旁觀者的視點,聽話者才能在對話進行的同時,在每一個節(jié)點上一一確認,確認之后再推動內容的行進,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確述意識”。
三、主觀識解下窺見的日本人心理
為何日語聽話者會有主觀識解的特征呢?或許可以從日本的視覺文化中找到一些關聯。我們都知道日本庭院、日本料理都非常注重視覺審美,日語口語中多用擬聲擬態(tài)詞,也是為了幫助聽話者更好地理解說話者所表達的情景。受此影響,主觀識解下的日語聽話者在對話時同樣也會構造出視覺圖像。
此外,我們都知道日本人有著強烈的內外意識。這種內外意識反映在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人通過將自己或以自己為中心擴展開的一定區(qū)域定義為“內”,之外的區(qū)域定義為“外”,內外之間有著森嚴的壁壘。這種內外意識在語言中同樣有體現,最明顯的體現就是日語的簡體和敬體之分。對于簡體,日本人通常用于其所在的家庭成員或朋友,以及上對下的人際關系的處理。相反,敬體則常常用于不熟悉的人或用于下對上的人際關系的處理。在內外劃分如此顯著的日語語言中,聽話者的主觀識解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聽話者將自己置身于說話者用語言表述的情景之中,站在說話者的角度考慮問題,發(fā)表觀點,與說話者產生共鳴,可以說是積極尋求內外融合的一種體現。
注釋:
[1]例句來自[日]森田良行.日本語の視點 ことばを創(chuàng)る日本人の発想[M].創(chuàng)拓社,1995,第313頁。
[2]轉引自魏在江. 語用預設主觀性的認知識解[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34(05)
[3]轉引自梁爽. 識解與聽話人的“視像”——從漢日對比的角度出發(fā)[J]. 當代外語研究,2013(09)
參考文獻:
[1][日]森田良行.日本語の視點 ことばを創(chuàng)る日本人の発想[M].創(chuàng)拓社,1995
[2]王寅. 解讀語言形成的認知過程——七論語言的體驗性:詳解基于體驗的認知過程[J].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06)
[3]趙超敏. 淺談助動詞「た」的非過去時表現[J]. 科教導刊(中旬刊),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