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STEM教育就是跨學科知識融合的教育,其集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為一體,幫助學生打好扎實知識基礎之上,又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其中,借助信息技術,是推進STEM教育的重要手段?!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學生的學習方法,教師的教學方法,以及師生互動方式的轉變。”21世紀是信息技術的時代,技術改變生活,也改變了我們的課堂教學,技術教學,是當前教學改革的熱點。本文結合實踐進行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信息技術;STEM教育;教學方式;高效課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學生的學習方法,教師的教學方法,以及師生互動方式的轉變?!?1世紀是信息技術的時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促進了STEM教育的實踐。技術教學,是當前教學改革的熱點。我始終堅信,我們運用信息技術,是為了更好地解決我們傳統(tǒng)教學手段所無法實現的一些問題,是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下面說說我在基于小學課堂實施STEM教育理念下運用信息技術方面的一些體會。
分別在四個角度進行改善和提升:完美演繹,突破教學難點;活躍課堂,優(yōu)化教學方式;真實體驗,提升空間能力;虛實互補,豐富教學手段。
一、 完美演繹,突破教學難點
一節(jié)課是否成功的關鍵是能否突破難點。教學內容越抽象越難給小學生講清楚,學生也越難理解,費時費力。只有結合多媒體技術,把一些我們無法用語言或傳統(tǒng)教學方式突破的難點,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的多種形式的動畫,可完美演繹數學知識的演變、生成過程。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成功感。
如:在探究“圓的直徑有多少條”這個問題時,我利用powerpoint的優(yōu)勢:先在屏幕正中出示一個大圓,然后用電腦演示畫出圓的直徑,慢慢地出現1條、2條、3條……,密密麻麻,數也數不清,當畫出的區(qū)域都變成一片紅色時,問學生還可以再畫嗎?學生們紛紛搖頭,根據肉眼辨斷已經無法再畫了,已經畫滿了。老師接著用電腦出示一個放大鏡,放大圓的一部分,發(fā)現還有空隙,還可以繼續(xù)畫,老師再用電腦繼續(xù)畫,這樣完美的演示,令學生深刻領會到圓的直徑有無數條。這樣,化靜為動,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在多媒體課件的生動演示下,輕松突破了教學難點,縮短了教學時間,大大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學生不僅對圖形的理解得更深刻,而且在數學思考方面也獲得了一定的發(fā)展。
同圓內,直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二、 活躍課堂,優(yōu)化教學方式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迸d趣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潛能,是學習的不竭動力。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決定教學的成功。傳統(tǒng)的數學課堂教學會讓學生感到單調乏味,技術進課堂后,多媒體技術已經優(yōu)化了整個教學過程,并通過圖形表達,聲音和圖像以及動作優(yōu)化了教學效果。這種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的方式,能使枯燥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
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這節(jié)課設計頗費匠心,充分利用了白板的觸屏互動和圖形旋轉功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復制一個三角形,拖動出現一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點擊這個三角形,經過旋轉、平移、拼接,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再進行觀察,獲得直觀認知。學生分類研究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的全過程,將動手操作、觀察思考、總結歸納融為一體。經過多次實踐,從而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是所拼成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同時利用移動授課助手,及時拍照上傳分享小組的驗證成果。又一次吸引學生的眼球,讓學生們興奮不已。學生的不同想法都可以在信息技術里一一實現。并直觀地看到多種驗證結果呈現的規(guī)律。令學生驚嘆萬分。利用信息技術,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嘗試,親身體驗過程,能刺激他們參與的強烈愿望,體會轉化思想在數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三、 真實體驗,提升空間能力
小學數學教材中有一些實踐性的教學內容。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課堂上很難實現。信息技術能改變和顛覆我們的教學,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融合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或虛擬的現實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能夠在信息學習環(huán)境中體驗和學習,積極建構自己的學習體驗。
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學生第一次接觸立體圖形,雖然我們可以借助口述的方法告訴學生,從平面到立體的關系,但學生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動態(tài)演示,由無數個點接在一起就形成一條線,再由無數條線緊密排列就形成一個面,最后由無數個面疊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立體圖形。真的很形象生動,一目了然。我運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一個“虛擬現實”的立體圖形,使學生從二維到三維的理解層面上得到一次質的飛躍。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由點——線——面——體的變化過程,大大節(jié)省了時間。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情緒高漲,興趣盎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同時,也增長了學生的見識,使他們不由自主地產生想了解更多有關立體圖形知識的強烈欲望。通過工具的介入,我們大大提升了教學的效率。
四、 虛實互補,豐富教學手段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課本上有限的知識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信息技術融入課堂,讓虛實結合,努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通過聲音圖片,多媒體具有主觀性,可以再現生動的圖像,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深深地吸引著學生,增強了視覺效果,豐富了感性材料,營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理解了數學美在生活和學習中的意義。
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課本只提供了一幅主題圖:一個圓形花壇和一個圓形噴水池。如果僅僅依靠兩張簡單的圖片,感性材料的認識是遠遠不夠的。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從網上尋找資料,就很容易解決這個問題。我從Internet互聯網上,下載了近百張充滿時代氣息的生活中圓的圖片,精選了其中二十張。讓學生伴隨著輕松優(yōu)美的音樂,去欣賞生活中各種各樣圓的美。圖片范圍廣泛,有硬幣、掛鐘、圓形建筑、向日葵、井蓋、奧運會五環(huán),甚至水滴滴在水面上形成的一圈圈波紋等。學生在驚嘆聲中,對圓的認識更深刻了。這些圖片的呈現,把學生帶入了現實生活情景中,突顯出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卻又應用于生活的教學理念,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五、 結語
STEM教育從形態(tài)上講不是一門課程,而是一種以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為載體,以動手實踐和體驗學習為途徑的教育方式,而這是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引用的理念和方法。在大力推行信息技術的今天,運用信息技術與課堂的深度融合進行STEM教育理念的滲透,已經成為廣大一線教師的主流追求,信息技術一定成為大大提升課堂效率的催化劑,從而實現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整體提升。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Z].教育部,2001.6.8.
[2]孫杰遠.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J].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殷愛華.巧用信息技術,成就課堂精彩.2017.
作者簡介:
巢鋒遠,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市從化區(qū)溫泉鎮(zhèn)第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