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牧師的黑面紗》是美國作家霍桑最著名的短篇小說之一,該小說得到了國內(nèi)外學(xué)者的廣泛關(guān)注。小說以胡珀牧師戴著黑面紗,引發(fā)了教民們的猜測和恐慌,直至去世也一直帶著黑面紗為主要內(nèi)容,揭示了人內(nèi)心中的“邪惡”。本文從圣經(jīng)角度分析該小說中主人公牧師胡珀的形象,旨在找尋胡珀身上所體現(xiàn)出的耶穌形象。
關(guān)鍵詞:《牧師的黑面紗》;胡珀;耶穌形象
作者簡介:孫瑤,遼寧沈陽人,碩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xué)。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14--02
一、引言
納撒尼爾·霍桑(1804-1864),19世紀著名的美國短篇小說作家,也是浪漫主義時期美國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他的作品《紅字》的發(fā)表使他一舉成名。同時,他的象征主義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外,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維受到了家族生活和宗教的影響,霍桑的祖上是一個顯赫的家族,幾代都是虔誠的加爾文主義者,因此,作者的思考方式受到了清教主義思想的影響?;羯UJ為罪惡是人性最固有的品質(zhì),一切的社會問題都是由這種固有的“惡”造成的?;羯5男≌f表現(xiàn)出了主人公內(nèi)心復(fù)雜的世界,揭示了作品深刻的內(nèi)在涵義,從而奠定了其在美國浪漫主義文學(xué)界的地位。
《圣經(jīng)》,西方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來源之一,對西方文學(xué)的影響頗深。上帝之子——耶穌,基督教的核心人物。據(jù)《圣經(jīng)》記載,耶穌被其門徒猶大在逾越節(jié)前夕出賣,在耶路撒冷城郊橄欖山上的客西馬尼園被逮捕,遭受了痛苦的懲罰和折磨,最后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用自己的血贖人們的罪。在《牧師的黑面紗》這部小說中,牧師胡珀的身上也體現(xiàn)出了耶穌的影子,為世人受罪。這里從教民、愛人、自我這三個視角來分析胡珀牧師所遭受的痛苦。
二、內(nèi)容簡介
小說開篇以胡珀牧師帶著黑面紗進場,從而引發(fā)了一系列的恐慌。胡珀是米福爾村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師,深受人們的愛戴。一個安息日的早上,教民們看到他戴了一塊黑色的面紗,引起了一系列的猜測和恐慌。即使忍受批評,他仍然沒有摘掉面紗,還參加了一個年輕女孩的葬禮和一對兒夫婦的婚禮。當他的未婚妻伊麗莎白勸他脫下面紗時,他還是拒絕了她。這塊黑面紗隔絕了教民,隔絕了愛人,隔絕了自己,胡珀牧師在孤獨與痛苦中終了一生。然而,在他生命結(jié)束的最后一刻,他仍未摘掉面紗,就這樣,黑面紗陪著胡珀埋葬于墳?zāi)怪校黄鸢l(fā)霉發(fā)爛。
小說中,每個人都意圖將自己心中的罪惡隱匿起來,胡珀牧師所帶的黑面紗是一種象征,時刻警醒著世人:我們皆有罪。胡珀選擇今生今世戴著這塊黑面紗為世人贖罪,與耶穌為世人贖罪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有相似之處。
三、耶穌形象的體現(xiàn)
上帝之子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用自己的鮮血來贖世人的罪,十字架從此成為了 基督教神圣不可侵犯的標志。據(jù)《以賽亞書》53章4-6節(jié)記載,“他誠然擔(dān)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他為我們的過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yī)治。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盵2]在小說《牧師的黑面紗》中,胡珀牧師一生戴著黑面紗,不為世人所理解,忍受眾人的非議,默默地承受了教民的罪,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選擇承擔(dān)著這份罪,這里將從三個視角來分析胡珀牧師背負的教民們所帶來的罪。
(一)教民
首先,在安息日的禮拜上,胡珀牧師戴著黑面紗入場,教友們紛紛議論,朝門口張望,有的人甚至爬到椅背上摔了下來,很多人選擇離開教堂。禮拜一結(jié)束,眾人便爭先恐后的離開教堂。經(jīng)常邀請胡珀去家里用膳的桑德斯老爺也沒有像往常一樣邀請胡珀去家里用膳。教民一系列的反應(yīng)讓胡珀寒了心。其次,在一個年輕姑娘的葬禮上,胡珀牧師依舊蒙著那塊黑面紗。當胡珀進到停放尸體的房間,要附身與死去的姑娘進行最后的告別時,有人看到那個女孩的遺體輕微的動了一下,打了一個寒顫。人們在為其祈禱時,想到這一景象就瑟瑟發(fā)抖。之后,在一對兒新人的婚禮上,胡珀牧師走進門來,人們所注意到的第一件事還是那塊黑面紗,它讓人覺得會給婚禮帶來不好的預(yù)兆,突然感到仿佛烏云覆蓋了這對新人的花燭光亮。胡珀牧師站在顫抖的新婚夫婦前面,教民們看到這一場景紛紛議論起來,認為是胡珀給這場婚禮蒙上了陰影。
此外,這塊黑面紗也成了街頭巷尾議論的熱門話題,甚至天真無邪的小孩子們也利用它來搞惡作劇。膽小的人看見他就避開他;膽大的人站在他的面前,阻礙他的去路;孩子們看到他就會停下游戲,急忙跑開。人們發(fā)現(xiàn)牧師嘴角閃過一絲悲傷的微笑,教民們一系列的反應(yīng)與行為無形之中給胡珀施加了很大的壓力與痛苦,讓其一個人默默承受著他們的罪惡行為。這塊黑面紗隔絕了胡珀與教民,但胡珀仍選擇繼續(xù)戴著它,承受著這份痛苦。
(二)愛人
在這部小說中,胡珀除了遭受了教民們所帶來的痛苦,更承受了來自愛人伊麗莎白不理解的痛。伊麗莎白竭力勸導(dǎo)胡珀將面紗摘掉,一次又一次的迫使他將面紗拿下來。在胡珀回答伊麗莎白的對話中,能清晰發(fā)現(xiàn)他身上耶穌的影子?!耙聋惿?,我愿意,只要不違背我的誓言。那就告訴你吧,這塊面紗是個記號和標志,我受誓言約束,得永遠佩戴。不論身處光明還是黑暗,獨自一人還是眾目睽睽,也不論陌生人還是親朋好友共處,世人休想見到它摘下來。這凄涼的簾幕必須將我與世人隔開?!痹谶@段對話中體現(xiàn)出,胡珀身上背負著誓言,今生今世必須將其佩戴,即使不被愛人和教民理解,也終將其背負。正如耶穌受上帝指派到人間布道,按神的旨意為世人的罪而流血獻身。
(三)自我
胡珀牧師遭受了教民的非議,愛人伊麗莎白的不理解,更難過的是,胡珀也遭受了自己的厭惡與孤獨之痛。首先,在米福爾村一對兒新人的婚禮上,胡珀主持完婚禮,舉杯向新人祝酒,本該是一片歡樂和諧的氛圍,然后胡珀看到他臉上的黑面紗從酒杯中反射出來,將他自己卷進了黑色面紗的恐懼之中。他渾身發(fā)抖,嘴唇發(fā)白,臉色驚慌,酒杯被濺在地毯上,轉(zhuǎn)身沖進了茫茫夜色中。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胡珀牧師本人也深受折磨,看到自己的形象之后也接受不了自己,逃了出去。
其次,在他與愛人伊麗莎白的談話中,說道,“別拋棄我,雖說這塊面紗今生今世必得隔開咱們。做我的人吧,來世我臉上就不會有面紗了,咱倆的靈魂也不會被黑暗相隔!這不過是現(xiàn)世的面紗——不是永恒的呀!嗷!你不知道我有多么孤獨,有多么害怕,一個人待在這塊黑紗后面。別把我永遠拋在這痛苦的黑暗后頭!”從胡珀的話中可以看出,胡珀自己內(nèi)心是孤獨與痛苦的,他一個人在黑暗背后默默承受。
另外,從眾人的觀察中能看出胡珀也承受著自己內(nèi)心的罪。人們議論說,他自己絕不會從鏡子前走過,不會低頭俯身渠飲泉里的水。這表現(xiàn)證明胡珀自己的良心也備受煎熬,在自己的靈魂中孤獨的摸索著。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克拉克牧師要揭開他的面紗,胡珀牧師奮力掙扎,仍堅持選擇戴著黑面紗,一起埋葬于墳?zāi)怪?。胡珀這一生誓守諾言,用自己的一生來為世人承擔(dān)孤獨與痛苦,警醒著世人。就如耶穌一生遵循上帝的指令,用生命為世人贖罪。這里不禁讓我們深思:究竟是世人有罪?還是胡珀有罪?一塊黑面紗引發(fā)了眾人內(nèi)心的恐慌,是黑面紗這個催化物更快地讓人們內(nèi)心中的罪惡所顯現(xiàn)出來。人生來有罪,胡珀有罪,在為自己贖罪,同時也是這位德高望重的牧師在用黑面紗來為世人贖罪,來警醒世人直面自己內(nèi)心的罪惡,這與耶穌用鮮血為世人贖罪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由此找尋到胡珀牧師身上所體現(xiàn)出的耶穌的形象。
四、結(jié)語
霍桑在《牧師的黑面紗》中,運用象征主義的手法塑造了胡珀這一主人公形象。黑面紗給胡珀帶來了孤獨與痛苦,在一系列的遭遇之后,他仍舊選擇為世人帶上這塊黑面紗,今生今世永不摘去。本文嘗試性從圣經(jīng)角度分析了胡珀的形象,從而找尋到胡珀身上反射出了上帝之子耶穌的影子。同時,作者也警醒世人,人皆有罪,只有直面內(nèi)心的罪惡,才會得到心靈的救贖。
參考文獻:
[1]納撒尼爾·霍桑. 伍厚愷譯.霍桑哥特小說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2]摩根著. 以賽亞書[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