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 要:當前重大災難事件報道中,對新聞倫理失范的關注點很少觸及以傳播正能量為目的的“暖新聞”。因此,本文結合“新冠”肺炎期間具有爭議的“暖新聞”,發(fā)現(xiàn)其存在缺乏人文關懷、過度消費女性及忽視公眾情緒的問題,這可能引發(fā)負面?zhèn)鞑バ蟮揽蚣芙┗图傩侣劮簽E等問題?!芭侣劇钡膫惱硎Х墩凵涑霎斍吧鐣膫惱砝Ь?,本文則為學界和業(yè)界的新聞倫理構建提供補充。
關鍵詞:“暖新聞”;倫理失范;“新冠”肺炎;災難報道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0)05-0016-03
2020年1月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下簡稱“新冠”肺炎)在武漢全面爆發(fā),威脅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這一場公共衛(wèi)生危機事件引起了媒體的高度關注,全國各大媒體紛紛參與策劃,對疫情、救援和政策等內容進行及時而全面的報道。媒體在報道全民抗疫中,出現(xiàn)了許多傳遞正能量的“暖新聞”,這些報道以普通人為主角,記錄了他們戰(zhàn)勝疫情的正義事跡,傳遞了溫暖和團結的力量。然而,部分“暖新聞”中出現(xiàn)錯誤的價值導向,引發(fā)了業(yè)界爭議和公眾譴責。
一、文獻綜述
(一)“暖新聞”
“暖新聞”(Good News)源于西方新聞界,1993年英國的《積極新聞》(Positive News)是世界上首個專注報道積極新聞的出版物。在美國,最先將“暖新聞”理念付諸行動的是Weis Corbley,他于1997年創(chuàng)辦的暖新聞網(wǎng)(goodnewsnetwork.org),發(fā)表了大量的好人好事振奮類新聞(Uplifts)。國內最早是2015年鳳凰網(wǎng)開設以“為生命傾注力量,為心靈點盞明燈”為主題的《暖新聞》欄目,隨后吸引了眾多媒體加入,如《中國青年報》的《暖文周刊》《人民日報》“點贊中國”專欄等。
西方媒體把“暖新聞”作為“壞消息是好新聞”報道傳統(tǒng)的一種糾偏,“作為一種價值原則和實踐理念的‘暖新聞是新聞報道中的一劑重要調料”,旨在傳播正能量來重塑社會意識形態(tài)。國內有學者認為“暖新聞”是包含著真善美,易引發(fā)受眾感動、溫暖、向善情緒的感人故事,屬于正面報道的一種。總之,“暖新聞”的一般特征為:議題符合主流價值,人物選取普通公眾,表達采用短小故事,效果追求溫潤人心。
(二)新聞倫理
新聞倫理(Journalism Ethics)是業(yè)內適應新聞活動特點而形成的要求自己“應當如何”的自律規(guī)范,以及公眾認為該業(yè)內在新聞活動中“應當如何”的觀念和輿論約束。一般來看,倫理失范主要是媒體在追求新聞價值和堅守倫理道德之間產生沖突,而災難事件由于巨大的新聞價值和背后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往往成為媒體倫理失范的典型場域。
目前學界對災難事件的新聞倫理研究較多,如王軍、張爽對幾起災難事件進行總結,反思了披露隱私、過度煽情、悲情消費、人權侵犯的倫理問題;趙璞結合汶川地震的報道,從真實性、全面性和人本精神三方面來談倫理失范和重建。通過梳理發(fā)現(xiàn),倫理研究主要針對“負面新聞”,即圍繞災難和受害者并使人產生悲傷、同情等消極情緒的新聞。相比而言,學界很少關注以傳播正能量為目的的“暖新聞”中的倫理失范問題,而這正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對象。
二、“暖新聞”中的“寒意”
“新冠”肺炎期間,媒體在各行各業(yè)人員中取材,用抗疫“暖新聞”構建了一幅積極向上的圖景。然而有些“暖新聞”在報道之后,公眾感受到的并非“暖意”,而是陣陣“寒意”。本文根據(jù)微博、微信公眾號、朋友圈、知乎等社交媒體討論熱度,搜集了7條爭議較大的“暖新聞”,如表1所示。
(一) 從個體視角看:缺乏對普通人的人道關懷
新聞報道不應該把新聞人物當作“材料”看待,而應該把他們當作“人”看待。我國新聞媒體所遵循的核心價值理念要求以人為本,尊重生命價值和基本權利。如“老人捐錢”的新聞渲染了無私和大愛,但對老人的生活保障問題只字不提;又如在《病危時顫巍巍寫下“我的遺體捐國家”,歪歪扭扭7字遺書讓人淚奔》的報道中,媒體把11字遺言中“我老婆呢”在標題和報道中舍去,片面強調逝者捐獻遺體的崇高行為,忽略作為普通個體真實情感的力量?!皥蟮篮萌撕檬拢P注好人的生存狀態(tài)”,媒體傳播了暖人事跡,而沒有做到“暖人”的報道行為。
(二) 從群體視角看:過度消費女性英雄形象
引發(fā)爭議的“暖新聞”中,對女性醫(yī)護人員的報道占較大比重。這些報道強調“流產”“懷孕九個月”“丟下植物人丈夫”等身份,依然把女性角色歸屬固化在家庭之中,以母親、妻子的身份出現(xiàn),本身沒有脫離被男性書寫的命運。此外,媒體又以拯救于危難的“英雄”形象來制造轟動效應,并進一步強化了女性所遵循的社會規(guī)范,給女醫(yī)護人員乃至普通女性增加精神負擔?!巴高^話語再現(xiàn)作為‘他者的女性的同時,也同時再現(xiàn)了居于‘說位置的男性主體”,媒體充當了一個男性主體下的性別偏見傳播器,沿襲了矮化女性和消費女性的性別傳統(tǒng)。
(三) 從社會視角看:忽略公眾潛在負面情緒
重大災難事件中,媒體除了正面報道以外,還應關注公眾的情緒宣泄和疏導。例如,延遲開學問題,原本就給公眾尤其是家長、學生群體帶來了焦慮和不確定,然而在《同學,你認真的樣子真好看》這則新聞中,媒體卻對學生在方艙醫(yī)院、帳篷、懸崖邊等艱苦環(huán)境中勉強求學的行為進行大力贊賞,對疫情期間如何保障教學的普遍擔憂鮮有關注。媒體不僅忽視公眾負面情緒,還把這些情緒扭轉成一種正能量來傳播。比起這些學生在艱難中的認真刻苦,公眾恐怕更期待看到的是回歸正常學習的輕松自在,而媒體并沒有正確疏導公眾的真實情緒。
三、“暖新聞”引發(fā)“冷效果”
正如《環(huán)球時報》總編胡錫進所說:“記者編輯著筆的淚點沒有對上老百姓的淚點,其煽情不被老百姓買賬”。這些違背公共意志的“暖新聞”,不僅導致倫理失范和傳播失效,還可能導致媒體急功近利,陷入僵化報道,甚至引發(fā)虛假新聞。
(一)公眾對抗式解讀,引發(fā)負面?zhèn)鞑バ?/p>
斯圖亞特·霍爾認為受眾在對文本進行解讀時會把自身的社會背景和經(jīng)驗納入其中,因此受眾會出現(xiàn)霸權式、協(xié)商式和對抗式三種解碼模式。對于“暖新聞”,公眾更強調個人權益的價值觀同媒體出現(xiàn)差異,“一旦在生產意義上產生歧義,受眾就很容易把新聞記者堪稱是和自己利益分裂的‘他者”,從而產生對抗式解讀。例如,“流產女醫(yī)生重回一線”的新聞中,有網(wǎng)友評論“為啥不讓她休息?”“這樣的不提倡,還是不要宣傳了”……這種對抗式解讀不僅是觀點層面的傳播失效,還可能引發(fā)媒體公信力失效,所以媒體應重視公眾話語的力量。
(二)普通人的“英雄”書寫,報道框架逐漸僵化
框架是“一種持續(xù)不變(Overtime)的認知,解釋和陳述框式,也是選擇、強調和遺漏的穩(wěn)定不變的范式”。以往災難事件的典型人物報道中,就已經(jīng)存在過分拔高形象的報道框架。雖然“暖新聞”聚焦普通人故事,同典型報道中英雄人物的“高大上”事跡有所區(qū)別,但這些報道力圖打造一種身體和精神上“無堅不摧”的神話,使得普通人逐漸出現(xiàn)“片面完美”的形象。這樣的“暖新聞”只是借著普通人的身份,來遮蔽飽受詬病的“英雄式”精神內核。所以,媒體應該警惕“暖新聞”報道框架陷入僵化,真實地呈現(xiàn)普通人的“不完美”,避免走向毫無溫度的“冷新聞”。
(三)媒體間互設議程,跟風引發(fā)假新聞
“暖新聞”本身具有故事性,加上公眾普遍存在好奇心理,使得一些非常規(guī)的報道產生巨大傳播力。媒體在利益的驅使下,很容易跟風報道一些獵奇性的“暖新聞”。例如,疫情期間,全國多地媒體出現(xiàn)了“丟下一萬元就跑”的報道,從剛開始丟數(shù)量不等的錢,到出現(xiàn)丟食物、戒指、銀條等物品,甚至出現(xiàn)了丟豬的假新聞。部分虛假的“暖新聞”由于帶有“善意”色彩,使得媒體往往不加核實就予以報道,嚴重擾亂信息傳播秩序。因此,“暖新聞”不應該成為假新聞肆意行走的“保護傘”,媒體間應相互監(jiān)督。
四、外部困境下的倫理認知偏差
在重大災難事件報道中,我國媒體為了遵循“團結穩(wěn)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對呈現(xiàn)形勢向好的正面報道給予較大比重,“暖新聞”實際上就是踐行這種報道理念的產物。然而由于我國奉行集體主義精神,強調個體認可來源于社會價值,個人利益讓位于社會利益,因此媒體在追求凝聚人心的社會目標下,很容易把當事人的個體犧牲當成一種“理所應當”。這種困境反映到媒體的倫理表達上,也就把“人文關懷”的原則錯誤地理解成“對好人好事進行贊揚”。所以,媒體在“暖新聞”上的倫理失范,既反映了當前我國社會制度背景下的倫理困境,也折射出媒體對社會倫理的認知偏失。
五、結 語
“傳媒作為一種信息交流的載體和中介,只是改變了人們的交往手段和方式,但并沒有改變或是僅僅遮蔽了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關系”。倫理道德是全社會共同信仰的行為準繩,媒體只有按社會規(guī)則行事才能得以生存,堅持把新聞倫理放在首位是媒體的應有之義。從實踐層面來看,新聞倫理問題涵蓋廣泛,涉及的利益錯綜復雜,這使得當前的新聞工作者對倫理的把控仍處于模糊和搖擺的狀態(tài)。本文對災難事件中“暖新聞”的倫理失范現(xiàn)象進行分析,力圖為業(yè)界的災難報道提供新的思考空間,也為學界建設新聞倫理的路徑提供一定的啟發(fā)。
參考文獻:
[1] 付薔.暖新聞在美國[J].青年記者,2016(22):18-19.
[2] Dan Zak.Good News Gets a Warm Welcome at These Web Sites[N].The Washington Post, March 21,2009
[3] 常江.暖新聞的傳播樣態(tài)和社會功能[J].青年記者,2016(22):12-13.
[4] 丁柏銓,陳月飛.對新聞倫理問題的幾點探究[J].新聞傳播,2008(10):4-9.
[5] 王軍,張爽.災難報道的倫理原則及社交媒體的引用規(guī)范[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37(6): 66-69.
[6] 趙璞.新聞倫理視角下的突發(fā)災難報道——對內地和香港新聞人地震報道反思的再思考[J].青年記者,2009(17):11-14.
[7] (美)約翰·赫爾頓著.美國新聞道德問題種種[M].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1988:151.
[8] 賀建平.女性視角下的大眾傳媒——西方女性主義媒介批判綜述[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3(2):30-39.
[9] 胡菡菡.丟失的“新聞共識”——復旦踩踏遇難者報道的悲情框架何以面目全非?[J].新聞記者,2015(2):37-41.
[10] Gitlin, T.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Mass media and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new left[M].Berk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6-7.
[11] 毛勤勇.網(wǎng)絡倫理不能獨立于社會倫理[J].人文雜志,2001(6):138-141.
[責任編輯:楊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