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靳春香,張愛美,杜立群,路向雨,李超(山東省寧陽縣農業(yè)農村局,山東寧陽 271400)
葡萄是一種重要的經(jīng)濟水果,除鮮食外還可用于釀酒、制干、制汁等。近20年來世界葡萄產(chǎn)業(yè)發(fā)展趨勢平穩(wěn),中國葡萄產(chǎn)業(yè)發(fā)展大幅提升,其中鮮食葡萄產(chǎn)量居世界第一[1]。葡萄種植過程中害蟲害螨發(fā)生種類較多,危害嚴重。付麗等[2]在魯中山區(qū)葡萄上調查發(fā)現(xiàn)了14種主要害蟲,發(fā)生最普遍且危害嚴重的為綠盲蝽、透翅蛾、二星葉蟬、葡萄癭螨等。呂中偉等[3]調查發(fā)現(xiàn),2019年河南地區(qū)主要葡萄害蟲有綠盲蝽、小菜蛾和夜蛾類害蟲、蚧類(粉蚧為主)、介殼蟲、蚜蟲、紅蜘蛛、浮塵子、斑衣蠟蟬等。邵昌余等[4]調查發(fā)現(xiàn),貴州省葡萄園害蟲種類有5目11科11種,害螨有2種。透翅蛾、薊馬、短須螨、二星葉蟬是重慶地區(qū)葡萄上的主要害蟲[5]。陜西渭南地區(qū)葡萄主要蟲害種類有盲蝽象、薊馬、紅蜘蛛、斑衣蠟蟬、蝸牛等,薊馬和紅蜘蛛在2017年的危害最為嚴重,斑衣蠟蟬在近年的危害亦呈現(xiàn)不斷加重的趨勢[6]。2016年,河北昌黎釀酒葡萄園生草制度下新發(fā)現(xiàn)一種害蟲黑額光葉甲,具有一定的風險性[7]。葡萄穴粉虱則是近年來入侵新疆吐魯番地區(qū)的一種新害蟲,目前在鄯善縣發(fā)生比較嚴重,已被視為危害新疆吐魯番主栽農林作物的重要有害生物之一[8]。2005年以來,在我國上海、西安等多地發(fā)現(xiàn)葡萄毀滅性害蟲根瘤蚜,引起了原農業(yè)部的高度重視[9]。
對于葡萄害蟲害螨,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針。除了加強檢疫、選用抗蟲品種、冬季清園、人工捕殺、利用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敵、色板誘殺、殺蟲燈誘殺、糖醋液誘捕、性誘劑誘殺等農業(yè)措施、物理措施、生物措施外,藥劑防治目前仍然不可或缺[4-7,10]。如貴州省葡萄使用的殺蟲(螨)劑達22種之多[4]。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起,特別是自2017年新修訂的《農藥管理條例》實施以來,實行嚴格的農藥登記制度,未經(jīng)登記的農藥不得生產(chǎn)、經(jīng)營、使用,已經(jīng)登記的農藥不得超出登記作物范圍/場所使用[11]。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也明確規(guī)定,“有關單位和個人開展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使用農藥時,應當遵守農藥安全、合理使用制度,嚴格按照農藥標簽或者說明書使用農藥”。為此,本文分析了我國目前葡萄用殺蟲劑登記情況,并綜述了近年來殺蟲劑在我國防治葡萄害蟲害螨方面的研究進展。
從表1[12]可以看出,截至2020年3月底,我國批準在葡萄上登記的農藥中,殺菌劑占比最大,其次為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除草劑位居第三,殺蟲劑則寥寥無幾。這說明受農藥登記成本高、回收周期長,登記后產(chǎn)品用量相對較少、非登記農藥未得到有效監(jiān)管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絕大多數(shù)企業(yè)在葡萄用殺蟲劑登記方面的積極性不高。
表1 我國葡萄用農藥登記情況Table 1 Registration of grape pesticides in China
從表2[12]可以看出,我國目前批準在葡萄上登記的殺蟲劑只有4種有效成分(噻蟲嗪、氟啶蟲胺腈、苦皮藤素、苦參堿)的4個產(chǎn)品,防治對象只有介殼蟲、綠盲蝽、蚜蟲、盲蝽蟓等4種,其他大多數(shù)害蟲害螨都沒有相對應的產(chǎn)品登記。這與我國長期以來對葡萄害蟲害螨防治用藥的需求狀況極不適應,也說明實際生產(chǎn)中很多情況下是在憑經(jīng)驗使用未經(jīng)批準登記的殺蟲劑,“違規(guī)用藥”行為比較普遍。
除了以上已經(jīng)登記的產(chǎn)品外,近十年來,我國各地農林業(yè)科研、推廣單位(機構)針對多種葡萄害蟲害螨,開展多種殺蟲劑的室內毒力測定和田間藥效試驗,取得一部分有價值的科研成果,篩選出多種高效低毒適用藥劑,亟待登記推廣應用。
鳳舞劍等[13]開展的6種殺蟲劑對葡萄透翅蛾的田間防治試驗結果表明,施用2%阿維菌素乳油EC具有最佳的防治效果,速效性好,藥后第1天的相對防效為85.45%,持效期也較長,藥后第7天的相對防效仍維持在90%以上;其次施用55%氯氰·毒死蜱EC防效較好,能有效防止害蟲抗藥性的產(chǎn)生,認為對徐州地區(qū)葡萄生產(chǎn)具有良好的推廣價值。
思利華等[14]研究表明,50%辛硫磷EC、48%毒死蜱EC對廣西南寧地區(qū)葡萄溝頂葉甲成蟲的防效達100.0%,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5%氰戊菊酯EC的防效達90.0%以上,90%晶體敵百蟲、2.5%溴氰菊酯EC的防效為79.3%~87.1%。建議在葡萄葉片伸展期噴灑50%辛硫磷EC、48%毒死蜱EC、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和5%氰戊菊酯EC等控制葡萄溝頂葉甲的危害。
表2 我國葡萄用殺蟲劑登記情況Table 2 Registration of grape insecticide in China
賈倩等[15]研究結果表明,6種農藥對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園胡蜂均有誘殺效果,其中50 g/L S-氰戊菊酯對中華長腳胡蜂誘殺效果最好,為8.8只/杯;對北方黃胡蜂誘殺效果最好的是90%敵百蟲,誘殺效果為6.0只/杯。
劉世濤[16]采用浸蟲法和飼料浸毒法,分別測定了15種殺蟲劑對斜紋夜蛾3齡幼蟲的毒力。結果表明,甲維鹽、溴氰蟲酰胺、高效氯氰菊酯、茚蟲威、氯蟲苯甲酰胺、乙基多殺菌素等毒力較高。采用成蟲飼喂法,分別測定了14種殺蟲劑對斜紋夜蛾成蟲的毒力,篩選出6種具有高致死性、高速效性的殺蟲劑,分別是甲維鹽、氯蟲苯甲酰胺、氟蟲雙酰胺、茚蟲威、甲氰菊酯、氰戊菊酯。
劉勇等[17]比較了5種不同類型的生物農藥對葡萄上小綠葉蟬、薊馬、綠盲蝽的防治效果。其中苦參堿對3種害蟲的防效最好;其次為復合楝素,藥后3 d對3種害蟲防效均在70.0%以上;而除蟲菊素、魚藤酮、復合煙堿對3種害蟲的防效相對較差。張珣等[18]研究證明,0.5%藜蘆堿、0.6%氧苦·內酯水劑、5%天然除蟲菊素、復合楝素殺蟲劑、魚藤酮和復合煙堿殺蟲劑等植物源殺蟲劑對成都地區(qū)葡萄綠盲蝽均有很好的防效,其中0.5%藜蘆堿的防效穩(wěn)定,在60%以上。0.5%藜蘆堿對銀川地區(qū)斑葉蟬的一代成蟲和二代若蟲的防效均最好,5%天然除蟲菊素對南疆地區(qū)第一代斑葉蟬成蟲的防效可達100%[18]。因此,苦參堿、復合楝素、0.5%藜蘆堿和復合煙堿可作為防治綠盲蝽的有效藥劑,0.5%藜蘆堿和5%天然除蟲菊素可作為防治葡萄斑葉蟬的有效藥劑。
另外,吡蟲啉、噻蟲嗪、吡蚜酮和礦物油在田間藥效試驗中對葡萄斑葉蟬均具有很好的防效,且前兩種藥劑藥后持效期長,藥后7 d防效是100%[19]。因此,防治葡萄斑葉蟬除生產(chǎn)中已應用的吡蟲啉、噻蟲嗪外,吡蚜酮和礦物油也可作為備選藥劑,與0.5%藜蘆堿和5%天然除蟲菊素交替或者混合使用。
宋雅琴等[20]開展的6種藥劑田間灌根處理試驗結果表明,高效低毒低殘留藥劑吡丙醚、噻蟲嗪和辛硫磷對葡萄根瘤蚜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可推薦使用。
董建國等[21]發(fā)現(xiàn)防治葡萄上白粉虱,50%噻蟲啉WG在2000~3000倍濃度下的防效均高于對比藥劑70%吡蟲啉WG,其中稀釋2000倍液藥后7 d的防效高達94.65%,藥后14 d的防效高達90.40%,且對葡萄安全。
15%噠螨靈EC 2000倍液、2%阿維菌素EC 2500倍液、72%炔螨特EC、1.8%阿維菌素EC對葡萄短須螨的防效均較好,且具有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10%瀏陽霉素EC 1000倍液防治葡萄短須螨的速效性較好,而24%螺螨酯SC 4000倍液具有較好的持效性[22-23]。
袁青鋒等[24]研究4種殺蟲劑對葡萄癭螨的防控效果。施藥后10 d,30%噠螨靈SC 3000倍液的防效最高,達到86.52%;其次是73%炔螨特EC 3000倍液和1.8%阿維菌素EC 2000倍液。施藥后20 d,各組藥劑防效均有隨時間增加而增加的趨勢。
抗生素類殺螨劑10%瀏陽霉素乳油1000倍連續(xù)噴施2次,對葡萄缺節(jié)癭螨的田間控制效果在88%~95%;99%礦物油200倍連續(xù)噴灑2次,對葡萄缺節(jié)癭螨的田間控制效果可達78.56%~83.14%[25]。因此,兩種藥劑對葡萄缺節(jié)癭螨均具有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可成為生產(chǎn)綠色、有機葡萄生產(chǎn)中防治葡萄缺節(jié)癭螨的藥劑。
根據(jù)我國當前葡萄用殺蟲劑登記應用現(xiàn)狀和存在的問題,為保障葡萄害蟲害螨防治工作實現(xiàn)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現(xiàn)提出以下3點建議。
鑒于目前我國在葡萄害蟲害螨化學防治研究方面不夠重視、開展藥效和殘留試驗較少、登記農藥品種嚴重不足的實際,各級農業(yè)農村、自然資源(林業(yè))等行業(yè)主管部門應進一步加大項目、資金支持力度,組織有關科研單位、農藥企業(yè),針對發(fā)生普遍、危害嚴重的葡萄害蟲害螨開展更多藥效試驗,篩選出更多適用的殺蟲劑品種。
建議有關農藥企業(yè)充分用好國家特色小宗作物用藥登記政策[26],積極開展聯(lián)合試驗、群組化登記,加快已經(jīng)驗證適用于葡萄害蟲害螨防治的藜蘆堿、除蟲菊素、煙堿、印楝素、阿維菌素等新型生物(植物源)農藥,溴氰蟲酰胺、氯蟲苯甲酰胺、茚蟲威、吡蚜酮、噻蟲嗪、吡丙醚等新型高效低毒化學農藥,礦物油等無機農藥,金龜子類害蟲信息素[27]以及各地研究探索出的其他適用農藥的登記進程,盡快打破目前葡萄害蟲害螨防治幾乎“無藥可用”、盲目使用的尷尬局面,盡最大可能方便葡萄種植生產(chǎn)者購買使用合法農藥,降低用藥成本。在批準登記的同時,應跟進制定其在葡萄以及相關制品中的最大殘留限量標準,保障消費安全[28-29]。另外,鑒于部分助劑對部分農藥品種防治葡萄害蟲具有增效作用[30],建議有關生產(chǎn)企業(yè)在產(chǎn)品標簽中予以標注。
鑒于多種葡萄害蟲害螨容易產(chǎn)生抗藥性且目前開展的相關研究較少的實際,要組織有關科研機構、農藥生產(chǎn)企業(yè)、農林業(yè)技術推廣機構持續(xù)做好葡萄害蟲害螨對殺蟲劑的抗性監(jiān)測工作,合理開發(fā)復配品種,制定輪換使用計劃,加強葡萄種植生產(chǎn)者科學用藥指導培訓,盡可能避免或延緩害蟲害螨抗性增長速度,提高防治效果,減少藥劑用量,減輕藥害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