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娟
摘 要:在班級管理課程工作中,老師基本上會占據(jù)主導地位,尤其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生的心智還不成熟,對待一些事情還沒有形成主觀的看法,在開展課程實踐的時候,老師一般會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進行指導和監(jiān)督,讓學生在被動的情況下參與到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本文將圍繞參與式學習在小學班級管理課程中的具體應用為話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參與式學習 小學班級管理課程 教學實踐活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6.056
小學是學生的啟蒙階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一生,以往的班級管理課程中,老師會領導學生參與到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中,學生被動學習知識,參與到課堂管理中,老師是學生學習路上重要的學習目標,不論是在管理班級工作方面,還是學習基本理論知識層面上,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學生將老師看作是榜樣和模范,這樣的理念一直延續(xù)到今天??梢哉f,這樣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因此要通過有效的教學方式做出改變。
一、小學班級管理課程中存在的問題
1.管理目標過于片面
在新課程改革工作的不斷推動下,小學班級管理工作愈發(fā)受到重視,以往的班級管理課程相對來說比較片面,沒有涉及每一位學生,班級是學生學習期間的重要場所,老師和學校一味地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沒有對班級管理工作做出貢獻,學生在小學方面面臨著小升初的壓力,因此,老師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而不是像過去一樣,將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好壞的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固化了學生的思維方式。
2.理論指導過于匱乏
小學學習階段,班級數(shù)量較多,學生人數(shù)多,所以對于老師的班級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zhàn)性,老師在開展班級管理工作的時候,沒有辦法兼顧到每一位學生,學生的認知能力還沒有得到完善,尤其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這就增加了老師管理班級工作的難度。與此同時,在管理班級工作的時候,老師并沒有對學生進行理論指導,只是從老師的教學經驗出發(fā)。社會水平在不斷發(fā)展,管理工作也應該與時俱進,老師應該打破傳統(tǒng)的管理方式,創(chuàng)新管理模式,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到班級管理工作中,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3.管理模式過于單一
傳統(tǒng)的班級管理模式較為單一落后,這樣的管理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對班級管理工作的需求。以往的管理模式是老師按照規(guī)章制度進行管理,制定相關的班級管理制度,對學生的行為起到一定的約束力,不僅是對某個人產生影響,還會對班級的所有人產生影響。老師基本上會將教學精力放在學生的學習成績上,對學生的成績過分管理,在制定班級管理制度的時候,沒有采取民主的方式,使得有些學生會排斥班級制度,從而不按照制度執(zhí)行,在這種管理模式下,學生會產生逆反的心理,影響學生主體意識的發(fā)揮,自主管理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參與式學習在小學班級管理課程中的重要性
1.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班級管理課程不僅僅是老師的責任,還是學生的義務,以往在開展班級管理工作的時候,老師會占據(jù)主導地位,對學生進行指導和監(jiān)督。殊不知,學生才是課堂參與的主體,老師在開展班級管理工作的時候,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到班級管理課程中,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可以在班級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對班級管理工作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得學生可以提高體驗感,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可以得到全面發(fā)展。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實際應用能力,有助于班級管理課程的有效推進,保證工作的順利進行。
2.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小學生的年齡尚小,在學習的時候還需要老師的幫助,在開展班級管理課程工作的時候,學生勢必會遇到一些問題,那么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向老師尋求幫助,老師的精力是有限的,沒有辦法兼顧到每一位學生,需要通過有效的管理方式,讓學生可以自主解決問題,使得學生可以獨立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可以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掌握班級管理的方法和技巧,讓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到活動中,通過參與式學習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3.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創(chuàng)新是在教育領域的新型名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教育工作的不斷提高。老師在開展班級管理工作的時候,可以利用參與式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讓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到管理事務中,提高學生的參與感和體驗感,讓學生可以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老師在管理班級的時候,學生要積極配合老師的工作,使得教學工作可以有效開展。在管理班級的時候,老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可以通過參與式方式,加深自己的體會。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使得學生可以學習更多的知識,明確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讓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到管理中,提高學生的主動性。
4.制定師生共同的管理愿景
通過參與式的學習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構建共同的愿景。班級是一個集體,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號召力,老師在管理班級工作的時候,應該讓學生各司其職,在工作中奉獻自己的理想。教師要讓學生感覺到學習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明確目標。老師要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可以做好班級管理工作。首先,老師要打破以往的管理模式,創(chuàng)新管理方式,做好宣傳和引導的工作,與學生一起樹立共同的愿景,學生在共同愿景的引導下,可以幫助老師實現(xiàn)教學目標。在講解課程的時候,可以設置一些問題,學生之間互相討論,讓學生可以更加理解學習內容。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讓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到班級管理課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使得學生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制定共同愿景的意義。
5.注重人性化管理機制的構建
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在班級管理工作中也是一樣,老師要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以此來規(guī)范學生的言行舉止,使得學生可以認識到規(guī)矩的嚴謹性。在制定班級管理制度的時候,應該采用參與式的方式,老師要尊重學生的意見,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需要給學生提供更加合理的平臺,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可以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不斷挖掘自身潛力。由于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和興趣愛好存在很大的差異性,老師應該引導學生用長遠的眼光看問題,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讓學生可以在課堂上踴躍發(fā)言,積極提問。老師在平時的工作中,要善于觀察學生的心理和優(yōu)勢,幫助學生改善自身問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可以有更大的發(fā)揮空間,使得學生可以認識到班級管理課程的重要性。
6.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老師是學生學習路上的指明燈,也是學生的伙伴和朋友,以往老師給學生的印象大多都是高高在上的,即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也不敢詢問老師。其實,老師和學生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學生不需要存在畏懼的心理。因此,老師在管理班級的時候,應該注重與學生的平等地位,不能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去區(qū)別對待,如果老師存在偏心的心理,就不利于班級管理工作的進行,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傷害。因此,老師要和學生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可以體會到班級管理課程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可以在班級管理的時候,具備一定的思維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讓學生可以更加適應社會發(fā)展進程,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總而言之,參與式學習方式已經在小學班級管理課程中被廣泛應用,這就說明參與學習具備一定的優(yōu)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班級管理課程中,提高學生的參與感和體驗感,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陳為《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一堂“挫折教育”課所引發(fā)的思考》,《政治課教學》2003年第5期。
[2] 陳利穎《主體性教育的幾點思考》,《思想政治課教學》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