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輝
(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清水中心衛(wèi)生院,四川 眉山)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現(xiàn)代醫(yī)學中常見的一種傳染性疾病,傳染方式主要包括母嬰遺傳、血液傳播、性傳播等,病發(fā)后,患者會出現(xiàn)脾虛、濕重、肝脾腫脹、腎虧等癥狀[1-2]。目前臨床中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從保肝、抗病毒和調節(jié)患者免疫系統(tǒng)入手[3]。近幾年,常規(guī)的西醫(yī)療法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應用廣泛,但是治療效果未達到預期[4]。為了提高患者療效,促進患者恢復健康,本次研究選取我院中醫(yī)內科收治的130 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為例,對比分析自擬益氣扶陽湯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5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來我院治療的130 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為此次研究對象,隨機將他們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每組65 例。對照組中有男35 例,女30 例,年齡在22~65 歲,平均(41.25±2.31)歲,患病時間2~8 年,平均(4.56±2.56)年;觀察組中有男36 例,女29 例,年齡23~64 歲,平均(43.15±2.52)歲,患病時間2~8 年,平均(4.86±2.12)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患病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分會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 年版)中關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的患者[5];②對此次研究中使用藥物無過敏反應的患者;③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參與本次實驗,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的。排除標準:①不符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關診斷標準的患者,如急性肝炎、酒精肝、肝臟腫瘤等疾病患者;②患者出現(xiàn)凝血功能異常的;③伴有其他嚴重疾病患者,如心腦血管疾病、臟器功能異常疾病、血液性疾病等;④對本次研究所用藥物過敏的患者。
觀察組患者入院后采用常規(guī)的西藥治療,治療原則在于保肝,口服拉米夫定片(0.1 g×7 s×2 板、福建廣生堂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H20113025),100 mg/次,1次/d,服藥時間在早膳之前空腹服用,持續(xù)給藥12 個月;肌肉注射胸腺肽(5 mg,吉林康乃爾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5575),1 次/d,持續(xù)給藥時間12 個月。
觀察組患者入院后,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自擬益氣扶陽湯治療,基礎藥方由5 g 干姜、10 g 砂仁、10 g 白芍、10 g 炙甘草、10 g 桂枝、10 g 制附子、15 g 茯苓、15 g 山藥、18 g 熟地黃組成,用水煎服,1 劑/d,2 次/d,一早一晚服藥,持續(xù)給藥時間3 個月。另外自擬益氣扶陽湯,可根據(jù)患者的具體癥狀調整藥方:①針對脾虛狀態(tài)明顯的患者,可增加15 g 炒扁豆和10 g 炒白術;②針對患者濕重狀態(tài)明顯的,可增加10 g 豬苓和10 g 澤瀉;③針對患者肝脾腫大癥狀明顯的,可增加15 g 牡蠣和10 g 鱉甲;④針對肝氣不適的患者,增加10 g 生麥芽和10 g 紫蘇葉;⑤針對有腎虧癥狀的患者可增加10 g山茱萸和10 g 肉蓯蓉;⑥針對燥熱患者可增加15 g 青蒿;⑦針對消化功能出現(xiàn)障礙的患者,可增加10 g 焦三仙和10 g雞內金。另外患者根據(jù)自己需要可自行到藥房購買拉米呋啶片、胸腺肽腸溶片等藥物,具體用藥用量參考使用說明書。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堿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轉肽酶(GGT)等肝功能指標的變化情況。
患者治療后,肝功能指標恢復正常,且脾虛、濕重、肝脾腫脹、腎虧等癥狀消失,消化功能完全恢復,則視為顯效;患者治療后,肝功能指標基本恢復,且脾虛、濕重、肝脾腫脹、腎虧等癥狀有所改善,腸胃消化功能基本恢復,則視為有效;患者治療后,肝功能指標改善不明顯,且脾虛、濕重、肝脾腫脹、腎虧等癥狀依舊存在,消化功能未恢復,則視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使用SPSS 19.0 統(tǒng)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谷丙轉氨酶(A L T)、谷草轉氨酶(A S T)、堿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轉肽酶(GGT)等肝功能指標相差不大(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均有所降低,其中觀察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水平顯然比對照組的要低,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LT、AST 的變化對比 U/L)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LT、AST 的變化對比 U/L)
ALT AST ALP GGT組別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65) 162.45±25.65 69.56±14.36 153.14±24.32 64.35±10.89 123.24±12.35 87.98±15.78 127.87±39.65 67.35±16.54觀察組(n=65) 162.65±28.54 54.21±13.23 153.89±24.95 53.21±14.15 124.65±13.56 64.12±15.48 127.68±38.45 55.64±14.87 t 0.042 6.338 0.174 5.030 0.620 8.702 0.028 4.245 P 0.967 0.000 0.863 0.000 0.537 0.000 0.978 0.000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也比對照組的總有效率更高,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n(%)]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因其具有傳染性的特點,對患者的生活、學習、工作都會造成負面影響。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臨床中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獲得了一定的成果[6]。目前西醫(yī)療法主要抗炎保肝為主,但是從近些年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療結果來看,療效并不理想[7]。而中醫(yī)學上認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因主要是病毒對患者臟腑中氣血的破壞導致的,因此,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需要從健脾補腎、調理氣血尤其是肝氣著手[8]。而中醫(yī)中的自擬益氣補陽湯中的成分對改善患者癥狀能起到較大的作用。
通過本次研究,得到結果,治療前,兩組患者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堿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轉肽酶(GGT)等肝功能指標相差不大(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均有所降低,其中觀察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水平顯然比對照組的要低,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6.9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7.69%,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總而言之,給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自擬益氣扶陽湯增減治療,對改善患者肝功能各指標能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患者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