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金
(福建省三明第九中學 福建 三明 365000)
語文課程的設計最終要落實到母語的運用上,實踐性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特點;它不是理論課,更不是純知識的課程[1],因此將“跨媒介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學習放在具體情境下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主動建構十分重要?!翱缑浇殚喿x與交流”任務群的具體的學習內(nèi)容既包括媒介這一工具如何使用,又包括媒介上信息的判斷、媒介立場的辨識和媒介運用對語言的影響。要將以上內(nèi)容真正落地,我以《黃鸝——病期瑣事》第二課時:鑒賞語言之美為例,將課型確定為課內(nèi)討論與課外研究的綜合實踐課;同時采用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組合作學習為主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學生分為三組(希望組,月色組,珍君組)按小組為單位進行分組收集資料,分組討論與合作。讓學生回顧經(jīng)典課文《荷塘月色》、《記念劉和珍君》后的課后練習中關于“理解、分析句子”的題型。重溫經(jīng)典,找到語言之美的知識支架。
以小組為單位按要求找到體現(xiàn)語言之美的句子
月色組:《荷塘月色》
如:1.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珍君組:《記念劉和珍君》
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3.1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并整合各自的緣由并請代表陳述。其中以表格的形式讓學生完成課前預習和小組合作的討論。樣表如下: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自己的思考組內(nèi)的智慧參考答案通感,指感覺的轉(zhuǎn)化、遷移。由嗅覺向聽覺轉(zhuǎn)移。如:“鳥拋軟語丸丸落”將聽覺的聲音轉(zhuǎn)化為視覺的形象啟發(fā):修辭
通過學生思考、討論、發(fā)言組織成自己答案后,教師給予補充。
3.2 教師以PPT形式補充歸納并插播學生制作的微課《從哪些角度鑒賞語言藝術》
在語文散文教學中,語言的美、語言的力量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優(yōu)美精當?shù)脑~語;②巧妙精彩的修辭;③深邃的哲理意蘊;④動人的抒情韻味。
3.3 知識遷移,舉一反三。
(1)以小組為單位找出《黃鸝——病期瑣事》中詞美,句美之處。
如:月色組:那是抗日戰(zhàn)爭期間,在不斷胡炮火洗禮中,有時清晨起來,在茅屋后面或是山腳下的叢林里,我聽到了黃鸝的尖利的富有召喚性和啟發(fā)性的啼叫??墒?,他們飛起來,訊若流星,在密密的樹林樹葉里忽隱忽現(xiàn),常常是在我仰視的眼前一閃而過,金黃的羽毛上照應著陽光,美麗極了,想多看一眼都困難。
珍君組:各種事物都有它額極致。虎嘯深山,魚游潭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這就是它們的極致。
前幾年,終于病了。為了療養(yǎng),來到了多年向往的青島。
2.教師結合學情,著重引導學生對“極致”一詞的深入理解。
我校是美術特色校,學生不論是對藝術還是文學都有自己的見解。因此,此處讓學生展示自己覺得最完美,美到極致的繪畫創(chuàng)作,這也鍛煉了學生,在展示與講解中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美學為文學提供思想和方法論,文學要以美學為指導去研究文學藝術中的特殊問題;文學為美學提供研究范例和標準材料,豐富和推進美。
根據(jù)學生小組答案的整合得出:極致就是美術繪畫里面形與神完美的結合,是靈感的碰撞。筆者認為這可以是對“極致”一詞最好的解釋。當然“極致”也是《蘭亭集序》里的“良辰、美景、賞心、樂事”。
3.4 方法指導,由點到面,美美與共?!翱缑浇殚喿x與交流”歸根到底是語文心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是其中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文化傳承與發(fā)展”,在最終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的同時也要能適應高考的大局。因此有必要由點到面,授之與漁?!叭健贝痤}保規(guī)范:抓角度、扣內(nèi)容、析作用。
3.5 牛刀小試,一課一得。
馮驥才《四堡雕版》
賞析文中畫線句子的表現(xiàn)手法與表達效果。(4分)
(1)心里一團如花似錦的猜想,在四堡灰飛煙滅。(2分)
(2)歷史走得太遠了,連背影都看不到。(2分)
3.6 課后作業(yè)。
(1)高考真題回放,2019年天津高考題:艾平《薩麗娃姐姐的春天》賞析下面的句子。
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無霜期,春、夏、秋三個季節(jié)便擠在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種植物都是百米沖刺的運動員,奔跑著發(fā)芽,奔跑著開花,奔跑著打籽,奔跑著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
(2)各小組對“欣賞句子語言美的角度有哪些”形成思維導圖并在下堂課展示。
(3)利用周末時間針對今天上課內(nèi)容制作“微課”,鞏固課上所學,一課一得。
(4)將本次微課上傳微信網(wǎng)絡,讓大家共同見證我們的所得。
本堂課,我們運用了傳統(tǒng)的紙質(zhì)閱讀、紙質(zhì)學案,現(xiàn)代教學技術PPT、學生微課、微信、思維導圖等技術的融合。但,無論有多少種傳播手段介入,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仍是以“語言”為最根本最重要的媒介,如何建立并幫助學生理解視頻、音頻與文本語義的關聯(lián),這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反復嘗試與踐行。所以這欣賞語言美也是《黃鸝——病期瑣事》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與難點,以期讓學生了解并明確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在我們的課程中是可以體現(xiàn)并實現(xiàn)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