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涌波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guī)學院)
筆者把公共空間內的活動行為分為停留式活動與通過式活動,《人性場所》把有目的性的行走活動定義為通過式活動,將站立、坐倚以及無意識的小范圍內走動定義為停留式活動[1]。
一般研究表明,使用者對公共空間的喜好可以根據公共空間的活動強度來評估,但Jan Gehl[2]和Bill Hillier[3]采取的是單獨調研停留式活動的方法。他們認為,調查停留式活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要證明一個空間是否具有吸引力的要素,就要看一個公共空間能不能把人留下來,具有高環(huán)境質量的公共空間才能成為人們打發(fā)時間的地方。
城市設計最終會落實于具體的建筑設計,因此應當重點關注使用者的需求。在研究巴渝山地場鎮(zhèn)公共空間時,筆者借鑒了阿方索提出的步行環(huán)境需求理論。在馬斯洛理論的啟發(fā)下,阿方索(Alfonzo)通過研究人們的步行心理過程提出了行人需求金字塔[4],相應的層次關系分為——可行性、可達性、安全性、舒適性、愉悅性。馬斯洛理論指出,當人們的低層次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他們就不會出現更高層次需求。因此,當不能滿足多個需求時,應優(yōu)先考慮較低層次的需求。于是我們可以運用“行人需求理論”,以找到公共空間設計的更好地切入點。通過現場調研尋找公共空間的設計要點——即公共空間“需求點”,然后在需求層次理論指導下,對公共空間“需求點”進行組織和排序,我們就不難找到最有價值的設計切入點。
對于使用者滿意度分析,主要分為使用者的使用評估(滿意度)和問題意見兩個方面。筆者在做問卷調查時,刻意地將調查內容劃分為現狀調查和原因調查兩個方面,以便于更好地了解走馬古鎮(zhèn)中公共空間的使用是否與需求相 一致。
筆者以隨機派發(fā)問卷的形式進行調研,保證了受訪者的隨機性,筆者一共分發(fā)60 份問卷(見表1),其中49 個是有效問卷。
表1 公共空間滿意度調查表
走馬古鎮(zhèn)位于重慶市九龍坡區(qū),其核心區(qū)域主要是居住用地,所以公共空間是居民日常生活的載體。因此,在更新改造過程中對公共空間進行優(yōu)化能夠提高古鎮(zhèn)的整體品質,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
針對古鎮(zhèn)內部公共空間活動進行統(tǒng)計,在9:00 ~19:00 時間段內,以15min 為統(tǒng)計周期,每個地段計數2 次,不在同一天內重復計數。從活動方式層面研究不同公共空間的使用情況。
調查的幾條街道主要是通行活動,入口1、入口2、走新路、白馬路、燈羅路等交通型道路活動量較大(占比60%以上),其中主街、小巷1、小巷2、小巷3 街道兩側大多為餐飲及商業(yè)店鋪,停留式活動相對頻繁(占比60%以上)??傮w上來說,街道的主要活動以通過式為主(占比60%以上),個別街道受業(yè)態(tài)影響產生停留式活動(占比40%以下);各類景點主要活動以停留式為主(占比60%以上)。
筆者從可行性、可達性、安全性、舒適性、愉悅性五個方面對走馬古鎮(zhèn)公共空間分別為街道、巷道、節(jié)點空間進行了調研,希望在使用者需求層次的指導下,進行巴渝山地古鎮(zhèn)公共空間的營造。受訪者的信息包括年齡、性別、居住地等,筆者在訪談期間特意選擇不同類型的受訪者,這將確保受訪者的全面性,并客觀地反映訪談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2.3.1 街道空間
街道空間的可行性和可達性可以滿足大多數受訪者的需求。從街道空間的安全性角度來看,共有 30 名受訪者認為街道空間交通量大,交通混亂,在人車混行的交通中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并且一些路面受損,在下雨天時非常滑。從街道的整體舒適性及愉悅性來看,大多數受訪者都認為主街建筑空間缺乏特色,電線亂牽,環(huán)境混亂,不存在舒適性及愉悅性,因此在街道鋪設和建筑景觀的修復和維護中還需進一步的加強。
2.3.2 巷道空間
巷道空間的可行性和可達性基本可以滿足受訪者的需求,但個別受訪者表示,個別巷道的設計很陡,通行時如果搬運嬰兒車或者乘坐輪椅非常不方便。并且受訪者對于巷道空間的安全性、舒適性評價較低。有部分受訪者認為目前的巷道空間缺乏設計,景觀和環(huán)境都比較差,但有20 名受訪者認為巷道空間的空間品質雖然不佳,但是其歷史意義帶來了足夠的吸引力,空間愉悅性強。
2.3.3 節(jié)點空間
節(jié)點空間的可行性、可達性和安全性很好地滿足了受訪者的需求。但從舒適性和愉悅性的角度來看,受訪者表示,雖然關武廟、魁星樓、文昌宮等已被修復開發(fā)為旅游景點,但是因為管理不善,入口空間堆滿了居民置放的雜物,受訪者認為景觀風貌很差,不具有舒適性和愉悅性。并且受訪者表示平時更愿意去綠地廣場里活動,即便他們仍認為綠地廣場設計得還不夠美觀,缺乏座椅、活動設施等內部設施。
圖1 走馬古鎮(zhèn)公共空間活
表2 公共空間使用需求調查表
2.4.1 調查問卷
結合之前空間需求的調研成果,并綜合了參考文獻的經驗[5],筆者建立了問卷框架(見表2)。該問卷主要從街道、巷道、節(jié)點空間和公共服務設施這四個方面調研使用者的滿意度和使用意見。筆者根據調研結果,比對了調研得到的數據之后,得到不同人群的需求異同,作為指導設計的準則。
2.4.2 街道滿意度
受訪者對街道的衛(wèi)生情況不太滿意,僅有11 人對街道的滿意度較高。多數受訪者認為影響街道衛(wèi)生的主要原因是電瓶車亂停亂放,并且這也會導致古鎮(zhèn)內交通堵塞。
2.4.3 巷道滿意度
受訪者對街道界面的滿意度較為平均,19 人認為街道界面很一般。受訪者反映不滿意的主要原因為“晾曬衣物亂象”“電線管線亂象”以及“墻面臟破”。此外,一些受訪者認為,導致隨處晾曬衣物是狹窄的居住空間和有限的公共空間。
2.4.4 節(jié)點空間滿意度
從受訪者對節(jié)點空間的滿意度來看,共有28 名受訪者對節(jié)點空間表示不滿意。受訪者對節(jié)點空間不滿意的原因是 “缺乏停留性活動空間”、“辨識度不佳”以及“亂停車現象”。受訪者認為,各類節(jié)點空間可以相應增設廣場類空間、增加景觀設施或綠化布置。
2.4.5 公共設施滿意度
從受訪者對公共服務設施的滿意度來看,大多數受訪者認為公共設施的完善度相對較低,22 位受訪者認為古鎮(zhèn)內公共設施不完善,13 位受訪者認為公共設施的完善程度是一般的。18 位受訪者認為,古鎮(zhèn)內需要增設包括垃圾桶、公共廁所、桌椅和照明設施等公共設施。9 位受訪者認為,現有的綠地廣場和道路兩旁缺乏必要的夜間照明設施,無法保證夜間活動的安全。7 位受訪者認為,古鎮(zhèn)內缺乏文化底蘊的標志標識設計。
在可行性、可達性、安全性、舒適性、愉悅性等多個層面對街道空間、巷道空間、節(jié)點空間、公共服務設施的調研后,筆者總結出以下問題(見表3)。
表3 走馬古鎮(zhèn)的公共空間環(huán)境行為調研
基于環(huán)境行為學,筆者總結了的山地場鎮(zhèn)公共空間營造流程,筆者對走馬古鎮(zhèn)的公共空間進行了相關優(yōu)化設計。
針對街道空間設計,應維持傳統(tǒng)建筑的空間尺度、比例,保留爬坡街、過街樓、檐廊等傳統(tǒng)特色空間,并且傳承巴渝傳統(tǒng)建筑風貌,建筑外立面統(tǒng)一采用實木、磚石等材質,墻體色彩以雅致柔和的水灰色、青灰色為主,可以采用適當做舊手法,增強街道立面的歷史厚重感[6]。
針對巷道空間設計,應在維持傳統(tǒng)巷道秩序系統(tǒng)的情況下,從可行性、可達性、安全、舒適、愉悅五個維度進行改進,增加其辨識度和通過性。整體設計要與當地的特色文化結合,使居民在日常的行為活動中獲得一種極具歷史深度和懷舊氛圍的場所感。
針對節(jié)點空間營造的意義在于,提升古鎮(zhèn)節(jié)點空間的環(huán)境品質,增強節(jié)點公共空間的引導性及辨識度。首先應以行人的步行安全為主,盡量拓寬道路,疏導交通,并且劃定指定停車位,減少各類節(jié)點空間停車亂象。接著修繕破損圍墻,修繕原有的戲臺,清理觀戲的壩子,打造成富有傳統(tǒng)生活氛圍的節(jié)點空間,增強各類空間的辨識度。
針對公共設施的設置,應該從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度、公共服務設施的舒適性、夜間照明設施的完備性、標志標識的特色性四個方向進行整體把控。
圖2 山地場鎮(zhèn)公共空間營造流程
圖3 獻技樓、觀戲壩、攬勝臺空間意向
在環(huán)境行為學的指導下,我們可以將人們的活動習慣和設計師的感覺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從公共空間的人性認知入手,為設計空間的表達提供理論依據。研究巴渝山地場鎮(zhèn)公共空間,從行為的角度是一個空前的方式,這也能有效提高巴渝山地場鎮(zhèn)公共空間品質,對于場鎮(zhèn)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環(huán)境行為學的方法指導下進行的山地場鎮(zhèn)公共空間的更新改造,既能創(chuàng)造真正人性化的場所,也能在這個現代生活方式背景下使得場鎮(zhèn)公共空間煥發(fā)新的活力[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