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0
消化性潰瘍(Petic Ulcer,PU)主要指胃和十二指腸潰瘍,主要病變是黏膜的局限性組織缺損、炎癥與壞死性病變,深達黏膜肌層。病變是黏膜被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所致,故稱消化性潰瘍[1]。既往采用常規(guī)西藥對消化性潰瘍進行治療,雖有一定的臨床效果,但耐藥性及病情復發(fā)率較高。半夏瀉心湯是中醫(yī)治療寒熱錯雜、虛實夾雜之消化性潰瘍的代表方,被廣泛應用于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亦有研究表明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消化性潰瘍療效顯著[2-3],可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潰瘍愈合質(zhì)量,降低復發(fā)率,減少不良反應。對此,筆者以收治的66例消化性潰瘍患者為對象,通過西藥治療與半夏瀉心湯治療的對比,進一步分析半夏瀉心湯用藥后患者的預后情況?,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福建中醫(yī)藥大學國醫(yī)堂門診2019年1月至6月收治的66例消化性潰瘍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數(shù)字表法進行隨機分組,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3例。對照組:男17例,女16例;年齡 20~61歲,平均(46.01±7.35)歲;病程4~13個月,平均(6.62±1.29)個月。觀察組:男20例,女13例;年齡19~60歲,平均(44.82±7.41)歲;病程3~12個月,平均(6.55±1.67)個月。經(jīng)統(tǒng)計學檢驗,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參考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制訂的《消化性潰瘍中西醫(yī)結(jié)合診療共識意見》規(guī)定的PU臨床診斷標準[4]。①初步診斷:慢性、周期性、節(jié)律性上腹痛伴反酸者;②基本診斷: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史或現(xiàn)癥者;③確定診斷:胃鏡發(fā)現(xiàn)PU病灶(兼查Hp,方法如快速尿素酶實驗或l3C、14C-UBT)者。中醫(yī)診斷:參照上述《消化性潰瘍中西醫(yī)結(jié)合診療共識意見》。PU寒熱錯雜證辨證要點。主癥:①胃脘灼痛,喜溫喜按;②口干苦或吐酸水;次癥:①噯氣時作;②嘈雜泛酸;③四肢不溫;④大便時干時稀。舌脈:舌淡或淡紅,體胖有齒痕,苔黃白相間或苔黃膩,脈弦細。證型確定:具備主癥2項加次癥1項,或主癥第1項加次癥2項,參考舌脈像。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臨床資料完整,能確定療效。排除標準:①嚴重臟器功能損傷、胃部手術(shù)史及出血史、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②目前有明顯的非本病之臨床癥狀和體征而影響證候確定者;③對本研究中所用藥物存在過敏史和禁忌癥者。
1.4 方法 對照組采用西藥治療,給予奧美拉唑(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50086)20mg/次,2次/d,餐前0.5h口服;膠體果膠鉍(山西安特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8476)200mg/次,2次/d,餐前0.5h口服;阿莫西林(吉林萬通藥業(yè)集團梅河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號H22020952)600mg/次,2次/d,餐后口服;克拉霉素(西安利君制藥有限責任公司,批號H10960188)500mg/次,2次/d,餐后口服。觀察組采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半夏10g,干姜10g,黃芩10g,黃連6g,黨參15g,大棗10g,炙甘草6g。若畏寒明顯者加高良姜、香附、桂枝;胃脘痞滿者加檀香、枳殼、大腹皮;胃脘燒心者,加黃連、吳茱萸;噯氣者,加代赭石、陳皮、旋復花;嘈雜泛酸明顯者,加煅瓦楞子、烏賊骨、浙貝。清水煎煮,取汁500mL,早晚飯后溫服。兩組均連續(xù)治療2周。
1.5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中醫(yī)癥狀積分、潰瘍面積、臨床總有效率、復發(fā)率的情況。
1.6 療效判定[5-6]臨床治愈:癥狀全部消失,潰瘍瘢痕愈合或無痕跡愈合,Hp根除;顯效:主要癥狀消失,潰瘍達H2期,Hp根除;有效:癥狀有所減輕,潰瘍達H2期,Hp減少(由+++ 變?yōu)?);無效:癥狀、內(nèi)鏡及Hp檢查均無好轉(zhuǎn)者??傆行? (治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癥狀積分:將患者不適癥狀分為0、Ⅰ、Ⅱ、Ⅲ共4級。①0級:沒有癥狀,積0分;②Ⅰ級:癥狀輕微,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積1分;③Ⅱ級:癥狀中等,部分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積2分;④Ⅲ級:癥狀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難以堅持工作,積3分。經(jīng)過治療后癥狀根據(jù)癥狀緩解分為4種情況。①癥狀消失:0分;②癥狀減輕:原有積分減1分;③癥狀無變化:原有積分不變;④癥狀加重:原有積分加1分。
2.1 兩組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癥狀積分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 0. 05) 。見表1。
表1 兩組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 05;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P<0. 05。
2.2 潰瘍面積變化情況的對比 治療前,兩組潰瘍面積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潰瘍面積明顯減小,同組前后相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潰瘍面積變化情況的對比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P<0. 05
2.3 復發(fā)率的對比 觀察組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復發(fā)率的對比 (例)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2.4 臨床療效的對比 對比兩組總有效率,對照組、觀察組分別為78.79%和93.8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臨床療效的對比 (例)
注:與對照組相比,*P<0. 05。
消化性潰瘍屬于中醫(yī)“胃脘痛”等病范疇,多因脾胃不和、肝氣不舒、氣機失調(diào)所致。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并用、寒溫并用、攻補兼施,是治療消化性潰瘍的有效驗方。方中辛溫之半夏、干姜屬陽,有升散陽氣、輕清向上的作用;苦寒之黃芩、黃連屬陰,有清解通降、沉斂下行的作用;升散之中寓通泄,通泄之中寄升散,使氣機復常。辛溫又可散脾氣之寒,苦寒又能降胃氣之熱,使清熱而不患寒,散寒而不憂熱。黨參、甘草、大棗具甘溫益氣、斡旋中焦氣機作用,既能扶助正氣、更可調(diào)暢氣機。且現(xiàn)代藥理研究認為,半夏瀉心湯中各單味藥對于胃腸道皆具有一定保護作用,其中黃芩[7]、黃連[8]等清熱解毒藥具有一定的抗幽門螺桿菌作用;人參[9]能夠提高胃黏膜的屏障及防御功能,從而預防其損傷;甘草抗炎亦可促進胃黏膜再生[10];半夏有顯著的抑制胃液分泌作用,可降低胃液酸度、增加腸道蠕動且降低奧狄括約肌張力,從而促進膽汁分泌[11];干姜富含揮發(fā)油及辛辣成分,可以加快局部血液循環(huán),起到保護創(chuàng)面,促進愈合的作用[12]。從組方整體看,半夏瀉心湯具有修復胃黏膜,有效對抗幽門螺桿菌,雙向調(diào)節(jié)胃腸功能、均衡胃動力和調(diào)節(jié)免疫的藥理作用[13]。
本研究中,觀察組在提高臨床療效、減小潰瘍面積、預防疾病復發(fā)及改善中醫(yī)癥狀積分等方面的效果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充分證實半夏瀉心湯用于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不失為一種理想的用藥方案。半夏瀉心湯治療消化性潰瘍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值得臨床運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