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
摘要:災害敘事中的倫理顯現(xiàn)主要來自于文學當中的人學指向,以及災害過程中的社會公共屬性。由于災害具有激變性和非常態(tài)性,需要深度地考量倫理秩序與個體道德。本文首先對現(xiàn)當代文學的敘事進行了介紹,然后對災害敘事在現(xiàn)當代文學當中的發(fā)展進行了分析,最后對現(xiàn)當代文學災害敘事的倫理維度進行探討,希望本文所作分析探討能夠為有關研究人士帶來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現(xiàn)當代文學;災害敘事;倫理維度
文學和災害的關聯(lián)主要來自于文學與災害都具備的人學指向及社會屬性。不管是在文學當中把以人為本的訴求表達了出來,還是在災害的概念當中把人與社會的先在性構建出來,兩者都沒有辦法回避倫理這一話題。從某些角度上看,災害之所以具有非常態(tài)性和極端性,其實也是對倫理秩序的一種體現(xiàn)和檢驗。
一、現(xiàn)當代文學的敘事分析
(一)視角的概念和應用
在敘事學上,視角主要用來特指敘事過程中應用的觀察角度,也就是說敘述視角解決的問題是“誰見到”,是敘述者或者是某個人物在敘事文章當中發(fā)生的各個事件里對應著的位置或者狀態(tài),也就是說敘述者或者是某個人物在觀察故事時的角度。在小說技巧當中,主要就是通過敘述者所站的位置來控制文章當中一些錯綜復雜的問題,從不同的觀察角度和觀察點,認識和感受同一事件所帶來的不同體驗。熱奈特把“聚焦”這一概念引入到了文章的描寫當中,把視角劃分成三種不同的類型,即非聚焦型、內聚焦型,還有外聚焦型。其中,最傳統(tǒng)、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類型就是非聚焦型,又可以被稱之為“零度聚焦”,是指敘述者或者是人物在敘述某一件事情的時候,是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觀察以后得到的。而與非聚焦視角相比,內聚焦視角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敘述一件事情的時候,內聚焦視角是嚴格根據每一個人物的真實感受和思維意識來把故事呈現(xiàn)出來,運用轉述的方式,把外部信息對人物的影響以及一次產生的心理活動表現(xiàn)出來,這時其他人物大多充當旁觀者的角色,來對事件主人公的思想感情進行猜測。在外聚焦型視角當中,故事呈現(xiàn)的視角則是外部化的,只對事件當中各個人物的外表、行為,還有當時的客觀環(huán)境進行描述,而不交代事件當中各個人物的真實動機、目的、思維以及情感。不僅如此,熱奈特還運用了語言學理論,分解了各個事件當中的“觀察點”,把視角和聲音的概念引了出來,并指出“誰看”這一問題主要是通過視角來進行研究的,而“誰說”這一問題則主要是通過聲音來進行研究的。
(二)敘述者的概念和應用
在敘事學當中,有一個非常核心的概念就是敘述者,同時敘述者也是敘事文當中一個重要的特征,敘述者是敘事文當中陳述行為的主體,或者可以說是在故事當中發(fā)聲或是講話的主要人物,敘述是由視角與敘述者一同構成的。在一個敘事交際場合當中,有著非常多的參與者,主要的有隱含作者、敘述者、受述者,還有隱含讀者,在這里面最主要的一個角色就是敘述者。在文本當中,敘述人或者是主體的就是敘述者,同時也是敘事學當中的一個最為核心的概念,是敘事文章當中的重要特征。有些人曾經表示有一些敘事作品當中是沒有敘述者的,主要是通過事件來把故事呈現(xiàn)出來,這樣的說法是不準確的。事實上,每一個故事都一定會有一個講述者,這個講述者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可以是人物的敘述者,也可以是沒有說出具體姓名的敘述者,不管是哪一種類型,都一定會有,這樣才能確保故事被正常組織并表達出來。
(三)敘事時間
敘事體裁的文章主要就是依靠時間來推進事件發(fā)生情況的,敘事文在描寫的過程中是沒有辦法離開時間的,不使用時間進行描寫就表示敘事文沒有辦法繼續(xù)存在。首先,在小說當中敘事主要是在一個時間過程里完成的,也就是說小說主要是根據一個固定的敘述時間來推進內容的發(fā)展。其次,小說在敘述一個故事的時候主要就是通過時間來推進故事發(fā)展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故事時間。從小說家的角度上來看,所謂的“故事時間”同人們現(xiàn)實生活當中的時間是存在差異和不同的,在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里時間總是不斷流逝著的,并且不能被人為地改變,屬于物理時間的范疇,而在小說當中,時間是可以被伸長,或者是被縮短的,而且還可以終止時間或是重新連接時間。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在敘事文的基本特征當中,不僅敘述者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時間因素也同樣非常重要。敘事文的轉換系統(tǒng)有著雙重時間序列的特點,包括兩方面主要內容,一個是被敘述故事的原始時間,另一個是文本當中的敘述時間,這就表示敘事文可以按照一種時間,對另外一種時間的功能進行變化或者是創(chuàng)造。有很多理論問題都是因為受到了故事時間與敘述時間這兩者關系問題的影響,比如說故事的順序是如何通過敘事文來進行排列的,敘述時間與故事發(fā)生時間長度這兩者的關系是怎樣被解決的,還有故事敘述的頻率是怎樣的,等等。在敘事作品當中,最常用的一種時序是逆時序,其中閃回是最常見的一種時間運動軌跡,也是一種比較傳統(tǒng)的敘事技巧,在寫作手法當中通常被稱作是“倒敘”,就是在講述一個故事的時候,重新對過去一個時間節(jié)點發(fā)生的故事進行敘述,而這種倒敘的寫作手法又可以被分成回憶和追敘兩種不同的類型。
二、災害敘事在現(xiàn)當代文學當中的發(fā)展
受到現(xiàn)當代文學災害敘事手法的影響,現(xiàn)當代文學的作家在寫作過程中也比較敢于直面生活當中的苦難,創(chuàng)作出的災害文學作品也是比較富有鮮明特色的。比如說李爾重的長篇小說《戰(zhàn)洪水》,是結合自己在20世紀50年代與武漢市領導軍民共同抗擊洪水,救援災情的經歷寫出來的。錢鋼的《唐山大地震》采用了報告文學的寫作手法,從全景式的角度對唐山大地震進行了細致的描寫。羅偉章的長篇小說《饑餓百年》則是從一個名叫何大的農民的視角出發(fā),以一種寓言式的寫作手法,對中國近百年來的饑餓史進行了刻畫,表現(xiàn)出了中華民族人民在面對災情時堅強不屈的生命力與斗爭精神。劉建偉的長篇小說《SARS危機》是在2003年全國爆發(fā)非典型肺炎的時候,僅僅只用了五十多天的時間就創(chuàng)作出來的,曾被稱之為“激情燃燒的寫作”,把非典時期我國人民在面對突發(fā)性災難的過程中,那種憂患的意識和責任感充分表現(xiàn)了出來,也從一個較為客觀的角度把當時人們的生存狀況記錄了下來,是我國抗擊非典疫情階段留下來的非常珍貴的文學記錄。還有一些小說題材的著作對非典時期人們表現(xiàn)出來的愛情進行了刻畫,比較著名的有徐坤的《愛你兩周半》,還有胡紹祥的《北京隔離區(qū)》等,把疫情之下人與人之間的愛恨情仇以及世道和人心都完美地呈現(xiàn)了出來,基本上可以媲美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陳啟文的長篇報告文學《南方冰雪報告》對2008年初我國新疆南部地區(qū)的冰凍災害事件進行了細致地描寫,把人們抗擊五十年不遇的冰凍災害的悲壯歷程,以一種全方位的視角展示了出來,憑借一種深沉的感覺對人們在面對災難時,人心的變化以及天理倫常的變化進行了理性的思考。歌兌的長篇小說《坼裂》,則是以汶川地震為寫作背景,根據自己在參與抗震救災過程中的經歷,以一個客觀冷靜的態(tài)度,對災難和救援過程中世間的百種狀態(tài)進行了充分的審視。在寫作過程中,作者更好地把大地的坼裂同人心最深處的坼裂進行了結合,并把人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被隱藏起來的怪誕和荒謬的地方都揭示了出來,對地震災害當中人性的分類,以及人性內心深處的沖突進行了較為深刻的剖析與解讀。
無論是現(xiàn)代文學災害書寫,還是當代文學災害書寫,其運用的都是現(xiàn)實主義寫作手法,并以一種苦難的書寫手法,對現(xiàn)代文學當中現(xiàn)代性的敘事模式進行了延續(xù)。兩者都是把苦難當做文章的底色,把人們在災害面前的各種意識形態(tài)充分表現(xiàn)出來。在現(xiàn)代文學當中,書寫災害的目的已經不只局限于展示災害,更為主要的是對現(xiàn)實主義的敘事策略進行描述,把人民群眾共同抗擊災害時的狀態(tài)與心理活動充分表現(xiàn)出來,因此,現(xiàn)代作家總是通過一些反復渲染的方式,把災害當中的苦難特性強調出來,進一步表現(xiàn)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階級斗爭是具有指導意義的。受到現(xiàn)實主義審美意識的影響,在災難敘事的文學體裁當中,最常見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就是結合革命性的話語,使得災害文學書寫沒有辦法從隨處可見的意識形態(tài)當中逃脫出去,并把左翼文學運動以后階級對抗的合法性充分突顯出來。比如說,在陳登科的長篇小說《風雷》當中,就從兩個方面對抗擊水災的故事進行了描寫,一方面是主人公祝永康帶領著黃泥鄉(xiāng)的老百姓們一同抗擊水災,通過自救的方式保證黃泥鄉(xiāng)的正常生產;另一方面是主人公祝永康需要同以黃龍飛和楊秀英等人為首的階級敵人進行斗爭,這樣整個故事就不僅僅是圍繞抗災救災的故事來進行描寫,而是上升到了在黃泥鄉(xiāng)到底是應該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還是可以走資本主義道路這一階級斗爭中來,避免了文章單一刻畫一方面內容的單調性。
三、現(xiàn)當代文學災害敘事的倫理維度
(一)正義營構與革命倫理偏至
從客觀的角度上看,現(xiàn)代以將知識界和底層民眾認知思維的轉換,把災害認知劃分成了兩個不同的維度,一個是自然維度,一個是社會維度。如果把災害放到自然和社會的維度上,那么就意味著災害能夠同其他的話語資源結合起來。在現(xiàn)代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理論可以說是順勢而起,旨在能夠把舊世界推翻,重新構建出一個更為理想的新世界。在這個過程中,有無數(shù)的無產階級革命者在向社會大眾宣揚革命信仰,以期能夠得到更多群體的認同,在最大程度上動員人民群眾,對舊秩序進行顛覆,從而構建出更加能夠證明革命合法性與革命正義性的有效途徑。所以說,革命的倫理化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上的革命,是社會革命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構成。實際上,不管是追求平等、反對壓迫,還是秉持著解放全人類的態(tài)度,無產階級革命本身就是在追求道德正義。為了能夠確保革命正義,一方面體現(xiàn)在人們的崇高信仰還有理論設計當中,另一方面體現(xiàn)在對舊的政治秩序的黑暗及缺失的正義的無情批判上。在災害發(fā)生時,人民群眾所表現(xiàn)出來困苦,以及對政治腐敗現(xiàn)象的無奈都會表現(xiàn)得更加突出,正好能夠強化革命群眾的反抗意識,努力對存在問題的社會體制進行變革。災害和革命話語的結合是一個特定時代的產物,體現(xiàn)著人們最關切的現(xiàn)實性問題,以及人們在這一時期的社會心理活動,同時也是左翼思潮下非常重要的一種文學形式。
從現(xiàn)實情況上來看,就算是在一個時期內沒有災害事件出現(xiàn),現(xiàn)代中國在政治、社會、人民生活等方面的苦難現(xiàn)象依舊能夠成為革命性體裁,為現(xiàn)實依據與道德提供重要的支撐。其實,在文學中的災害敘事文章當中,作者普遍都會對天災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弱化,而把人禍突出強調出來,在描述過程中對于人與自然,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也只是簡單描述,更側重于描述人與人之間的階級關系,并把人與人在階級關系當中的對立面和反抗行為充分表現(xiàn)出來。魯迅就是描述災害與革命倫理話題的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在魯迅的雜文當中,經常會以一個非常深刻的視角對人禍的惡進行揭示,并且指出在很多時候人禍其實要比天災更令人恐慌。比如說在描寫發(fā)生災害時,有很多統(tǒng)治者經常表現(xiàn)出一種無所作為的狀態(tài),有一些甚至出現(xiàn)了大發(fā)國難財?shù)默F(xiàn)象,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每年水利部門都會征收大量的稅費來治理水患問題,但是每一年還是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水患災害,當水災出現(xiàn)時,就會有一大批的難民出現(xiàn),這些難民為了生存就不得不需要逃荒,而在難民逃荒的過程中,又經常會受到一些當權者的管制,這些當權者不僅不為難民的問題想辦法,還會以破壞治安為由,對難民進行槍殺;還有一些統(tǒng)治者在面對問題時,不僅是不作為,還會出現(xiàn)推卸責任的現(xiàn)象,把一些罪名強加在無辜的人身上。魯迅在雜文當中描寫過一位老爺,這位老爺親自到鄉(xiāng)下去查找饑荒發(fā)生的原因,起初這位老爺認為饑荒的發(fā)生是因為鄉(xiāng)下的農民過于懶惰,沒有對農田進行灌溉,而到了鄉(xiāng)下才發(fā)現(xiàn),真正導致災害發(fā)生的原因是有一個年過六旬的老翁,因為兒子在灌溉農田的過程中過度勞累被累死了,感覺生活沒有了指望,也自殺了。
事實上,在現(xiàn)代文學敘述災害的過程中,當描繪社會公平的缺失問題時,最為常見的是對統(tǒng)治階層的批判,批判其有著非常高的社會地位和權勢,卻不能真正為老百姓謀福利,依舊在占有和掠奪社會的公共資源。比如說沙汀在描寫民國時期四川災區(qū)的一些作品當中,就對當權者在面對災情時,依舊能夠正常喝酒吃肉,并且肆意侵吞國家下發(fā)的賑災款項,增加賦稅,掠奪人們的物質財產等行為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并且抨擊了這些當權者的自私、無恥和貪婪。
(二)善惡糅雜與社會倫理鏡像
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災害屬于社會事件,災害會給社會帶來一系列無法預見的后果,并且在一定范圍內影響著人們與社會關系。在道德觀念上,人是主體,無論是政府、社會組織,還是人類個體,實際上都處于一定的道德原則與價值規(guī)范當中。災害發(fā)生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突發(fā)性,還有巨大的破壞力,在很大程度上把人類的生存及發(fā)展推向了一個極端的情境當中,這時無論是何種人都會表現(xiàn)出生存第一,以及利己主義的本能。而在災害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特定的行為,一方面能夠把社會倫理原則突顯并且強化出來,另一方面能夠對現(xiàn)有的道德觀念形成挑戰(zhàn)。比如說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當中,林浩被譽為英雄少年,正是因為在災害發(fā)生時,他沒有只顧著自己跑,而是勇敢地幫助同學,一同逃離地震災害。還有在地震當中不顧學生的安危,自己先跑出去的教師“范跑跑”,這兩位人物的故事都在那一個特定的時期引發(fā)了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及深刻的道德考量。
一般情況下,由于災害的突發(fā)性,使得災害的發(fā)生會破壞人們的正常生活,影響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而在災害發(fā)生時,救援活動基本上也是同時開展的,一方面要保全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另一方面旨在快速恢復社會公共秩序。在救援活動當中,主要需要依靠政府與社會上的組織,一般需要采取集體性救助的方法,把社會責任和社會道義與擔當充分體現(xiàn)出來。比如說在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當中,有一段故事是描寫抗洪行動的,刻畫了各省地市、軍隊,還有地方政府一起進行抗洪救災的場景。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災害救助行為基本上都是由政府主導的,政府在災害當中充當著履行公共職責,兌現(xiàn)民眾責任的義務。當災害發(fā)生時,人們的生存問題普遍都會受到影響,這時就體現(xiàn)出了物資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而人類在面對生存問題的考驗時,一些利己主義和排他主義也會逐漸暴露出來。人類在道德層面上的退化,不僅體現(xiàn)出了在災害環(huán)境當中,人們面臨著的生存困境的無奈,同時也體現(xiàn)出了人類在暴露個體貪欲時的可怕。
四、結語
在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中,災害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主題,能夠把特定場景中的多樣化倫理景象表現(xiàn)出來,對災害的雙重屬性,以及人性的復雜情態(tài)進行論證。從倫理維度進行災害敘事,能夠改造式地闡釋出社會現(xiàn)實的需要。目前災害問題及環(huán)境危機問題愈發(fā)嚴重,需要人們不斷反思現(xiàn)有的價值觀念,并對倫理導向進行重構。所以,可以說隨著災害敘事的不斷深化,必將推動時代主題、倫理人性、哲學思考,以及藝術思維的多元化融合。
參考文獻:
〔1〕周惠.現(xiàn)當代文學災害敘事的倫理維度[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93-100.
〔2〕謝有順.重構中國小說的敘事倫理[J].文藝爭鳴,2013(2):95-112.
〔3〕支宇.災難寫作的危機與災難文學意義空間的拓展[J].中華文化論壇,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