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虹伶 鐘塘獻 梁琪琪 鄭舒婷
摘要:藤縣獅舞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卻是“墻內花開墻外香”,很多當地人尤其是年輕人都不了解舞獅技藝是怎么回事。經實地調研,這一局面緣于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變革使得老一代人和年輕一代人之間出現文化上的“代溝”而導致。年輕一代人爭當時代的“弄潮兒”,走在時尚的最前線,但是不知不覺中把自己家鄉(xiāng)珍貴的技藝從自己的記憶中遺漏下了。要扭轉現狀,促進藤縣非遺獅舞技藝的傳承,須從文化反哺方面著手,即年輕一代人學習了新的技藝、知識后反過來教授給老一輩獅舞傳承人,以達到藤縣獅舞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關鍵詞:藤縣;非遺獅舞技藝;文化反哺;代溝
文化反哺是在急速的社會變遷時代所發(fā)生的年長一代向年輕一代進行廣泛的文化吸收的過程,它標志著人類社會原本由老一輩教授下一代知識的文化傳承模式出現了變革性的變化或代際“顛覆”78。文化反哺在中國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這一現象廣西梧州的小縣城——藤縣顯得尤為突出。本文將從文化反哺現象的角度去研究藤縣非遺獅舞技藝的傳承現狀。
一、調查背景
(一)文化反哺
文化反哺現象的出現有兩大因素,其一是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變革,其二是和大眾傳播媒介和同輩群體有關。1978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人的生活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受益頗深。我們來看一組對比數據:1978年,中國普通專本科的招生數為40.2萬人,到了2018年,普通專本科的招生人數升至790.9931萬人,從1978年到2018年改革開放40年,普通專本科的招生人數增長19.676倍。相對于改革開放之前的大學難考、難上,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可以享受到高等教育,文化層次得以不斷提高。教育可以使人的眼界更加開闊,也導致高等教育缺失的老一代人和年輕一代人之間出現知識、文化溝通和交流上的“代溝”。80年以后出生的年輕一代得益于中國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他們對于知識的接受和消化能力及應對社會變化的能力較之老一代人更強。大眾傳播媒介的出現,使得人們可以通過興趣愛好等方式形成一個個群體,年輕一代在不同的社交平臺上看到、了解到別人的生活,同時也讓他們快速成長。年輕人爭做時代的“弄潮兒”,走在社會的最前端,但是老一代人的思想已經形成且固化,新思想、新文化對他們原有的思想、文化造成很大的沖擊。相對于年輕人,老一輩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沒有那么強、那么大,但他們愿意努力去嘗試著接受。老一輩對新鮮事物的學習有著強烈的需求,而年輕人掌握豐富文化知識及技能,于是,文化反哺現象出現。
(二)藤縣獅舞文化
藤縣舞獅屬于南派舞獅,自形成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見“藤縣獅舞文化發(fā)展歷程一覽表”)。舞獅表演一般由兩個人合作,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表演形式主要是側重于地面技藝的采青表演和側重于樁上技藝的高樁表演。藤縣舞獅將武術、雜技、技巧、舞蹈等技術融于獅藝之中,把獅子的喜、怒、醉、樂等神態(tài)、形態(tài)表現得出神入化。
在藤縣各鄉(xiāng)鎮(zhèn),逢年過節(jié)在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舞獅表演。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舞獅表演愈來愈少。舞獅隊慢慢從街巷中走到了體育館中,從熱鬧大街小巷走進了安靜的非遺陳列館中。為了推動獅舞技藝的傳承保護與發(fā)展,藤縣政府采取五大項措施:成立非遺保護中心;成立舞獅協會;建設獅舞技藝傳承基地;扶持舞獅企業(yè)發(fā)展,加強政府和舞獅隊之間的交流合作;推進舞獅進校園活動。采取五大項措施提高舞獅在群眾中的關注度、參與度和知曉度,解決舞獅技藝在傳承發(fā)展過程中后繼無人的這個問題。
除此之外,政府還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動:2017年8月,藤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fā)的《藤縣旅游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中提到要進一步弘揚優(yōu)秀的舞獅文化,發(fā)揚世界舞獅冠軍“東方獅王”吃苦耐勞、勇于創(chuàng)新、為國爭光的拼搏精神;2018年6月,藤縣政協十屆三次會議提到已經嘗試在全縣各中小學引入非遺文化(舞獅、牛歌戲、臉譜等地方特色課程)。
藤縣蒙江子孫堂獅隊已有100年的歷史,迄今為止,傳承歷經四代:第一代的黃偉清等人,第二代的陳定昌等人,第三代的朱甲華等人以及第四代的禤洲獅隊。禤洲獅隊教練和非遺傳承人鄧明華致力于藤縣獅舞技藝的傳承,他的女兒鄧慧嬋和兒子鄧宇文在其的感染下也喜歡上了舞獅?,F在獅隊由鄧宇文擔任團長,鄧慧嬋和祝志明等幾個師兄弟擔任教練。
二、調查方法和內容
(一)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對文化反哺現象進行調查,采用網絡問卷調查法,主要以當代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問卷填寫人數為210人,調查時間為2018年12月。第二部分是關于藤縣獅舞非遺文化的現狀調查,采用主要使用采訪調查法,采訪調查的對象為藤縣文體局副局長黎曉龍以及獅舞技藝非遺傳承人鄧明華。時間為2018年8月21~23日,地點是在廣西梧州市藤縣的文體局和禤州舞獅隊基地。
(二)調查內容
問卷內容主要是針對生活中文化反哺現象進行調查。在采訪藤縣文體局副局長黎曉龍時,主要是詢問政府對藤縣獅舞的詳細政策支持、態(tài)度以及未來規(guī)劃;采訪獅舞技藝非遺傳承人鄧明華,主要是詢問現在藤縣獅舞面臨的困難,身為傳承人該如何做等。
三、調查分析及發(fā)現
(一)關于生活中文化反哺現象情況問卷調查與分析
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父母在遇到不了解的新事物和技能時普遍會向在讀大學的孩子尋求幫助,諸如:如何使用智能手機,智能手機有許多的功能是年歲漸老的父母一時難以摸通的。這個時候,熟悉使用智能設備的在讀大學的孩子就成為教父母如何使用的“老師”。美國學者邁克·普倫斯基將因電子媒介尤其是網絡的高速發(fā)展而拉開差距的兩代人分別稱作“數字化土著”和“數字化移民”:前者是和網絡同時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他們使用電腦或其他電子設備就如同呼吸空氣一樣自然;而后者則是年齡較大的一代,全新的數字化環(huán)境對他們而言就像剛剛遷徙上岸的新大陸,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他們的步履蹣跚、畏縮不前083。這些東西對父母一輩來說是他們從未接觸過的,而對于在新時代文化浸潤之下的年輕人,仿佛天生自帶這種能力。從小開始,要聽爸爸媽媽和老師的話,是很多人一直以來都有的思想觀念,父母一代生活經驗豐富,知識儲備也相對豐厚,是文化的“高地勢”。而兒女一代是生活經驗不足的,知識水平處于萌芽階段,是文化的“低地勢”。水往低處流,所以文化的傳承是由父母給予兒女的,但是在現如今觀念反過來了,當前老齡化問題嚴重困擾著全球很多國家,中國也正在面臨著這個社會問題,數字鴻溝在代際之間尤其明顯135。很多事情父母會要去詢問兒女。在非遺文化傳承上來說,在問卷調查中有很多受訪者認為,非遺文化在傳承上受到老一輩與年輕一輩在文化上存在代溝的影響。國內產生的新文化和國外的思想文化沖擊著中國的傳統文化,新舊文化的碰撞,是父母老一輩和年輕一輩的文化代溝。
(二)藤縣獅舞文化發(fā)展現狀
在采訪中,黎曉龍副局長談到了藤縣獅舞文化的現狀:“墻內開花墻外香”。藤縣的舞獅隊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很有名的,粗略估計在全國70%~90%有水平的舞獅隊人員都是來自藤縣或者受到過藤縣舞獅文化渲染的。但在藤縣的縣城里,連一個舞獅的標志都看不到,很多年輕人不了解甚至不知道藤縣的舞獅。迫于現實生活的需要,許多人選擇經濟效益增長較快的職業(yè)和去外地發(fā)展。在藤縣有許多有實力的舞獅表演人員或者教練,都會選擇在外地發(fā)展,有許多原因:
第一,政府對藤縣獅舞發(fā)展的資金短缺。藤縣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水平比較低,產業(yè)發(fā)展產生的經濟效益無法滿足從業(yè)人員的生存需求,雖然這幾年政府也有文化項目的資助,但是很少,政府的發(fā)展重心還是放在實體經濟上面。
第二,藤縣非遺獅舞的傳承存在斷層現象。藤縣獅舞訓練基地每年暑假都會免費開設訓練班,藤縣中等專業(yè)學校會專門設置舞獅班,但是很多人受不了艱苦的環(huán)境和訓練難度最終堅持不下來。
第三,藤縣獅舞文化宣傳力度不夠。獅舞文化在外有著不小的知名度,但在藤縣本地,非遺獅舞文化的宣傳和傳承形勢還是非常嚴峻的。
四、結論及對策
(一)結論
藤縣非遺獅舞技藝的現狀是現在老一輩所熟知,年輕一輩淺知甚至不知;縣城里的人不熟知,城外人卻知道很有名,頗有“當局者迷”的景象。在文化的傳承過程中,不僅僅是老一輩人教授下一代知識的傳承順序,還需要年輕一輩人反過來教授老一輩人知識,這是一個相互的過程。藤縣非遺獅舞技藝傳承不利的現狀,是因為文化反哺的缺失。父母老一輩一般是傳統技藝和文化的傳播者,即使與兒女有一定文化上的代溝,但是這些傳統技藝和文化是可以跨越這些代溝的。如果要讓年輕一代去學習新事物,必須要足夠的新穎。傳承人可以選擇通過兒女那里獲得新的知識,學習新型科技的使用技術,運用到宣傳以及傳承非遺技藝上。
(二)對策及建議
父母一輩人的思想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對傳統技藝的流失沒有意識?!半r既壯而能飛兮,乃銜食而反哺”。我們長大不僅只是在經濟上要報答父母,同時還要對他們進行文化反哺。親代與子代的差異不僅體現在信息獲取的技能上,而且也存在于信息獲取的內容方面69。文化反哺現象對社會的發(fā)展是有著積極作用的,但是這個反哺的文化在哪一范圍卻是不可把控的,會對文化產業(yè)不同的分支造成影響。
首先,落實好文化反哺工作。文化反哺現象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源于改革開放而帶來的急速的社會變遷78。這現象的發(fā)生主體是年輕一代人,所以要改變就要從年輕一代開始。不管是政府還是非遺傳承人亦或者城里的每一個人,都要知道傳統文化要跟著時代一起變化,不然會在文化大潮流中被人們漸漸遺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設置就是為了保護這些優(yōu)秀的傳統技藝及其文化。熟知非遺獅舞技藝同輩群體要學會用群體去影響群體,進而去影響父母老一輩和更年輕的一代。
其次,同輩群體的影響力是非比尋常的,年輕一代對信息把控是比較熟悉的,可以通過利用大眾傳播媒介去宣傳和傳承非遺獅舞技藝?!皟晌⒁欢丁爆F在是新媒體宣傳的陣地,成為文化發(fā)展的“溫床”。年輕一代是非遺傳承的關鍵點,對于如何使用新媒體有著超前的思路和能熟練的技術。文化反哺就是非遺傳承的一座橋,連接著年輕一代人和老一代人,將非遺的精彩得以跨過代溝互通,非遺得以注入新的靈魂才能更好地宣傳和發(fā)展。
最后,得讓每個人心中都有舞獅。藤縣新型城鎮(zhèn)化在不斷進行,獅舞技藝的傳承和發(fā)展可以搭上城鎮(zhèn)化這趟開向未來的班車?,F在政府在做著一些藤縣文化建設工作,政府在校園中給學習舞獅的貧困生提供減免學費的政策,來打造新的非遺傳承方式。踏出的第一步嘗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將該方式運用范圍擴大。讓年輕一代學習到新的技術去教授給老一輩的獅舞技藝者,創(chuàng)新獅舞技藝,讓非遺更好地成長。
參考文獻:
[1] ?周曉虹.文化反哺:生發(fā)動因與社會意義[J],青年探索,2017(5).
[2] ?國家統計局.國家數據.1978年普通專本科的招生數[R/OL]. [2020-04-12].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M0201&sj=1978.
[3] ?國家統計局.國家數據.2018年普通專本科的招生數[R/OL] . [2020-04-12].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M0201&sj=2018.
[4] ?周曉虹.文化反哺:生發(fā)動因與社會意義[J],青年探索,2017(5).
[5] ?梁曉琳. 網絡時代的代際數字鴻溝[J],新媒體研究,2018(20).
[6] ?周曉虹.文化反哺與媒介影響的代際差異[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6(86).
[7] ?周曉虹.文化反哺:生發(fā)動因與社會意義[J],青年探索,2017(5).
作者簡介:霍虹伶(1999—),廣西財經學院文化產業(yè)管理專業(yè)學生;鐘塘獻(1996—),廣西財經學院文化產業(yè)管理專業(yè)學生;梁琪琪(1998—),廣西財經學院文化產業(yè)管理專業(yè)學生;鄭舒婷(1998—),廣西財經學院文化產業(yè)管理專業(yè)學生。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廣西財經學院校級)立項項目(項目編號:201911548247)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廣西財經學院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