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瞬間黑暗在影視人物的塑造上也有著同樣深沉的意蘊與內涵,它與光線形成相互襯托相互依賴的關系。畫面中的黑暗往往給觀者提供了無限遐想的空間,可以讓他們跟隨創(chuàng)作者的意識進入畫面人物的內心世界?!?/p>
關鍵詞:《夜巡》;藝術風格;審美感知;光影
前言
今天我們再看《夜巡》,既有風俗畫的特征,又有史詩韻味。在畫面中,描繪的警衛(wèi)隊出發(fā)之前巡邏的景象,整個畫面的構圖打破了傳統(tǒng)的觀念,把一排排規(guī)整的排列改成了以人體動作配合空間,制造出了充滿戲劇性的觀念構圖。在畫面的上方,仿佛有一束光打下來,營造出了一種類似舞臺燈光的特效,通過這樣的打光方式,特別強調畫面中間的兩位主角,也就是畫面中間的兩位民兵領導人。
“郁金香,風車,大麻...”這或許是荷蘭留給我們的思維定勢。確實,這也是這個城市特有的放縱與狂野,它也有著別樣的寬容與現代。在阿姆斯特丹不僅僅只有郁金香,這里有著倫勃朗,梵高對光影的思考與探索,有著伊拉斯謨的哲學體悟,更有著東印度公司不可一世的繁華。
倫勃朗作為荷蘭歷史上最著名的畫家之一,他的許多作品都突破了當時墨守成規(guī)的呆板程式,在構圖和人物畫的神情上做了極大的突破。有人評價倫勃朗稱他是一個孤獨的暗夜追光者,縱觀倫勃朗的藝術生涯,他在那個大家還對光影不認同不能產生共鳴的年代,執(zhí)著的用自己的藝術態(tài)度對待著創(chuàng)作,依然固執(zhí)地追尋著畫中的光影藝術。
倫勃朗的人生也充滿了起起伏伏,他的境遇以及時代的發(fā)展變化也在他的作品中得以展現,分析其一生,大致可以劃分為在前期短暫而幸福的時光里,他的畫由對弱者的滿懷同情的表現,到當下社會繁榮美麗的描繪,隨著時間的推移,他也開始真正的探索藝術的真諦。
說起倫勃朗的繪畫風格,他對于光影的運用是始終為人津津樂道的,他對于光線對比和明暗色的表達也是他的藝術中的巔峰。他的光影風格概括來說大致是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在他的作品中,為了營造和追尋空間中的距離感,他將畫面中的重要部分用強烈的光線凸顯出來,而其他的部分則表現的十分暗,通過這樣強烈的明暗對比,整個畫面中的空間和人物關系就更為明顯也更立體充滿距離感。盡管如此,但是畫面中的明暗關系并不會讓人覺得突兀,總是可以給人一種和諧的感受。他的藝術風格也充滿了個人的風格特征,由于光影的營造,整個畫面給人呈現的感覺有一定的神秘性,讓觀賞者往往沉浸在整個觀賞環(huán)境中。倫勃朗的作品《夜巡》可以說是他的藝術生涯中起到轉折點的一件作品,在這件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倫勃朗的藝術創(chuàng)新,由于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這種現代的光影應用并不能被大家所接受,在此時他個人的生活也遭受到了打擊與不幸,由此,他的繪畫對象也從對現實世界的贊美轉變?yōu)榱藢ι鐣讓尤藛T的真實寫照。當這件作品問世的時候,荷蘭國民衛(wèi)隊拒絕接收了這件作品,并決定起訴他,原因竟然是他打破了當時傳統(tǒng)肖像畫的人物布局法則,把無關緊要的普通射手畫在了畫面的中心位置。但恰恰是這樣的布局才營造出了當時緊張的氣氛。
從歷史長河中的今天反觀這件作品,我們也通常只會感嘆當時他的超前的藝術風格,但作為他本人,在經歷了《夜巡》這件作品之后,他的生活水平直線下降并且再也沒有人找他畫集體肖像,之后甚至為了遷就大廳墻面尺寸,還被遭受了裁剪。而他本人,經受了貧富冷暖,世態(tài)炎涼,受盡了誤解嘲弄病痛折磨,最終在整個藝術史上留下了屬于自己的名字。《夜巡》主要描繪了軍人的日常生活,作者在繪畫作品中有效涂抹了一層亮油,由于年代已久,畫作呈現出暗黃色,從而被人們稱之為“夜巡”。在該幅繪畫作品中,作者采用了大量的人物頭像虛化,并且將他們置于明暗之間的中間色調。與此同時,倫勃朗還采用了透明厚涂的繪畫技法,首先利用灰白色以厚涂法刻畫出畫面整體的素描效果,然后運用透明的油彩逐層敷上,這樣就能夠獲得五彩斑斕的顏色,并使畫面整體色彩層次變得更加生動分明。光線是倫勃朗作品的最大特色,《夜巡》這副作品尤其,盡管由于年代久遠的原因,畫面變得暗淡,但是這種光線卻讓整個畫面顯得更加壯美。這個時候的倫勃朗已經將聚光畫法運用的十分嫻熟,耀眼的金色在畫面中流走,上尉和副官占據畫面的中心位置,小女孩的位置則作為一個輔助光源,使后排的暗區(qū)更加活躍。今天我們再看《夜巡》,既有風俗畫的特征,又有史詩韻味。在畫面中,描繪的警衛(wèi)隊出發(fā)之前巡邏的景象,整個畫面的構圖打破了傳統(tǒng)的觀念,把一排排規(guī)整的排列改成了以人體動作配合空間,制造出了充滿戲劇性的觀念構圖。在畫面的上方,仿佛有一束光打下來,營造出了一種類似舞臺燈光的特效,通過這樣的打光方式,特別強調畫面中間的兩位主角,也就是畫面中間的兩位民兵領導人。這兩位處于視覺中的人,他們倆的手向觀眾空間來,但影子卻重重的壓在他人身上,造就了一種背景人物混亂不安的構圖。但是借著幾束強光的照射,把整個畫面失控的局面穩(wěn)定下來。由于這件作品的藝術風格對于當時的古典主義產生了極大的沖擊,當時就有人提出,倫勃朗的畫面人像只有鼻尖上的一點光,我們根本不知道那光是從哪里來的,因為畫中四周都是一片黝黑。面對大家的不同質疑以及生活上遭受的困苦,他還是始終堅持的自己的藝術風格?;蛟S他作品中的光并不是外來的光,而是從人向內心發(fā)出來的一點光芒。也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光暈,才成就了倫勃朗的獨特。
倫勃朗的光線正是他情感流露的重要手段,通過畫面中的合理布局,藝術家可以賦予其一定的象征意義,從而引發(fā)觀者的情感共鳴。對于倫勃朗而言,光線就是他的精神語言,他想要表現的光線也不僅僅是自然光了,而是萌生于人類心靈之上的精神之光。倫勃朗這種對于光線的敏銳與感悟奠定了他用光表達人物情緒和精神思想的基礎。影是光線的空缺,在光線照射不到或者被遮擋的地方都會形成影,如果此影無限擴大甚至成為黑暗,它就會成為觀者產生無限遐想的精神空間。倫勃朗繪畫中的黑暗布局就是兼顧形式空間和精神空間的瞬間黑暗。對于倫勃朗來講,他對黑暗的關注情有獨鐘。
瞬間黑暗在影視人物的塑造上也有著同樣深沉的意蘊與內涵,它與光線形成相互襯托相互依賴的關系。畫面中的黑暗往往給觀者提供了無限遐想的空間,可以讓他們跟隨創(chuàng)作者的意識進入畫面人物的內心世界。
倫勃朗的畫在幽暗中有對光影的不停追求,他用他的畫筆勾勒出人類最深沉的情感,他因為自己的苦難而對一切痛苦感同身受,久而久之,他的畫筆描述著人世間能看見的苦難,以及對大眾的憐憫和諒解。這位孤途上的暗夜追光者,運用高超的光影藝術魅力,能夠讓人深陷其中,充份感受到不同的光影之下人物形象所要表達的豐富情感。他在前人的基礎之上實現了對繪畫藝術的更深層次的拓展,對于后期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也提供了很多的新思路。他受盡屈辱的后半生創(chuàng)作出了17世紀的荷蘭乃至整個人類藝術史的不朽杰作。
參考文獻:
[1] ?黃而彬.倫勃朗:孤途上的暗夜追光者[J].戲劇之家,2019(12):132.
[2] ?閆雪峰.倫勃朗在中國的傳播與研究[J].美術觀察,2018(08):150-153
[3] ?魏輝昱,孫獻華.對倫勃朗《夜巡》分析及光影研究[J].大眾文藝,2019(24):52-53.
作者簡介:邵佳琦,1995年11月出生,女,江蘇人,漢族,碩士,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
(作者單位: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