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凈,是通行于許多國家的審美標準之一。但在過去的緬甸西北部山區(qū)部落里,欽族的女人們反其道而行之,在面部上紋著復雜奇特的花紋,以此為美。如今,古老的紋面文化因為政府禁令與現(xiàn)代化審美差異,將隨著老一輩紋面女性的逝去成為歷史。
用于“遮美”的紋面習俗
傳說中,欽族先民大約在公元2世紀前從中國內(nèi)陸南遷至緬甸境內(nèi),從此定居在此。欽族人驍勇善戰(zhàn),曾經(jīng)打過很多硬仗,對英國殖民者更是如此。但欽族現(xiàn)在為人所熟知,卻并不是他們的驍勇善戰(zhàn),而是因為欽族婦女奇特的紋面習俗。
關于紋面的由來,民間流傳著許多版本。有人說紋面并不是為了裝扮自己,反而是用來掩蓋美貌。據(jù)說在古老的時代里,有一天,旅行到欽族部落的緬甸國王,對欽族少女的容貌驚嘆不已,于是擄走一位少女納為妻妾。從此以后,部落長老下令村里的少女都必須紋面,降低吸引力保護自己。還有人說紋面的意義與宗教有關。在英國殖民時期,許多傳教士到部落中傳教。有些欽族居民稱,記得曾被當?shù)啬翈熃虒?,只有紋面的女性死后才能去往天堂。
欽族的不同部落各有不同的紋面設計。最具象征性的馬恩部落會在額頭中央畫三叉圖案、臉龐兩側(cè)數(shù)個半圓相互連接,鼻梁畫上平行直線和圓點。馬岡部落則將整張臉由上往下畫滿相互平行的線條,連眼皮都不馬虎。
紋面所使用的都是從植物中提取的材料。例如用燃燒松木的熱煙熏出某種豆葉的汁液后,加入煤灰消毒,預防感染,就能制成天然的顏料。她們拿植物的莖刺作為刺針,沾取顏料,以手刺的方法一點一點完成紋面。事后,她們會再用嫩草芽敷在臉上幫助皮膚愈合。紋面的圖騰會依部落和長輩喜好有所不同,顏色深淺則取決于自然顏料的質(zhì)量。最難辨識的是烏比烏部落的紋面。她們會在臉上畫滿點點,往往幾年后顏料在皮膚下暈開,臉部就會出現(xiàn)烏黑一片的色塊。
紋面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許多女性成年前最害怕的就是紋面。馬岡部落一位年逾80的老婦說,她15歲就接受紋面,整張臉腫了7天。她媽媽告訴她忍著點:“你臉上的紋面會幫你找到一個好丈夫?!彼齻兿嘈偶y面可以帶來真愛。
雖能創(chuàng)收,卻注定消逝
進入21世紀之后,緬甸政府似乎看到了欽族的旅游價值,開始對當?shù)孛耧L習俗進行宣傳,意圖促進旅游業(yè)的發(fā)展。經(jīng)過緬甸政府、旅游愛好者、攝影師各方宣傳,紋面這一習俗越來越為世人所知。每年都有數(shù)千名觀光客來到山腳的村落妙烏,報名部落一日導覽行程。這些觀光客在部落短暫停留,聆聽老婦人的口述歷史,看她們吹奏傳統(tǒng)樂器。年邁的紋面女性欣然歡迎觀光客的造訪。觀光客不但為偏遠的村落帶來收入,更改變了村中年輕人對她們的觀感。原先,受現(xiàn)代審美觀影響的年輕一輩認為紋面過時又丑陋,直到看見外地攝影師、記者與學者對紋面的贊嘆和欣賞,才轉(zhuǎn)而接受家里長者的容貌。
觀光潮同時也掀起一些質(zhì)疑和憂慮。泰緬邊境的長頸族用銅環(huán)拉長脖頸的傳統(tǒng),幾年前讓他們成為熱門的觀光風景。即便是現(xiàn)在的長頸族女性,也會為了賺取觀光收入,持續(xù)佩戴銅環(huán)讓脖頸變形。有些人擔心這樣“把人當動物園”似的觀光方式會過度影響當?shù)鼐用竦奈幕瘍r值,不過欽族部落并沒有因此而重興紋面?zhèn)鹘y(tǒng)。
實際上,這一習俗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被致力發(fā)展現(xiàn)代化的緬甸政府禁止。受西方價值觀影響的年輕少女也不愿再接受紋面。用一只小豬、10K金跟一鍋傳統(tǒng)果汁換一臉圖騰的時代已經(jīng)結(jié)束了。這些紋面婦女以生命承載的傳統(tǒng)文化,無可避免地將消失在緬甸的山脈之中。
·來源:緬甸果敢網(wǎng)(原文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