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霞
【摘 要】自實施課堂教學改革以來,在課堂教學改革空前高漲的浪潮中,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追問,一直在探尋,“課改”的目標是什么?本文結合自身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討論課改的實施效果和目的。
【關鍵詞】藝術概論;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4-0174-02
眾所周知,傳統(tǒng)教學模式被稱為“滿堂灌”,意即課堂45分鐘全部由教師完成,學生只是被動接受,下課鈴一響,在短暫的10分鐘之后,又是下一個“滿堂灌”,學生沒有時間、沒有精力,更缺乏主動思考的習慣和主動參與教學的能力,長期被動接受造成的是主動習慣的消失。課堂教學改革就是要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改變“滿堂灌”的現(xiàn)象,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現(xiàn)狀,從根本上培養(yǎng)學生主動思考的習慣,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一、堅定課改信念
以不爭的事實來證明課堂教學改革是必要的,以不容置疑的態(tài)度來領悟課堂教學改革是關系到學生前途和學校發(fā)展的大問題,應以“衣帶漸寬終不悔”的決心投入到課堂教學改革的洪流中。
“改革”即改變過去不合理的做法,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學的根本在教師,因此課改的根本也在教師,即要求教師“更新觀念,轉變做法”。更新觀念是前提,觀念變了,教法、學法自然變了。轉變做法,就是轉變學生的學法和教師的教法。傳統(tǒng)教學的有利一面即為課堂任由教師支配,我想這也是許多尤其是年長教師不愿意參加課改的主要原因。傳統(tǒng)的課堂以教師為主,怎么講,講多少,難易程度等全由教師說了算,但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思考性、主動性、積極性、想象力等得不到應有的發(fā)展,久而久之,大部學生習慣于在教師的指令下學習,完全處于被動狀態(tài)。因此,課改的核心必須是堅定教師的課改信念。
改革后的課堂“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課堂的精彩不在老師,而在學生,學生的精彩表現(xiàn)在合作交流、展示時相互的發(fā)問、補充;表現(xiàn)在激烈的爭辯、思維的碰撞,知識的構建;表現(xiàn)在和諧合作,熱情鼓勵。讓學生真實地展示自己的錯誤,激烈爭辯、補充,直至語言淺顯易懂,科學規(guī)范。學生小組合作,最好由組長組織,可提問,可指名回答,可相互補充。
二、回歸“教”與“學”
“教學”本身為“教”和“學”兩部分組成,顯而易見,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學理念認為“教學”理應“教”在先,導致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先教后學,以教為主”,將“教學”活動變成了“教”。“教學相長”意指“教”與“學”的相互促進,既不能以“教”代替“學”,也不能將體現(xiàn)學生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真正將知識融會貫通環(huán)節(jié)的“學”完全忽略不計。那么,如何才能夠將“滿堂灌”回歸“教”與“學”?首先應該做的就是縮短課堂講授時間,精講精練。
課改應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只要學生學得主動、有效,學生已知何必再講?只要學生學有所得,只要課堂質量較之傳統(tǒng)教學有所提高,又何必在乎教授的方式?少講不是不講,講是為了答疑解惑,不僅在于獲取知識,更要讓學生領悟在獲取知識中提高能力的路徑。
《藝術概論》是通識課程,對任課教師的專業(yè)理論素養(yǎng)要求較高,就教材本身而言,其中涉及到的音樂、舞蹈、繪畫、建筑等藝術門類的相關知識也只是屬于了解認知性的,比如音樂包括聲樂、器樂,舞蹈可以劃分為單人舞、雙人舞以及群舞等一些概念性、認知性的知識點完全可以交給學生自學。優(yōu)質的課堂教學需要準確定位,用心對話,要精心設置問題,讓問題升華課堂。問題的價值、梯度、形成探究的意義尤其重要。從課堂點評中看教師的駕馭課堂能力。點評有鼓勵、糾錯、提升、引申、遷移、歸納等。課堂教學改革全面鋪開,全員參與,統(tǒng)一了思想,提高了認識,達成了共識。
三、立足專業(yè)特點
《藝術概論》是普通高校的通識課程,更是藝術類專業(yè)的通識課程,那么在課堂教學中理應對照所教學生的專業(yè)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備課。如針對舞蹈系的學生,在備課中就要將涉及舞蹈的知識點作為重點,并將和舞蹈密切相關的音樂也作為課堂講授的重點。在關于基本藝術理論的講授中,如在講授藝術創(chuàng)作時可以將《藝術概論》與舞蹈編導課程相結合,將藝術體驗、藝術構思和藝術傳達的全部過程和舞蹈編導的過程一一對應,在完成《藝術概論》課堂教授任務的同時也能有效地將學生帶入舞蹈編導中,實現(xiàn)雙贏。再如,在講授藝術家的相關知識點時,可以通過大量舞蹈家的例證,讓學生在了解舞蹈家不平凡經歷的同時,更要感知舞蹈家對舞蹈藝術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將《藝術概論》講授和舞蹈家有效融合,在理論學習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四、著眼學生實際
藝術鑒賞是《藝術概論》課程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培養(yǎng),如對舞蹈作品的鑒賞是舞蹈專業(yè)學生的必備能力。因此,在《藝術概論》中適時安排學生欣賞經典藝術作品,并要求寫出評論,不限字數(shù),但必須是自己的切身感受。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已初見成效。特別是對于本科生而言,為畢業(yè)論文的寫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讓學生自主”主要指讓學生自己走上講臺,把課程中難度最低的章節(jié)內容交給學生,讓學生備課、講課。不僅要求通讀課本、查找生僻字、詳細了解課本知識、查閱相關資料、鍛煉課堂教學組織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備課的過程,掌握查閱資料的方法,有效擴展知識面,為畢業(yè)論文的寫作和考研進行必要的準備。實踐證明,學生通過備課能夠較為熟練使用中國知網、超星圖書等查閱資料。抓住備課環(huán)節(jié)給大家講解考研的相關知識,認真指導他們查閱資料,如何講課。每次課堂上學生講完課之后,教師客觀公正地指出存在的問題,鼓勵想考研的同學,增加他們的自信心。
據(jù)調查,在校大學生中超過九成擁有智能手機,擁有手機的學生中,超過九成會帶手機去上課。其中,17% 的大學生平均每節(jié)課使用手機時間超過 30 分鐘。隨著近年來高校招生人數(shù)的增加,班容量也在逐年增加。因此,讓教師在課堂上挨個檢查手機勢必會影響甚至耽誤課堂教學。舞蹈專業(yè)的課程設置是理論課與實踐課相結合,如何有效管理學生對手機的使用直接關系到理論課的效果。根據(jù)學生喜好和課程內容,安排課型。讓學生在課上用手機上網,在教師指導下通過網絡查找資料,了解相關舞蹈家及藝術家的生平簡介,對一些以“識記”為能力要求的內容讓學生自學。
五、提升教師素養(yǎng)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實施,教師的角色必須發(fā)生轉變,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課堂教學應努力使學生獲得自主、獨立的學習知識的能力和方法,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由原來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舞蹈系教師應發(fā)揮專業(yè)特長,做最優(yōu)秀的“導演”和“編劇”,在設計上凸顯個性色彩,努力創(chuàng)設個性課堂、最受歡迎課堂、最具魅力課堂。
課改之后,課堂的“演員”變?yōu)閷W生,要求教師必須提升自身素養(yǎng),有效應對處理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
課程改革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發(fā)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我認為,凡是學生能夠探索出來的,教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夠獨立發(fā)現(xiàn)的絕不暗示,讓學生從生活、活動、思索、合作交流中學習,盡可能多給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創(chuàng)造的信心,多一點成功的體驗。
參考文獻:
[1]趙瑞霞.基于移動終端的交互式學習系統(tǒng)的構建與實踐——以藝術概論課程為例[J].傳播力研究,2019(12).
[2]羅豪暢.藝術概論課程教學模式的轉變思考[J].藝術教育,2019(12).
[3]張軍.課程整合視域下“藝術概論”教學探析——以影話專業(yè)“典型形象”教學為例[J].江蘇教育研究,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