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芳
小學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教師適當調整教學工作的重心,以素質教育理念指導作文教學工作,注重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提升作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徑。
很多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但學生就是寫不好作文,一遇到作文就束手無策,不知道該怎么寫。有些學生總是生搬硬套,用同一種模式套作所有題目,牽強附會,內容和主題驢唇不對馬嘴,為了完成寫作任務而拼湊字數。即使教師三令五申,作文要認真寫,不能敷衍了事,但很多學生依然故我,作文水平始終提升不上去,這是讓很多教師頭疼的問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與教師的作文指導方法不當有關,過于注重理論講解,缺乏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寫作時只會生搬硬套,缺乏獨立的思考。針對這一問題,本文從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入手,探討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有效策略,并深入解析教師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一、由基礎訓練開始,拓展學生的思維
學生作文時束手無策,無話可說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寫作思維。如果教師只教授學生怎樣模仿范文,要求學生按照規(guī)定字數和題目的要求寫作,其結果必然是學生只會模仿范文,拼湊字數。為避免學生養(yǎng)成這種不良的寫作習慣,教師要運用先進的教學模式,從拓展學生的思維和激發(fā)寫作興趣入手,讓學生先接觸規(guī)定題材的記敘文訓練,再接觸說明文訓練,在具備了這些寫作能力后,再嘗試主題演繹式的作文,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避免作文時無話可說、拼湊字數的現象。如訓練學生寫記敘文時,教師可以在講解完基本寫作方法后,使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視頻,可以是電影,也可以是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或電視劇。然后,讓學生嘗試把剛才看到的情節(jié)記錄下來,不規(guī)定字數,只要把情節(jié)記錄完整就可以。這樣學生必然要思考把看到的情節(jié)轉換為書面語言的方法,記錄事件全過程。這樣的訓練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寫作目標十分明確,不需要組織情節(jié)、演繹主題,學生不會出現無話可說的現象。讓學生從基礎的描寫和說明訓練入手,逐漸掌握寫作的基礎技巧,為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通過改寫、續(xù)寫訓練,活躍學生的思維
很多學生之所以在作文時總是陷入模仿和生搬硬套的寫作模式,主要原因是教師布置的寫作任務只有題目和字數的要求,沒有要求讓學生獨立思考、組織語言,導致很多學生試圖走捷徑,以簡單的模仿完成寫作任務。要改掉學生的不良寫作習慣,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布置需要動腦才能完成的寫作任務,避免只規(guī)定題目和字數的訓練,有效調動學生的思維,主動構思情節(jié),組織語言,把心思用在寫好作文上,如此,提升作文能力將不再是難題。讓學生嘗試改寫或續(xù)寫范文,是激活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如寫“我跟媽媽學做菜”,教師在講解范文后,可以讓學生嘗試改寫“我”學習做菜的結果,嘗試寫出做菜不成功或者做出的味道很差等不同結果,然后與范文對比,感受在描寫效果上的差異。依托特定文章,開展改寫或續(xù)寫訓練,學生需要調動思維去構思、設置不同的情節(jié)。這種活躍思維的寫作教學方法,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和寫作能力。
三、聯系生活,激發(fā)學生的思維
通過觀察,筆者了解到,很多教師在寫作訓練時,讓學生嘗試寫自由度較大的抒情散文或帶有價值判斷、主題思想演繹要求的命題文章,如“春天的美”“我為國旗唱贊歌”“美好的家園”等,脫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小學生的價值觀和判斷能力尚未成熟,還不具備深刻的思考和解析能力,讓學生嘗試寫作這樣的題材,學生無法有效判斷和解析作文題目的價值和意義,必然無話可說。為了完成規(guī)定字數的寫作任務,學生只能生搬硬套,拼湊字數,導致內容空洞,情節(jié)混亂,缺少真情實感。教師在安排寫作任務時,要盡量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如可以嘗試讓學生寫“我家的寵物叫××”“爺爺種的花”“我和爸爸看電影”等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有了明確的目標,才能積極思考怎樣寫好作文,進而不斷提高寫作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作文能力需要循序漸進,教師要堅持科學的教育理念,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切不可急功近利,不能短期內學生的作文成績沒有明顯提高就認為方法是錯誤的,也不能單純用作文成績衡量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要參考日常的寫作訓練完成情況。教師只有秉持為教育負責,為學生負責的心態(tài),努力做好日常的作文教學工作,堅持系統(tǒng)化、持續(xù)性的教學思想,持之以恒地做好作文教學工作,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善于思考、堅持動筆的作文習慣,才能不斷提高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