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扶搖
我的一位朋友最近分手了。她和男朋友談了大半年,原本特別甜蜜,但最近越來越心累。她和男朋友溝通過幾次,比如回復用信息應該用“好的”代替“哦”,有重要的事情要失約就提前說,兩個人都有空的時候可以多待在一起。每次男朋友的回應都是會改,但很快又回到原點。為此,他們吵了很多次。他覺得談戀愛沒有想象中美好,時刻要顧著另一個人的感受很難。她也累,不懷疑他是真的喜歡自己,只是常常想如果他能多點換位思考,就不會一次次地讓人這么失望。明明很喜歡對方,也在想辦法溝通和磨合,可真的沒法再忍受對彼此的失望,于是分手了。
其實,如果努力夠了還是分開,那可能是因為雙方對這段關系的期待差得太多。親密關系剛開始時,總是容易出現“暈輪效應”。你會把他的一些優(yōu)點當成他的全部,覺得他是一個完美的、沒有瑕疵的、可以滿足你全部需要的人。當他一旦不能滿足,爭吵就開始了。
可他作為伴侶,又不是你爸媽,沒有義務去滿足你更多的期望。比如多回消息、給你送禮物、猜中你在生悶氣……這些都只是加分項,不是必然項。像我的那位朋友,她期待的是一個能給他安全感的男朋友,可男朋友期待的卻是一個懂事的、獨立的、能為他分擔的女朋友。他們更想從對方身上得到滿足,實現自己的強烈需要,卻同時忽視了對方的想法。
很多人都對關系有著美好的期待。有一個人能無條件愛自己,像接受自己的優(yōu)點一樣,包容自己的所有壞脾氣。但這太難了,也對對方太不公平。紀錄片《幸福定格》拍過一對夫婦的故事,丈夫要照顧父母,壓力很大,又面臨工作上的競爭,所以一直很焦慮。有次夫妻吵架,丈夫情急之下抓起一把椅子,當著妻子的面摔得稀巴爛。妻子被嚇得愣住了。但她意識到,失控發(fā)怒的丈夫只是在尋找一種方式釋放壓力,在呼喚有誰能救他離開這個壓力的泥潭。于是,她沒有逃走,也沒有就此繼續(xù)爭吵下去,而是等待丈夫冷靜,溫柔地安慰著他。
我們可能無數次渴望過,自己的伴侶也能這么體貼入微。但是,這太理想化了。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我們把本應該自己處理、消化的東西,都推給了伴侶。帶著這樣的想法進入一段關系,結果往往是失望和憤怒。
很多人會選擇一種不太恰當的方法去處理自己的期待——壓抑。我降低我的期望,我不期待你對我好,我再也不需要你了。說是這么說,可是內心還是渴望他能從自己的肢體語言、態(tài)度上發(fā)現點什么。結果他什么都沒做,你會覺得加倍憤怒和失望,因為你的期待只是被理智壓下去而已。親密,就是這么一點點消失的。
重要的是在失望時除了焦慮憤怒以外,能否以此為契機,合理處理自己在關系里的需求,并且有效溝通,達成共識。但更多的時候,我們要成為自己的支撐,別等著伴侶施舍。
伴侶不是為了滿足一個人的期待而存在的,即使談了戀愛,人也一定要有自己的獨立生活。感到孤單就去交朋友,感到無聊就去找點興趣愛好,你的喜怒哀樂不應該全部維系在一個人身上。談戀愛之前怎么生活,怎么面對人生挫折,下班無聊怎么打發(fā)時間,戀愛后也一樣,只是多了一個人替你分擔,但不能代替你負責??死锼苟喔!っ显谒摹队H密關系》里寫:“你要認清自己是一個有能力追求幸福的人,你不需要從你的配偶那邊獲得一些關注,獲得一些特殊的照顧?!?/p>
(資源支持:微信公眾號“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