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 芳
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每年要發(fā)生地震500多萬次,其中只有5萬多次人們能感覺得到,也不是所有的地震都能造成破壞。那么,為什么會發(fā)生地震?地震發(fā)生有哪幾種類型?我們該怎樣面對地震?下面向大家做一簡要介紹。
地震是地球運動的結果。地球運動中,地殼也在不斷運動變化。地球的運動變化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對地下巖石產生了非常強的作用力,當巖石承受不了這種力時,就會突然發(fā)生破裂和錯動。地震是指地殼中因巖體錯動斷裂而釋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動。巖石破裂產生地震波,地震波傳到地表,地面隨之就振動起來,這就是地震。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種類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構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噴發(fā),使巖漿沖擊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動?;鹕降卣鹩绊懛秶容^小,造成的破壞相對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動。比如地下的石灰?guī)r溶洞坍塌,或者礦山采空區(qū)塌陷,都會引起小范圍的地面振動。這種地震一般破壞程度不大。
我們平時所說的地震叫構造地震。構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處巖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這類地震大約占到全球地震數的90%以上,而且振動的強度大,影響的范圍廣,所以對人類的威脅也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級表示,地震越強,震級越大。按震級大小,地震從小到大可分為弱震、有感地震、破壞型地震、嚴重破壞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級以下地震,這種地震通常人們感覺不到,只有儀器才能記錄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級以上、5級以下地震,這類地震人們能感覺得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全球每年大約發(fā)生3級以上地震5萬余次。
破壞型地震:一般指5級以上、能夠對地表及其建筑設施造成破壞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約發(fā)生5級以上地震1 000次左右。
嚴重破壞型地震:指7級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發(fā)生這樣的地震10~20次,不過大多數發(fā)生在海洋和荒無人煙的地方。
震級每相差一級,它們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說,一個7級地震相當于將近1 000個5級地震所產生的能量。
地震發(fā)生時,會產生地震波,人們感覺到的振動是由于地震波傳播造成的。
地震時,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顛動,然后左右搖晃。這是由于地震波的特性造成的。地震波主要由縱波、橫波等組成??v波傳播速度快,但比較弱,使人有上下顛簸的感覺;橫波傳播速度略慢,但比較強,能造成巨大的搖晃,給地表建筑帶來嚴重破壞。
地震的破壞程度,除跟震級的大小有關外,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傳播等因素有關。我們把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用烈度表示。一般來講,一次地震發(fā)生后,震中區(qū)的破壞最嚴重,烈度最高。從震中向四周擴散,烈度逐漸減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可以劃分出不同的烈度區(qū)。
地震時,地球內部發(fā)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對著震源的那個點叫震中。震源到震中的距離叫震源深度。地面任意一點到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
地球上的地震分布并不是均勻的。從世界震中分布圖可以看出,全球地震分布是有一定規(guī)律性的,主要分布在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大陸地震帶和海嶺地震帶上。
表示地震大小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地震震級表示地震的大小;另一種是根據地震造成的破壞程度確定地震大小,也就是烈度。
地震作為一種自然現象,它有大有小,大可以大到山崩地裂、房倒屋塌,小可以小到人體根本感覺不到,只有靈敏的儀器才能記錄到。一般用地震的震級來表示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大小,震級大的地震,釋放的能量就多。
表示地震大小的第二種方法,是用地震在地面上產生的破壞程度,地震越大,它產生的破壞就大。我們把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壞的程度叫作地震烈度。中國和世界上多數國家一樣,采用12級的地震烈度表。下面給出不同地震烈度對應的地面破壞情況(習慣用羅馬數字表示):
小于Ⅲ度
人無感受,只有儀器能記錄到
Ⅲ度
夜深人靜時人有感受
Ⅳ-Ⅴ度
睡覺的人驚醒,吊燈擺動
Ⅵ度
器皿傾倒、房屋輕微損壞
Ⅵ-Ⅶ度
房屋破壞,地面裂縫
Ⅷ-Ⅹ度
房屋倒塌,地面破壞嚴重
Ⅺ-Ⅻ度
毀滅性的破壞
地震的短期預報不可能,并不代表人們就完全無法掌握地震的發(fā)生規(guī)律。在地震發(fā)生的各種規(guī)律中,由地球板塊運動造成的“構造地震”(占了所有地震的大多數)總是發(fā)生在有活動斷層的地方,這就是一條鐵律。在遠離活動斷層的地方,地震的危害性就很小,甚至可以忽略。與此相反,在有活動斷層分布的地方,特別是歷史上曾經發(fā)生過大震的地方,未來就有發(fā)生地震的可能,應該多加注意。因此,了解你所居住的地方有沒有活動斷層,危險性如何,歷史上有沒有大震,是每個人應該做的功課;政府和科研機構也理應把相關的信息主動向社會公開。如果你對這些地震帶心里有數,就算不知道它們什么時候會發(fā)生地震,也至少明白危險性的存在,應該在家里隨時儲備一些救急的水、食品、藥品;在買房、租房的時候,也可以盡量避開靠近地震帶的房子。如果大家盡量做到這一點,在地震來襲的時候也就可以挽救不少生命和財產。
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qū)的地震帶上:
1.臺灣省及其附近海域;
2.西南地區(qū),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3.西北地區(qū),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
4.華北地區(qū),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
5.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
首先,不能驚慌,不要盲動。根據感覺判斷地震是大、是小,是近震,還是遠震。一般近震是先上下顛動,后左右晃動,而遠震是只有前后左右的晃動感。如果是小震或者遠震,我們現在居住的房屋基本都具備抗震能力,大可不必慌亂。
其次,要采取正確的躲避地震方法。
在不同的地方,避震方法有所不同,下面我們講講在學校、家里和公共場所如何躲避地震。
在學校怎樣避震:
安全提示:1.一切行動聽從老師的指揮;2.同學之間要互相照顧,大同學要照顧小同學;3.在課桌下避震,有順序地撤離,千萬不要擁擠。
假設我們正在教室里上課,突然發(fā)生地震了,該怎么辦?
首先,我們要伏而待定,蹲坐下,頭部躲在課桌下、講臺旁,絕不要亂跑。盡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保護頭頸、眼睛、掩住口鼻。
地震停止后,應當馬上在老師指揮下有序撤離。撤離時把書包頂在頭上,前后同學要保持一定距離。特別在教室門口、樓梯間等狹促地方,一定要放慢速度,發(fā)現有摔倒的同學要相互幫助,并及時通知后面的同學以免發(fā)生擁擠。
跑到室外后,一定要躲在盡量空曠開闊、周圍和頭頂沒有易掉落物的地方。
如果我們在操場或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筑物或危險物。千萬不要因忘拿某些東西回到教室去。
在家怎樣避震
安全提示:1.先躲后跑,不要先跑; 2.往牢固地方躲(床下、開間小的地方,有支撐的地方);3.來得及的話先開門,再關煤氣、電源等。
避震時,要根據地震時你所處的位置,就近躲避,震動停止后再撤到安全地方。要躲在結實、不易傾倒、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或它的旁邊,如桌、床等;也可以快跑到開間較小、有支撐的房間去,如廚房、衛(wèi)生間等。
如果來得及,要先打開門,以保證通道暢通;再關閉煤氣開關、電閘。
在避震時,要趴下,使身體重心降到最低,臉朝下,不要壓住口鼻,同時抓住身邊牢固的物體。也可以蹲下或坐下,盡量把身體蜷曲起來。要注意保護頭部和頸部,用手護住頭部和后頸,有可能時,用身邊的物品頂在頭上,閉上眼睛,防止異物傷害。
在公共場所如何避震
安全提示:1.聽從工作人員指揮; 2.不要急于涌向出口,保持跟前面人的距離;3.如果遇到擁擠,解開領扣,雙手交叉胸前,護住胸口。
大震發(fā)生后,如果附近有應急避難場所,要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趕赴避難場所。
地震應急避難場所一般依托公園、綠地、操場、廣場建設,里面具備突發(fā)應急事件應急的基本功能,比如應急指揮、應急物資發(fā)放、應急棚宿、應急廁所等。
地震發(fā)生后,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不要急于擁向樓梯口,否則容易造成擠踏。
不要隨便點燈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
不要急于打電話,以免線路擁擠,影響救災指揮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