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
近來有篇廣為流傳的網絡文章,介紹一群對中國獨特的“修真”文化產生強烈興趣的外國人,通過不斷嘗試把游戲中“風水”“功法”“金丹”等極具中國仙俠小說特色的語言“英語化”,克服種種文化障礙,來感受“修真”帶給他們獨特體驗,從而更多了解中國文化及其內涵的故事?!靶拚妗庇螒蚰軌蜃屜喈敂?shù)量的外國人沉迷其中,其中所蘊含的內容值得我們深思之。
所謂“修真”游戲和仙俠小說,都是近年來在中文網絡文化中產生的獨特現(xiàn)象。也就是利用中國古代關于“仙”的種種故事,從中引申發(fā)揮出一整套網絡文化形態(tài)?!靶拚妗蔽幕谥袊艘郧嗌倌隇橹行牡姆€(wěn)定愛好者群體外,并不在主流文化中占據位置,年齡偏大或者跟網絡空間較疏離的中國人往往與其相對有隔膜。然而,就是這樣一種相對不那么主流的文化類型,卻也在文化傳播中發(fā)揮了作用。一方面,“修真”游戲獨特而神秘的魅力強烈吸引著這些對中國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國人;另一方面,這種吸引又能夠讓他們努力去了解“修真”游戲蘊含的中國文化,使他們主動想辦法去克服復雜微妙的文化背景所導致的理解“困難”,讓其積極參與到游戲的再傳播中。這是一種積極的文化傳播過程,是外界通過游戲、電影、網絡小說等形式來了解中國的一個通道,就如同許多中國孩子并不了解《哈利·波特》背后的復雜背景,卻也被其吸引一樣。
“洋粉絲”癡迷“修真”,給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帶來什么啟示呢?
一是文化傳播常有“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現(xiàn)象。我們非常希望迅速傳播的,現(xiàn)實中往往未必能夠順暢地傳播。一面可能是內容本身造成某些理解上的困難,影響他人主動吸收的積極性;另一面可能是由于各種復雜的客觀狀況,在其間形成某種刻意為之的傳播屏障,阻礙文化順暢地傳播。最近西方一些政客對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激烈反應,也反映出中國文化“走出去”所遇到的新困難和新障礙。但往往有特色的內容,能夠不受人為壁壘所阻礙?!靶拚妗庇螒虿]有主動地進行傳播,但卻以其“特色”吸引了不少人,是因為這種“特色”能夠讓人們超越意識與觀念的阻隔。
二是文化傳播本身要跨文化,因此存在理解方面的障礙。而要跨越障礙,我們常常認為需要有更容易跨文化的內容,內容越有共性越容易傳播。但實際上,即便存在一定的文化差異和理解困難,只要能夠引起他人強烈的興趣進而形成一種愛好,就會讓人主動地跨越理解的難度??梢哉f,主動傳播也是接受者克服文化困難努力的一部分,這種文化接受的主動性最為持久和堅定。被動的接受在此成為主動的“拿來”,這種傳播既不容易被局限也不容易被消解。經過這樣的傳播,接受者對于文化會有更為生動和深刻的認知,傳播的效果是可持續(xù)的。
三是文化傳播要以多樣、有活力的文化展開為前提。前段時間大家都在談論“李子柒現(xiàn)象”,李子柒在Youtube上走紅無疑是一種成功的跨文化傳播,“修真”游戲和仙俠小說在國外論壇走紅也是一種成功的跨文化傳播。應該看到,李子柒與“修真”首先都是在本土吸引到相當數(shù)量的受眾,如此才能在更廣泛的跨文化交流中具備足夠的吸引力??缥幕瘋鞑ズ臀幕白叱鋈ァ倍家宰陨砦酮毺匦詾榛A。
中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年輕一代多樣而豐富的文化選擇,已經為中國文化對外傳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這些資源都有機會在未來更多的文化交流中獲得自己的獨特位置。在當下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中,這些“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傳播值得我們好好琢磨?!?/p>
(作者是北京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