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才
世界有兩個地方非常容易被人們搞混,一個是北歐國家芬蘭,另一個是北美洲的一個島,叫紐芬蘭。紐芬蘭位于北美洲東海岸外大西洋中,該島嶼為加拿大的一個省,也是加拿大最年輕的一個省,1949年才加入加拿大聯(lián)邦。這里海岸曲折,多半島、港灣,是海豹、鯨魚、馴鹿等寒帶動物生存的天堂,當?shù)厥a的龍蝦享譽全球。
紐芬蘭的中文名稱源自于英文Newfoundland,意為“新發(fā)現(xiàn)的陸地”。島上很早就有人居住,原為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的居住地。10世紀末期,維京人(泛指北歐海盜)自格陵蘭航行至此,他們試圖在島上建立定居點,但是遭到了島民的反抗,被迫撤退。
15世紀末期,歐洲人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航海探險。1497年,紐芬蘭島被意大利航海家約翰·卡波特再次發(fā)現(xiàn)并命名。1583年,英國宣布紐芬蘭為其殖民地,但一直未能對這里建立有效的統(tǒng)治。法國一度控制了該島的南岸和西岸。根據(jù)1763年的《巴黎條約》,確認紐芬蘭為英國第一個海外殖民地,法國遂撤出紐芬蘭,僅保留了在圣勞倫斯河口的圣皮埃爾和密克隆兩個小島,英國則確立了對該島的統(tǒng)治。1917年,紐芬蘭成為自治領。1927年,拉布拉多劃歸其管轄。1949年3月,紐芬蘭與拉布拉多半島東北部組成加拿大第十個省。
世界上多數(shù)城市的風景區(qū)都在城內,紐芬蘭的風景卻在漁村,到紐芬蘭,如果不多看幾個漁村,會后悔莫及。紐芬蘭島四周共有多少個漁村,筆者沒有找到這方面的資料,但漁村數(shù)量很多,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當?shù)貪O村集漁港的優(yōu)和鄉(xiāng)村的美為一體,鄉(xiāng)野味十足,資源富饒,人們過著自給自足、清幽自在的平靜生活。紐芬蘭島的漁村不僅風景優(yōu)美,而且附近沿海的海鮮十分豐富,紐芬蘭島因此獲得了“踩著鱈魚群的脊背就可上岸”的美譽,曾經是世界四大漁場之一,與日本北海道漁場、歐洲北海漁場、秘魯漁場齊名。據(jù)說紐芬蘭漁場被發(fā)現(xiàn)之初,“這里的鱈魚多得不需用漁網,只要在籃子里放塊石頭,沉到水中再提上來,籃子里就裝滿了魚”。
隨著紐芬蘭漁場這一漁業(yè)寶庫被發(fā)現(xiàn),大批歐洲人來此捕魚,并在紐芬蘭島沿岸建起了一座座漁村。
當時,歐洲有許多人還過著忍饑挨餓的生活,紐芬蘭數(shù)量驚人的鱈魚資源不僅解決了歐洲人的溫飽問題,還為歐洲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強悍的海員。這是因為,捕魚作業(yè)不但勞動強度大,而且路途遙遠,加之氣候變化無常,由此培養(yǎng)出的海員訓練有素,他們后來成為英格蘭和荷蘭艦隊的中堅力量,在擊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戰(zhàn)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紐芬蘭漁場在挽救了歐洲的同時,也挽救了當時被飲食禁忌所困的教會。天主教會規(guī)定,在齋戒日不許吃肉,不過并未禁止吃魚。當時,根據(jù)規(guī)定,每逢星期五、復活節(jié)前40天以及宗教日歷上特別加注的日子,都是不許吃肉的,而這些日子加起來要超過大半年。由于沒有足夠的魚,這大半年的時間,教徒們就只能依靠素食和精神力量過日子。長期吃素導致教士們身體狀況急劇下降,嚴重危及宗教在歐洲的傳播和持續(xù)發(fā)展。就在此時,鱈魚出現(xiàn)了—用鱈魚腌制的鱈魚干是一種既耐保存又廉價的高蛋白食品。紐芬蘭漁場源源不斷的鱈魚干,使教徒們的生活由苦熬變成享受,那些守齋日也變成了吃鱈魚干的好日子。鱈魚因此成了16世紀歐洲貿易中最重要的商品之一。
紐芬蘭的魚多是有原因的:這里位于墨西哥灣暖流與拉布拉多寒流交匯處,海水擾動引起營養(yǎng)鹽類物質上泛,為魚類提供了豐富的餌料,魚類在此大量繁殖。
紐芬蘭漁場的鱈魚是如此之多,人們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它會被捕撈殆盡。
過去,紐芬蘭的漁民采用傳統(tǒng)方式捕魚:較大的漁船運載數(shù)只小漁船到離岸較遠的海域并卸下小船。每只小船上有兩三名漁民。數(shù)只小船分頭在附近撒網捕魚。當小船滿載后,便駛回大船,卸下艙中的海產,然后繼續(xù)撒網作業(yè)。一般情況下,每只小船每天往返作業(yè)兩三次。晚飯后,漁民們還要在大船上將當日捕到的鮮魚腌制起來保存。數(shù)日后,大船滿載而歸。
以前,紐芬蘭的漁民每年都要定期休息,他們休息的日子正好趕上了魚類繁殖的季節(jié)。這種傳統(tǒng)的捕魚方式雖然捕撈量較大,但因為避開了魚群的產卵繁殖季節(jié),從而保證了鱈魚能夠不斷地繁衍并保持了種群的平衡。如果始終采用這種原始的方式捕魚,毫無疑問,紐芬蘭將一直保持世界級漁場的美譽;然而,這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望。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類的海洋捕撈技術日新月異,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來自歐洲和美國的大型機械化拖網漁船成群結隊駛入了紐芬蘭灣,漁場因此遭遇了滅頂之災。拖網漁船龐大的捕魚網兜掠過海底,所到之處,魚鱉蝦蟹都在劫難逃。這一次,人們已經不再需要辛辛苦苦親手勞作,因為在現(xiàn)代化的捕撈船上,通過一條龍式的作業(yè)方式和先進的冷凍技術,人們能把剛剛捕撈上來的鮮魚速凍保鮮。
這些捕撈船夜以繼日地作業(yè),不管晴天還是雨天,也不顧魚類是否處于繁殖季節(jié)。據(jù)統(tǒng)計,這種大規(guī)模作業(yè)的捕撈船,一個小時便可捕撈200噸魚,是16世紀一條傳統(tǒng)漁船整個漁季捕撈量的兩倍。捕撈量如此驚人,卻沒有人考慮魚類的自然存活量,也沒有人考慮它們的繁殖率,有的只是人類無盡的貪婪。
1949年,正當鱈魚面臨滅頂之災時,紐芬蘭加入了加拿大聯(lián)邦,成為加拿大的第十個省。加拿大政府從20世紀60年代末起勘察紐芬蘭漁場的魚群狀況,發(fā)現(xiàn)漁場的生產量開始急速下降。1970年,加拿大根據(jù)國際形勢的發(fā)展和該國的具體情況,對《領海及漁區(qū)法》進行了修改,將領海改為12海里。第三次海洋法會議結束后,加拿大于1976年12月宣布200海里專屬漁區(qū)制度;1977年1月1日起,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海域實行200海里專屬漁區(qū);從1977年3月1日起,對北冰洋海域實施200海里專屬漁區(qū)。加拿大政府的這一系列舉措,把來自歐洲和美國的漁船排除到了大部分紐芬蘭漁場之外。
然而,鱈魚所帶來的財富實在太誘人了,加拿大政府也抵擋不了。他們一方面把歐洲和美國的漁船排除在外;另一方面,不遺余力地支持本國的漁業(yè)公司發(fā)展。這些受到政府支持的漁業(yè)公司采用現(xiàn)代化的破冰船和高科技電子、聲吶技術,讓殘存的鱈魚無處可逃。一時間,紐芬蘭海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幾乎被破壞殆盡。到20世紀90年代,紐芬蘭漁場的鱈魚數(shù)量下降到20年前的2%,達到了歷史最低點。
加拿大政府不得不在1992年下達了紐芬蘭漁場的禁漁令,導致經營了近500年的紐芬蘭第一大產業(yè)—捕魚業(yè)頃刻破產,近4萬漁民失業(yè)。失去了謀生手段的紐芬蘭人不得不遠走他鄉(xiāng),島上的人口在不到10年時間里流失了10%,許多村鎮(zhèn)因此而荒廢。加拿大政府不得不以每年4億加元的補償計劃,來解決紐芬蘭失業(yè)漁民的生活和再就業(yè)問題。
然而,直到2003年—禁漁令實施了11年后,紐芬蘭海域還是一片死寂,昔日那些似乎取之不盡的鱈魚,如今卻是蹤影難覓。更致命的是,由于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破壞,鱈魚基因開始變異,它們的生長和繁殖方式都發(fā)生了根本變化。這就意味著,無論花多少錢,都不可能再有“踩著鱈魚群的脊背就可以上岸”的日子了。無奈之下,加拿大漁業(yè)部只得宣布,徹底關閉紐芬蘭及圣勞倫斯灣沿海漁場。
世界四大漁場之一的美譽是沒有了,200海里專屬漁業(yè)管理區(qū)也拒絕外國捕魚船只進入,但當?shù)貪O民還要生存,還要靠世代相傳的捕魚技藝為生。為此,加拿大政府制定了許多規(guī)定,以便對漁業(yè)資源進行可持續(xù)利用。首先,政府派專業(yè)人員查明每一種魚類的總生物量,然后,按照一個很低的可捕比例(一般不超過總生物量的5%)來確定其年度捕撈配額;再將這些配額按照漁民和漁船的數(shù)量和長度,分配給每位漁民和每條漁船。漁民們每年可以捕撈的配額不能超過政府規(guī)定的限額。
這種配額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加拿大的漁業(yè)資源不會再次像鱈魚那樣遭受過度捕撈的厄運。這也是加拿大政府和漁民從鱈魚過度捕撈中汲取的最大教訓。
現(xiàn)在的紐芬蘭,別說是捕魚,就是釣魚、釣蟹,也都有明確規(guī)定:小于多大的魚或蟹要放生,母魚、母蟹要放生,魚蟹繁殖期不得垂釣,等等。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在加拿大釣魚要證件,釣魚要帶尺子”。
如今,可持續(xù)漁業(yè)的發(fā)展理念已經在紐芬蘭漁民乃至所有加拿大消費者心中深深扎根。經過多年的保護,紐芬蘭周邊的魚類數(shù)量雖然遠遠達不到曾經的輝煌時期,但鱈魚已經“起死回生”,鮭魚、鰹魚、帶魚、鯡魚、秋刀魚、鰈魚、鮫魚、黃魚、魷魚和金槍魚等資源也正在恢復。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相較于其他海域,紐芬蘭島四周的魚就是多。
此外,隨著鱈魚資源的衰退,紐芬蘭漁場逐漸成為北極蝦和雪蟹的產地。目前,紐芬蘭是全球最大的北極蝦產地,也是全球最大的雪蟹產地之一。紐芬蘭的龍蝦產量雖然不高,但品質很好。
漁民畢竟不是上班的白領和國家公務員,相比之下,他們的生活還是非常艱辛的。漁村的住宅別看差不多都是兩層,不過那可不是用來享受的別墅,一般都是樓下為儲藏室,用來存放漁具,樓外還要擺放捕魚的小船,樓上才是人們的臥室。而有的建筑就是專門用來存放漁具的,樓上也不住人,漁民有另外的居所。
漁民們原始的捕魚法是張網待魚。以捕撈鱈魚的漁網為例,這是一種很簡單的近岸張網。每年秋季,鱈魚會尾隨著產卵的多春魚游向岸邊。此時,漁民們就會在岸邊設置迷宮似的張網,等魚群進入網內,他們就會駕駛小船來到網邊,用準備好的大抄子一次次地從網中將鱈魚撈入船中??梢韵胂螽斈隄O民在風浪中捕魚的場景,即使一個壯漢想要舉起巨大的抄子,也很費勁,更何況是在一天當中要舉起數(shù)次呢。
至于捕撈北極蝦,就要用新式的中型漁船了。這種捕蝦船有著高高的船舷和深深的船底。
每年秋季捕撈季節(jié)結束后,漁民們都要把漁船吊到岸上來保養(yǎng)和停泊,一是為了延長漁船的使用壽命,二是避免漁船在冬季被北冰洋寒流凍住,進而被冰塊擠碎。
在紐芬蘭,不論是捕魚,還是捕蟹,都有分撿的過程,其目的很簡單,那就是放生小魚、小蟹。放生規(guī)定內的小鱈魚其實并不難,因為鱈魚是一網一網抄上來的,見到尺寸過小的,隨時就可以撿出放生,不會影響小鱈魚的生長;若是放生雪蟹,就比較辛苦了。不過,如今的紐芬蘭漁民已經習慣將小魚、小蟹放生了,不管多么麻煩和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