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
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大約1200種蝙蝠里,絕大多數(shù)以昆蟲、水果、花蜜和花粉為食,只有3種是吸血蝙蝠,且都分布在拉丁美洲。但起源于中世紀歐洲的傳說把蝙蝠作為吸血鬼的原型和邪惡、恐怖的化身?,F(xiàn)在還有一些人患上所謂蝙蝠恐懼癥,或稱恐蝠癥。吸血蝙蝠更喜歡以牲畜、鳥類的血液為食,很少會咬人,但是一旦咬了一個人,下一次可能還咬他。因為吸血蝙蝠可以通過呼吸方式來辨別一個人。
蝙蝠是多種病毒的天然宿主,或稱儲存宿主,比如狂犬病毒、埃博拉病毒、馬爾堡病毒,SARS病毒、MERS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等。有統(tǒng)計顯示:嚙齒動物總共攜帶179種病毒,其中人畜共患的有68種;蝙蝠總共攜帶137種病毒,其中人畜共患的有61種。但從平均數(shù)量上看,平均每種蝙蝠攜帶1.8種人畜共患的病毒,高于嚙齒動物的1.48種。蝙蝠種類多,又喜歡群居,免疫系統(tǒng)也較為特殊,可以保證其攜帶多種病原體而不發(fā)病,再加上能夠飛行,這些特點令蝙蝠成為完美的病毒傳播源。
由于飛行需要大量能量消耗,所以蝙蝠的體溫和新陳代謝率超高。好處是高體溫間接增加了它們對病毒的抵抗力,壞處是本應容易產(chǎn)生DNA損傷,但蝙蝠偏偏進化出不同尋常的DNA修復能力,把這個壞處抵消了。再加上蝙蝠具有特殊的免疫機制,既對病毒有足夠的抵抗力,又不會引發(fā)過度免疫反應,所以蝙蝠能攜帶多種病毒而本身不發(fā)病。
哺乳動物的壽命往往與體型大小密切相關,大型動物的壽命通常比小型動物要長。例如,非洲象的壽命可達70年,而普通家鼠通常只能活1~3年,人類的壽命通常是其他同等體型動物的4倍。一些鼠耳蝠屬的蝙蝠可以活到20歲,布氏鼠耳蝠甚至有活過40歲的??紤]到蝙蝠相對較小的體型,它們的長壽就更令人驚異,而且鼠耳蝠還不會得癌癥,這說明鼠耳蝠可能已經(jīng)演化出修復細胞損傷的獨特染色體機制。如果人類能掌握這種蝙蝠的超能力,壽命可達240年之久。
蝙蝠對人的溢出感染要么通過人與受感染的蝙蝠接觸直接發(fā)生,要么通過被蝙蝠感染的家畜或野生動物中間宿主而間接發(fā)生。鑒于中間宿主不容易尋找,可否從源頭消滅蝙蝠來防止疾病傳播呢?當然不行。因為那樣會對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食蟲蝙蝠是害蟲的天敵,食果蝙蝠是種子和花粉的傳播者。許多種子只有經(jīng)過蝙蝠的消化道才會發(fā)芽。蝙蝠一個晚上能吃下比自己體重重兩倍的種子,并且邊飛行邊排糞,把種子散播在各地。超過95%的雨林再生來自于果蝠傳播的種子。
蝙蝠能攜帶多種病毒而本身不發(fā)病,但這不意味著蝙蝠不會得傳染病。比如,法國南部、西班牙、葡萄牙等地的折翼蝠曾大量死亡,后來人們在這種蝙蝠群體中發(fā)現(xiàn)一種新型線狀病毒,被認為可能是致病的元兇。一種叫白鼻綜合征的真菌疾病更令北美洲的多種蝙蝠遭遇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