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廣文
摘要:《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的形象歷來評價甚高,幾成定論。但秦王在文中著墨并不多,給人留下了貪婪狡猾、驕橫傲慢的印象。事實如此嗎?秦以十五城換和氏璧又帶來怎樣的收獲呢?司馬遷采用了旁見側(cè)出的方法,充分展示了秦王形象的豐富性和復雜性。
關鍵詞:藺相如;秦王;旁見側(cè)出法;一代雄主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藺相如形象,千百年來眾說紛紜。在中學語文課本節(jié)選部分,司馬遷主要敘述了三件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將相和”,表現(xiàn)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強暴的形象,及其‘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精神。”[1]太史公對藺相如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fā)。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泰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宋代人陳亮對藺相如更是推崇備至:“相如真丈夫,真男子,真大圣人”。相反,秦王卻著墨不多,給人貪婪狡猾、驕橫傲慢的印象。
這位秦王是誰?查閱相關史料發(fā)現(xiàn),文中的幾個故事發(fā)生在秦昭王時期。那么歷史上的秦昭王真實面目是什么?我們了解一下史書中的秦昭王。
秦昭王(公元前307~公元前251年),名贏稷(一作側(cè)),秦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國君。據(jù)史書載,昭王即位之初,年方19歲,由其母宣太后羋月攝理朝政,其舅魏冉為相。宣太后任用舊貴族,企圖廢除商鞅新法,恢復舊制。昭王親政后,求賢若渴?!稇?zhàn)國策·秦策三》曾記載秦昭王五跪得范睢的典故。他以范睢為相,驅(qū)逐專權保守的舊貴族,采納范睢提出的對秦國歷史影響深遠的戰(zhàn)略決策——遠交近攻,并起用了司馬錯、白起、蒙驁等人為將;繼續(xù)堅持東進的國策,開始了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爭,并多次擊敗東方諸國,占據(jù)了大片的領土。幽禁楚懷王,攻占楚都郢,坑殺“長平之戰(zhàn)”中趙四十萬降卒。以上皆為昭王時代的杰作,秦統(tǒng)一大業(yè)的格局就此奠定。借用李白在《古風》中兩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評價秦昭王完全可以??梢娗卣淹醯拇_乃秦國歷史上一位雄心勃勃、武功赫赫的國君。
了解完過后,我們或許有這樣的疑問,課文上的秦昭王與史書中的秦昭王好像判若云泥。侯衛(wèi)東先生認為在“完璧歸趙”與藺相如的短兵相接之中,秦昭王似乎是一個窩囊廢。那么秦昭王在本文當中的表現(xiàn)真的那么差嗎?
有一種觀點認為,秦王騙璧是假,試探是真。2011年第11期《特別關注》上轉(zhuǎn)載了侯衛(wèi)東先生的一篇文章《完璧歸趙,摸清底牌》。該文指出,在“完璧歸趙”中,秦王之意不在和氏璧,而是借和氏璧摸清趙國的底細。其觀點鮮明,一新人們對《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中秦王的認識。持類似觀點的還有孫陽老師、李余璧老師等。
理由是什么?侯衛(wèi)東先生在其文中說道:“秦昭王幾乎沒有聲色犬馬的愛好,對于所謂的玉器,他從來沒有表現(xiàn)出有多大的興趣?!焙钕壬鸀楹斡写苏f法,我不得而知。但如果是事實,那么秦昭王為什么會一反常態(tài),做出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的荒唐決定,的確值得深思。
不過,撇開這一點,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思考,這就是和氏璧本身。和氏璧,可謂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美玉,又稱荊虹、荊璧、荊玉、和璞等,為天下奇寶。和氏璧最早見于《韓非子》。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載:“周有砥厄,宋有結(jié)綠,梁有懸愁,楚有和璞?!鼻乩钏埂吨G逐客書》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秦始皇得到后,命令丞相李斯進行了進一步的加工,使之更加精美,上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字,從此秦始皇把這塊神奇玉璧視為鎮(zhèn)國之寶——“傳國璽”,開啟了和氏璧的權力生涯——從此以后,它就成為皇權的象征,荏苒千年。歷代許多英雄政客為之刀光劍影,血雨腥風。比如,王莽、孫堅、袁術等,這是后話。
不過,和氏璧從被發(fā)現(xiàn)到被世人“所共傳寶也”,歷經(jīng)數(shù)代國君,其中充滿了曲折離奇的歷程。它的發(fā)現(xiàn)者卞和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和氏璧也在世人眼中富于傳奇色彩,成為天下人津津樂道的話題。昭王雖不是個昏庸之君,但不代表他對于那個天下所共傳之寶沒有好奇心,他可能也想一睹玉容。但此時和氏璧已落入趙王之手,如何才能滿足一己之好奇心,甚至占為己有呢?不外乎以下幾種途徑:(一)以城易璧——交換;(二)發(fā)兵趙國——豪奪;(三)欺騙敲榨——巧取。我們逐一分析這幾種途徑成功的可能性。
(一)第一種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道理簡單,天下人都知道,因為這是一樁賠本的買賣。趙惠文王曾這樣說:“璧者,我趙氏之寶也!彼必欲求之也。城者,彼秦國之重也!我不能得之也?!盵2]秦國是個擴張成性的國家,到處占有土地?,F(xiàn)在竟然用領土換美玉,不但秦昭王不會這么干,就連秦國人也不會答應的。除非昭王真的是一位一意孤行追求聲色犬馬、玩物喪志的混蛋。
(二)第二種的可能性似乎很大
文中有一句話趙國君臣反復提及,“秦強趙弱”。不愿換,那就打。這是趙國君臣最擔心的,“不與,恐只為墨而加兵于我?!盵3]它給讀者的理解是,秦趙兩國間的實力好像相差懸殊,不然趙國君臣怎么會如此畏懼秦國呢?
果真如此嗎?實際上,此時的趙國可不是個好惹的對手,趙惠文王的父親就是史上大名鼎鼎的趙武靈王,他通過“胡服騎射”,使國家的實力迅速強大,也給他的兒子趙惠文王留下一個殷實強大的家底。據(jù)史書載,趙國是繼魏、齊、楚之后,戰(zhàn)國后期崛起的又一強國。秦趙兩國的關系,在秦惠王后期,戰(zhàn)爭日漸增多。但從秦武王即位,到秦昭王初期,雙方關系趨于平靜,近二十年未見戰(zhàn)火。原因有三:首先,秦國此時正忙于削弱齊、楚兩個大國的實力,無暇東顧。其次,趙國這段時期經(jīng)過趙武靈王的改革,國家迅速強大;并且當時趙國名將輩出,趙奢、李牧、廉頗相繼擔任趙國的軍隊統(tǒng)帥,他們在與秦的較量中,多有勝績。再次,趙惠文王也是一個知人善用,善于納諫的國君,文中有多處表現(xiàn)。因此,對于這樣一個兵強馬壯的東方強鄰,秦國想要輕舉妄動,不大可能。
(三)第三種的可能性有多大
既然不愿交換,又不能輕易大動干戈,那就只能采用第三種方案——巧取。當然,這需要包裝,做一番策劃。交換就成了最好的策略。不過交換是虛,蒙騙是實。這一招,秦國人屢試不爽。當年的楚懷王就是最好的先例。蒙騙得有誘餌,誘餌必須很大,不然不易上鉤。這個誘餌就是十五座城池。為此,秦國作了一番部署,首先修書一封以顯誠意。這封信的內(nèi)容原文中并沒有公開,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找到。信的內(nèi)容如下:
西秦王嬴謹再拜奉書于大邦長趙王閣下,竊以講睦修和,乃古今之令德,貴鄰賤物,誠爾我之嘉謨。每欲少致殷勤,恒為多方廢弛。量仁人能察鄙情於纖悉,不遂懷嫌思愚鹵,嘗膽盛節(jié)於悃誠,終當弛愛。頃者風聞,良臣勉勵,寶藏克盈,彼和氏之所悲,為我心之所欲。倘大德無私,而見惠必深,懷有感而勿忘,十五之城,愿將之以奉易,萬千之諾,望施之以慨然,幸不違求,當圖趨謝不宣。大周郝王三十二年二月初二日謹具[4]
從措辭和語氣來看,雖是套話,昭王卻顯得有點巴結(jié)奉承,表現(xiàn)得很真誠、謙恭。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和氏璧的價值與十五座城池的價值在當時不可同日而語。這里面肯定有文章。
當欺騙的真相被藺相如識破后,“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薄扒赝醵戎K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薄扒赝觚S五日后,乃設九賓禮于庭,引趙使者藺相如?!鼻卣淹跤肿鲎懔斯Ψ颍廊粵]能得逞。
此時若趙國拒絕交換,真的是“曲在趙”嗎?明代文學家王世貞在《藺相如完璧歸趙論》一文中認為“秦欲璧,趙弗予璧,兩無所曲直也?!盵5]即秦國想要得到玉璧,趙國不給,雙方都沒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買賣交換遵循的就是自愿原則。換與不換,不存在是非曲直。當然,趙國可以修書一封言明不交換,語言可以更客氣,天下人也不會說什么。雙方并無損失,昭王也斷不會以此為借口討伐趙國,否則“曲在秦”。
但事情并非就此結(jié)束,因此也就成就了相如在“完璧歸趙”一節(jié)中斗智斗勇,舌戰(zhàn)秦國君臣的千古美名。
故事的結(jié)局出人意料:“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p>
與其他憤怒要殺相如的大臣相比,我們發(fā)現(xiàn)昭王此時并未惱怒,而是異常冷靜。他不但沒殺藺相如,反而以禮相待。因為他知曉趙國的“勢”,秦國的“勢”,天下的“勢”,故而當下不是殺掉藺相如的時機,必須繼續(xù)保持秦趙之歡,為秦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狈e蓄力量。這是一個真正政治家所具有的耐力、定力和眼力。
然而讀此,很多人都為藺相如的表現(xiàn)叫好,因為秦國君臣被耍得團團轉(zhuǎn)。的確,秦國騙璧的目的沒有達到,那么是不是一點收獲都沒有呢?當然不是,至少秦國君臣及秦王的后妃們終于親眼看到了和氏璧。除此,還有更大的收獲,那就是情報。侯衛(wèi)東認為,當秦王的書信送到趙國時,它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趙國朝廷上下引起軒然大波。趙王又是齋戒,又是設九賓于廷,如何的低姿態(tài),趙國上層如何的畏懼,等等,這些重要信息,都被藺相如在不經(jīng)意間透露了出來,這些都被聰明睿智的秦昭王敏銳地捕捉到,真所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這又是一個真正政治家所具有的眼力和判斷力。
試想,若昭王是一介平庸之君,他不會意識到藺相如無意中透露的這些信息的真正價值?;蛟S這是藺相如始料不及的,但在客觀上幫了昭王?!坝纱?,他已經(jīng)斷定趙國內(nèi)心對秦國充滿畏懼,沒有了趙武靈王的趙國,已是紙老虎”。[6]這也算是昭王的意外收獲。兩年后,秦國軍隊就打過去了?!捌浜笄胤ペw,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边@兩次戰(zhàn)爭發(fā)生在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80年,距“完璧歸趙”僅僅兩年。昭王既知趙國兵強馬壯,名將謀臣眾多,為何還輕易冒犯趙國呢?
這兩次進攻,可以看作是對趙國的試探。試探結(jié)果,趙國依然畏懼秦國。但趙國實力依然強大。硬碰硬顯然不劃算。為了讓“死于秦而歸葬”的楚懷王的好戲再次上演,昭王又設計了“澠池之會”。他再次修書一封,語氣依舊很真誠很謙恭。
西秦王贏謹再拜奉書于大邦長趙王閣下,竊以講信修睦,已大著于前人;赴約會盟,猶相期于今日。觀光陰之迅速,宜情義之綢繆,量君子必與我而同心,知仁人將隨時而有感。愿彼西河之主滸,已為可樂之鄉(xiāng),于此澠池之濱,又實宜歡之地。
齊馳并駕,共飲同游。暢數(shù)日之襟懷,昭一生之和好。仰瞻來斾,蘊衷曲之倦倦。亟駕行車,每心思之,冗冗不宣。
大周赧王三十三年三月初三日沐浴謹具[7]
結(jié)局已然知曉,但秦昭王的用心可謂良苦。
既如此,課文為何盛贊藺相如而有意貶低秦昭王呢?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交代了本文的寫作動機:“能信意強秦,而屈體廉子,用徇其君,俱重于諸侯,作《廉頗藺相如列傳》”,意指本文即是為藺相如而作。所以秦昭王的真實形象在此文中就被有意忽略甚至降低了。其實這與司馬遷為歷史人物寫傳記的目的和手法有關。“司馬遷為了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自己筆下的人物形象的豐富性、復雜性……有的則采用旁見側(cè)出的方法,通過多篇傳記完成對某個人物形象的塑造。旁見側(cè)出法,又稱互見法,即在一個人物傳記中著重表現(xiàn)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則放到別人的傳記中顯示?!盵8]這樣就使得傳記主次分明,詳略得當,突出《史記》作為傳記體文章的特色。
對于秦國以土地換美玉的目的,明代人王世貞曾言:“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詐趙而脅其璧,是時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窺趙也。”[9]即以十五座城的空頭支票換取趙國的和氏璧。這就是說它要得到璧是實情,而不是借此窺視趙國,一語明了。采用的是“詐”“脅”手段。只不過沒成功,秦昭王卻意外收之桑榆。
秦國在歷史上,曾多次借助“玉器”刺探他國情報的事。劉向《新序》記載:“秦欲伐楚,使使者往觀楚之寶器,楚王聞之,召令尹子西而問焉:‘秦欲觀楚之寶器,吾和氏之璧、隨侯之珠,可以示諸?令尹子西對曰:‘臣不知也。召昭奚恤問焉,昭奚恤對曰:‘此欲觀吾國之得失而圖之,國之寶器,在于賢臣,夫珠寶玩好之物,非國所寶之重者。王遂使昭奚恤應之?!闭艳尚糇髁艘环牡陌才牛貒钩急徽艳尚舳Y貌而充滿威嚴的言辭深深震撼,“懼然無對?!鼻貒钩蓟貒笙蚯赝醴A報:“楚多賢臣,未可謀也?!薄八觳环コ?。”這位欲借觀寶器以探虛實的秦王,乃秦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秦孝公。
由此觀之,秦國屢試不爽。
參考文獻:
[1]《教師教學用書(高中語文必修4)》,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
[2][3][4][7]余邵魚:《中國通史演義全編:周史演義(列國志傳)》,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5][9](清)吳楚材、吳調(diào)侯編選:《古文觀止》,葛兆光、戴燕注解,中華書局2008年。
[6]侯衛(wèi)東:《士時代的痛》,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年。
[8]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卷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作者單位:安徽省無為縣無為中學)
[責編張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