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逸維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三大主題給我們帶來了穿越時空的教學智慧,要求我們立足學生生活需求設計教學情景,拓展社會資源豐富教學內容,通過探究性教學提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最后回歸實踐生活。這就給學生打開一片新的天地,為課堂改革提供持久的活力和激情。
陶行知先生是中國教育領域的泰斗,他的教育思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就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主要分為三大塊: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這些思想仍然有不可估量的借鑒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那我們就從這三大塊出發(fā),探究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論對今天高中政治課的參考價值。
1 生活即教育——符合認知的設計
我們的教育是來源于生活的,又以改造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為目的。陶行知先生極其反對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書架子和紙簍子。這個比喻很形象地批判了當前“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同時也告訴我們,如果教學沒有結合實際,沒有引發(fā)現(xiàn)實思考,教育就會失去生命的活水,學生就會失去創(chuàng)新的能力。素質教育實施以來,我們也一直在強調教育要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解決生活問題。但是,當前我們很多的課堂教學并沒有真正落實這一要求。教學內容過于理論化和抽象化,設置的情景案例與學生的認知相距甚遠,無法引發(fā)學生的興趣,這就使知識的學習與原有認知、情景的設置與學生體驗形成兩條獨立的線條,無法相交相融,教學就脫離了生活。
比如,我們在學習“創(chuàng)新是引領發(fā)展的第一動力”這一知識點時,可以探討企業(yè)創(chuàng)新能力的關系問題,很多時候我們也會讓學生探究企業(yè)為什么要創(chuàng)新或者如何創(chuàng)新的問題。這個形式看起來是很具有生活化氣息,但是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學生其實很難理解創(chuàng)新是什么,它對企業(yè)的國際競爭力到底有多大的影響?最后的結果就是學生按照課本給出的知識要點,一條條地羅列了建議意見,看似把知識內容都運用出去了,但是學生是否理解了,是否懂得了實際運用呢?這個不好說。長期使用這種方法,最后學生會把知識背得滾瓜爛熟,但是遇到實際問題卻措手不及,毫無頭緒。這是我們的教學與學生的生活認知脫離造成的。
就這一知識點,我們可以通過設置學生所熟悉的情景事例,建立學生的認知和情景的對碰。比如,我們引入美國對華為實施的禁令以及華為“備胎”海思芯片的反擊,讓學生理解華為技術創(chuàng)新對于公司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因為這個情景是學生所熟知的,也是學生在認知范圍內能夠快速理解的。然后,我們再引導學生分析華為作出海思計劃的原因和可能性,也就是讓學生明白創(chuàng)新是如何提高公司競爭力的。當深入到這一層次的知識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嘗試著分析創(chuàng)新是引領發(fā)展的第一動力三個方面體現(xiàn)了。
對比這兩種教學設計,都是知識的生活化運用。第一種是純粹為了規(guī)劃而規(guī)劃,為了知識而規(guī)劃,這是脫離生活的學習;第二種是以學生體驗為中心,通過體驗解決問題,這就是來自于生活的學習。
2 社會即學?!纬珊狭Φ馁Y源
學校和社會是相互影響相互聯(lián)系的,學校的教育是為了適應社會需求促進社會進步,而社會的發(fā)展也能夠推動學校教育的發(fā)展。因此,我們的教育不能僅僅是局限在學校、局限在課堂。生活處處有教育,教育處處是生活。這反映在我們的教學中,就需要我們豐富教學資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對學生進行社會性的、持久性的教育教學。
社會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學資源?!耙恍闹蛔x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可以說是當前很多學生的現(xiàn)實寫照。在這樣局限性的教育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出來的人,思維和認識同樣是狹窄僵化的。我們的教育是面向社會的,那就可以從社會中攫取一切我們需要的資源,豐富教學的資源,打開學生的眼界。比如,我們的學生每天會接觸到除了老師之外的其他各種各樣的人和物,包括學校管理人員、后勤人員、不同年級學生,還有學校的建筑、綠化植物、宣傳欄等等。我們可以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不同人群的言行舉止,感受不同班級氛圍對學習的影響,從而體會文化對人的影響;可以引導學生比較不同學校校園建設和規(guī)劃的不同,體會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甚至我們還可以拓展到學校周邊的資源,比如,校園的地形環(huán)境、周邊的產業(yè)布局、周圍的交通狀況和布局、居住環(huán)境等等梳理校園周邊特色產業(yè)發(fā)展、就業(yè)和收入的情況、人文環(huán)境發(fā)展、資源協(xié)調等知識內容,探究新發(fā)展理念在校園協(xié)調發(fā)展中實際運用。更接地氣一點,我們可以讓學生走訪附近市場的豬肉檔口,了解豬肉漲價之后豬肉的銷量情況,采訪相關人員了解人們對此的看法和意見,探究價格和供求的關系、價格和消費的關系等知識點。
從教學形式上看,我們也可以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社會。比如,我們可以通過建立班級網(wǎng)站,就某一熱點問題或者知識內容收集網(wǎng)絡意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wǎng)絡觀;也可以舉行政治理論知識競賽,把知識學習融入到競爭活動中,督促學生積極學習,培養(yǎng)競爭意識;還可以就某個社會問題熱點展開大辯論或者專家講座,注入新的資源活力,拓寬學生知識獲取的途徑。
豐富的資源、多樣的活動都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提高學習的效果。通過構建“學?!鐣毕嘟Y合的大資源系統(tǒng),強化教學效果,完成教育使命。
3 教學做合一——注重實踐的探究
教和學始終都是以“做”為中心的,也就是教學要回歸到實踐層面。但是這個“做”必須是建立在知識理論的基礎上的,如果脫離了知識理論的“做”也是不合格的?!敖虒W做合一”反對唯書本至上、唯理論至上,不重視實踐的教學模式,也反對只重視實踐而忽視科學理論的教學思想?!敖虒W做合一”就是需要把知識學習和學生解決問題能力起來,讓學生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獲,把知識教育落到實際行動上。
探究式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實現(xiàn)三者的同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依據(jù)以下幾個步驟展開:第一步是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知道學習的思考范圍和問題內容。比如,在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知識學習中,我們可以提出“老人摔倒了要不要扶”這個問題?學生能夠直接感受到知識與實際問題的關系,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精神。第二步把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確定小組課題,我們把“老人摔倒了要不要扶”這個問題劃分為“為什么扶”“怎么扶”、“扶了之后怎么辦”等幾個主題內容,搜集整合和分析相關的資料,最后得出小組共同的認識和見解。這個過程不僅解決了學生會面臨的生活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如何從分析數(shù)據(jù)處理數(shù)據(jù)和整理分析資料中去解決問題。第三步是各小組討論交流,查缺補漏,自查自省。這是一個思維碰撞的過程,也是把知識過渡到操作層面的過程。通過自查自省把知識的學習貫穿到了實際生活層面。從課本知識到分工解決問題再到落實具體行動,比單純地強調價值觀的知識效果要好很多。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偉大的教育思想,能夠為我們的教學提供源源不絕的思維靈感。我們要善于把其思想合理科學地運用到教學之中,從而增強教學的親和力和有效性,推動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作者單位:無錫市堰橋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