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緋
語文教學絕不是簡單的知識教學,而應該在教學中喚起學生的生命體驗,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積累,給學生以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進而提升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然而,當下過于追求考試分數(shù)、重視升學率的現(xiàn)實,使得語文教學過于重視語文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或者被忽視,或者流于空洞說教,這也成為當下語文閱讀教學中亟待反思和變革的問題。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以關注學生大量閱讀為前提,指導學生從閱讀期待、審美愉悅、悟解體驗、個性表達四個方面進行探索,引導學生借助語言,感受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和文化,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真正在閱讀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情感價值。
一、以閱讀期待激發(fā)學生閱讀的動力
我們在閱讀一篇文章時,經(jīng)常會不由自主地被文巾凝練、純凈的語言以及美妙的意象所吸引,于是產(chǎn)生一種“欲罷不能”的閱讀欲望;我們誦讀一首小詩,感到深奧難懂時,也會激發(fā)起“弄個明白”的閱讀欲求,從而細致深入地進行品賞。這是源于精神的渴求和對作品的希冀而產(chǎn)生的一種情感反應,也是主動積極探究文本情感意蘊的強烈動力。內(nèi)在的動因常常會成為學生閱讀的原動力,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行為,并能為閱讀行為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表現(xiàn)…對作品探索的積極態(tài)度。某教師在帶領學生上閱讀課時,記錄下了學生閱讀的狀態(tài):
學生還未坐好,我就大聲地指導他們翻書,告訴他們今天閱讀的是七年級“金色年華”這個單元。我要學生讀四篇文章:《我的瘋娘》《啞父》《天底下最美的母親》《我為弟弟哭六次》。指定篇目后,學生開始閱讀.、說來也怪,原先吵鬧的閱覽室一下子安靜下來,只聽見學生翻書的聲音。一會兒幾個女生開始擦眼角,淚水潸然而下,連最調(diào)皮的男生也讀得很仔細。我聽到他們小聲地嘀咕“我哭了兩次”“我哭了三次”。我突然想起了都德的《最后一課》里小弗朗士學法語的情景,只有打動他們的心靈才能讀得如此投入。不知不覺中一節(jié)課結束,學生強烈要求:“老師,調(diào)課,調(diào)課!下一節(jié)課還看書!”于是,我為學生調(diào)了一節(jié)課。他們沉浸在書本里,而此時我知道他們純潔的心靈已被深深地震撼了。我看到學生的閱讀筆記本土已經(jīng)記下了一些語句:“娘靜靜地躺在谷底,周邊是一些散落的桃子,她手里還緊緊攥著一個,身上的血早已凝固成了深重的黑色?!锇?,我的苦命娘?。∥覍㈩^貼在娘冰涼的臉上,哭得漫山遍野的石頭都陪著我落淚?!薄案赣H守在手術室外,他不安地在走廊里來回走動,竟然磨穿了鞋底!他沒有掉一滴眼淚,卻在守候的十幾個小時間起了滿嘴大泡!他不停地、混亂地做出拜佛祈求天主的動作,懇求上蒼給女兒生命!”
由此可見,只要喚起學生這種具有生命活力和積極姿態(tài)的閱讀期待,就一定能催發(fā)學生的情感反應。因此,教師要做一個忠實的引路人和點撥者,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形成期待視野,做主動的探究者,尋找與作者的心靈契合點,深入作品情感的深層,獲得情感的豐富和發(fā)展。
二、以窗美愉悅觸發(fā)學生情感的深入發(fā)展
審美愉悅是在探究文本情感意蘊時所產(chǎn)生的沖動,是在知覺情感的作用下,閱讀者的各種感官的知覺體驗,與知覺對象之間產(chǎn)生的某種感情上的交流和心理上的溝通。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在感知文本內(nèi)容的基礎上,與作者在客觀事物上所寄寓的情感思緒產(chǎn)生基本一致的感受,獲得一定的審美愉悅,才有可能真正觸發(fā)學生情感的深入發(fā)展。
例如,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單元提示要求為:調(diào)動自己的體驗,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課文。在教學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時,教師大多會指導學生朗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內(nèi)容。學生在誦讀詩歌時,通過劃分節(jié)奏,讀準重音,讀出感情,體會詩歌意境的優(yōu)美,把握詩歌的韻律;根據(jù)詩人的想象,漫游詩中描繪的世界,面前浮現(xiàn)的是作品所展現(xiàn)的生活圖景:遠遠的街市,閃閃的燈光,晴朗的星空,天河兩邊自由來往的牛郎織女。學生在誦讀牛郎織女的生活時,他們作為旁觀者,對這種生活懷著深深的祝福之情。這樣的審美喻悅,為學生進一步探究詩歌內(nèi)蘊的思想情感奠定了基礎。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重點品讀詩歌第三、四節(jié),抓住“淺淺”“不甚”“來往”“閑游”“燈籠”等詞語,想象牛郎織女的幸福生活。此時,學生就會逐漸清晰地把握詩人在詩歌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完整思維鏈:寫實—聯(lián)想—想象。
本來,傳說故事中的牛郎織女到天上以后是不幸福的,他們被阻隔在天河兩岸,一年只能相會一次。但在詩歌中,天河變得“淺淺的”,不甚寬廣,它不再妨礙兩個相暖的人自由往來。因而牛郎織女可以雙雙游逛天街,詩人甚至看到他們手里提著燈籠在走。此時,教師就可以抓住這一矛盾引導學生思考,進而深人探究詩人的思想感情。學生面對的是由詩歌描繪而產(chǎn)生的情景再現(xiàn),而詩人卻是借助想象,拋棄黑暗的現(xiàn)實,寄托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將自己與詩人相比餃,學生就會明白,通過美好的想象可以再造時空,表達美妤的愿望和對理想生活的向往。而正是這樣的不同,才有助于教師引導學生去追問、深思,進而理解詩人苦心探索光明未來的人生感慨。
三、以悟解體驗提升學生情感的鑒賞能力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作品的鑒賞,最終要通過對語言的品悟和感受能力來完成。悟解體驗,就是憑借生活經(jīng)驗對語言文字深入品析鑒賞而產(chǎn)生的主體隋感反應,這是探究文本情感意蘊的關鍵。語文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在談到文學鑒賞中的語感時也說:“在語感銳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紅色,‘夜不但解作晝的反對吧?!飯@不但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造化之T、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等說不盡的意味吧。”在閱讀活動中,不同的學習者因性格、愛好、情感、閱歷、知識儲備的不同,對情感意蘊的理解程度也存在不均衡性,而學生的認識水平與思想高度受個體的限制,片面與錯誤理解在閱讀中也是難免的。因此,在教學中應建立一種以合作探究為學習方式的小組,打破標準化的束縛,實現(xiàn)資源共享,包容學生的不同理解。
例如,《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教讀課文,詩人臧克家獨具匠心,只從聞一多先生作為詩人、學者和革命家的角度,選取其“說和做”的事跡對比介紹,鮮明地突出了其“做了再說”“做了也不一定說”的美德和治學嚴謹、敢說敢做的個性,主旨鮮明。某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希望重點引導學生理解聞一多的精神品質(zhì),并確定了“直入課題一初湊課文,認識聞一多一再讀課文,走近聞一多一品讀課文,賞評聞一多”的思路。在“品讀課文,賞評聞一多”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演讀進行情感的鋪墊、渲染、蓄勢。接著,她把學生分為紅藍兩方,通過反復朗讀,品悟聞一多先生義憤填膺、怒不可遏、直斥敵頑的巨人形象。課堂上,學生讀小了聞先生氣沖斗牛、聲震天地的情狀,再現(xiàn)了他堅強不屈、昂首挺進的形象。
在閱讀活動中,人們往往憑著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依托閱讀時的語感,透視形象的語言,悟解文章所包蘊的人生經(jīng)驗。只有在語言品味中,不斷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語感能力和晤解能力,才能幫助學生切人語言載體內(nèi)部的情感世界,真正領悟作品的內(nèi)在隋意。學生通過悟解體驗,與文本進行深入的對話,對聞先生的崇敬之情也隨之達到了高潮。這種探究性的閱讀,便是主體情感反應的升華,是在理性的參與下對作品的鑒賞感悟。
四、以個體實踐催發(fā)情感價值的內(nèi)化
所謂內(nèi)化,就是在學生產(chǎn)生與道德要求相聯(lián)系的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形成對一類道德現(xiàn)象較為穩(wěn)固的情感態(tài)度。語文學習既是一種個體的閱讀行為,也應該是一種開放的實踐活動,因而在學生個體閱讀的基礎上,學生個體的生活實踐就成為情感教育中尤為重要的一部分。茅盾先生在談閱讀時曾經(jīng)指出“應當一邊讀,一邊回想他所經(jīng)驗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邊讀,一邊到現(xiàn)實的活人生活中去看?!闭Z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是通過人物形象來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師要在知識與技能的教學中,盡量多作一些鋪墊,引導、幫助學生在對形象的逐漸認識和深化中,不斷豐富情感認識,形成價值觀的內(nèi)化。首先,要關注刻畫人物的語段,理解分析人物形象;其次,要對人物的行為作出評價,形成價值標準;最后,要運用標準,對社會行為作出主觀判斷和取舍。這樣,既能充分利用學科資源,對學生進行情感價值的引導和教育,也符合國家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富有詩意的生活實踐,可以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與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下面是某教師教學冰心《紙自幾》的片段:
師:大家富有詩情畫意的描述,讓我不由地又想起了冰心的一個小故事!冰心小時候曾問她的母親:“你為什么那么愛我?”母親回答說:“不為什么,因為你是我的女兒!”道理就這么簡單,就因為我們是父母的兒女,所以父母就得為我們操心勞苦!我是母親的女兒,又是女兒的母親,讀了這首詩后我也禁不住寫了幾句詩來表達我對“母愛”的感受。
小時候,母愛融在乳汁里,吮著它,香甜甜;
長大后,母愛藏在枕頭里,枕著它,意綿綿;
寒冬里,母愛織在毛衣里,穿著它,情牽牽;
雨天里,母愛撐在雨傘里,擎著它,淚漣漣。
其實能寄托“母愛”的又何止“紙船”“乳汁”“枕頭”“毛衣”“雨傘”呢?請你結合自身體驗,借助一種具體的形象,并用詩意的語言來抒發(fā)對母親的愛。試著寫一兩句詩。
上學后,母愛____,____,____。
(生分成四個學習小組開始討論,略)
師:這就是詩啊!是啊,只要做有心人、有情人,你就會發(fā)現(xiàn)母愛融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而且從不同的角度看母愛,每個人的體驗皆不同。
語文教育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養(yǎng)學生美好的人格,使學生擁有美好的人生。學生美好的人性、人格的形成,是與大量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人性光輝和榜樣力量分不開的,“把語文放在一種生命豐富和體驗的角度上來看”的精辟見解,值得語文教師認真反思。
總之,上述四個方面的探索,構成了提升學生情感價值的基本途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機融合以上幾個教學因素,精心選擇閱讀的突破口,關注學生生活實際和不同學段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所側(cè)重,交叉滲透,幫助學生張揚人文精神,形成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