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范平
有人認為,老人極易產(chǎn)生孤獨感與失落感。因為,人老了,失去與他人競爭的資本,驀然間退出喧囂的大舞臺,心理上難承其重,不免平衡漸傾,進取心消磨,甘與寂寞、惆悵為伍。老,像是一道關(guān)卡,一點點地收回每個人曾經(jīng)擁有的價值與風(fēng)采,使其輝煌成為歷史。人,對于咄咄逼人的“老”徒乎奈何。
上述這樣的認識,實在是陷入了誤區(qū)。人生的意義,并不全在于確定自身價值在全社會總價值中的份額——盡管這是一個重要的方面。生命還有另外一個意義,那就是在艱難的心路過程中,塑造出一個完美的自我。
一個人,因為老而不能實現(xiàn)人生的第一個意義的時候,仍然可以繼續(xù)實現(xiàn)第二個意義,直到心臟停止跳動?!袄稀?,可以無情地在人的臉上斧劈刀鑿出道道皺紋,可以殘忍地脫掉人的全部牙齒,可以像塑造美那樣塑造丑……但是,它無法驅(qū)散人對生命的信念與摯愛,也無法摧毀生命的意志。
在社會的大舞臺上一展才華,把應(yīng)得的那一份報酬裝到自己的口袋里??诖镅b了多少,這是成功的一個重要標(biāo)志。在一定意義上,金錢與財富是計量成功的最現(xiàn)實的尺度。然而,這樣的成功是與構(gòu)筑至善至美的心靈王國不能同日而語的。
一個人要死的時候,一直跟隨到他或她最后的,并不是金錢與財富,而是這個心靈王國。如果一個人鑄造了一個偉大的靈魂,其生命還可以以符號的形式永恒地存在于這個世界上。
即使是從個人的角度出發(fā),老,也不是一種消極的存在。人,除了追求財富與名利之外,還會追求知識,追求對生命存在的最合理的解釋,追求自圓其說帶給自己的那份安詳。顯然,老,并不能阻止我們做這一切。毋寧說,老,反而會使我們更好地去做這些。
我不認為先哲的話都對,但“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箴言,我是深信不疑的。錢財是身外之物,帶不走,但是,人卻可以與“道”一起走向另一個世界。難道人不該用對錢財那樣的貪心,多多汲取一些死后可以與自己一起而去的“道”嗎?
如若人真能走出誤區(qū),看到人生的另一半,在另一塊沃土上耕耘,樂此不疲,就會像年輕時那樣有所得,從而怡然自得。就會把死看得很輕,甚至忘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