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媛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對我國這些年的數字政府改革建設來說,是一場大考。面對疫情大考,大數據展現出在疫情防控、物資調度、智能診斷等多個領域的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鼓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在疫情監(jiān)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方面更好地發(fā)揮支撐作用。對政府來說,大數據支撐了疫情期間方方面面的決策,并同時權威、便捷發(fā)布疫情信息。對公眾來說,疫情地圖、謠言鑒別和確診患者交通工具同乘查詢系統(tǒng),大數據的相關產品滿足用戶的及時搜索需求,并提供了疫情警示。
我國擁有16億手機用戶,用戶規(guī)模大、覆蓋面廣、數據量大,且實行手機用戶實名制,通過手機用戶即可識別持有人的身份。再加上全球導航衛(wèi)星+數字地圖可提升定位精度,使得大數據抗疫成為可能。
電信大數據有助于疫情防控工作的統(tǒng)一調度,構建有效的疫情防控決策指揮系統(tǒng)。但應該說,電信大數據與衛(wèi)健委、交通部門、公安部門等數據結合才能發(fā)揮更好的效果。這次疫情考驗了我們跨部門聯防聯控和協調調度機制,包括數據協調的能力。
此次在大數據戰(zhàn)“疫”的過程中,我們還發(fā)現數據來源眾多、數據質量參差不齊,加之缺少統(tǒng)一的數據整合共享渠道,導致部分地區(qū)、部分領域的數據尚未實現有效整合,無法確保數據的完整可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數據的可用性。
不同部門、不同行業(yè)、不同地方數據的數據采集模板和渠道不同,許多數據資源未能實現及時有效的開放共享,既導致基層工作人員陷入“填表抗疫”、也不利于工作協調和相關資源的合理調度。
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特別是基層人員還缺乏大數據意識,想不到或不會使用大數據。這既表現在不少地方仍在采用人工記錄、排查、篩選、統(tǒng)計等傳統(tǒng)做法,也表現在不少部門、地方在大數據應用方面尚各自為戰(zhàn),缺少交流。
大數據的預警功能沒有得到足夠重視,自2019年12月武漢發(fā)現第一例新型冠狀肺炎病例以來的一個多月,未見電信與互聯網企業(yè)關于疫情大數據分析的蹤影,錯失處置疫情的“黃金關口”。如果當時能對數據進行深挖,及時預判疫情,并對可能的爆發(fā)的風險進行及時預警,可能發(fā)展形勢就不會如此嚴峻。
新冠肺炎戰(zhàn)“疫”過程中,社會各界對大數據應用的想象力被充分激發(fā),豐富了大數據的應用場景,社會認知度、認可度、接受度均大幅提升。在疫情防控的人民戰(zhàn)爭中,大數據的應用環(huán)境將進一步優(yōu)化,在聯防聯控精準施策中將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未來,要想真正發(fā)揮大數據的價值,還有賴于真實數據的開放、信息安全系統(tǒng)的建立和個人信息保護法律體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