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五小豪杰》是梁啟超翻譯小說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從Mona Baker的社會敘事理論出發(fā),探討梁啟超在翻譯《十五小豪杰》時,如何通過建構新的敘事,反抗晚清統(tǒng)治階級的敘事控制,顛覆晚清的官方敘事,從而清晰展現(xiàn)晚清翻譯與社會、政治的互動關系。
關鍵詞:《十五小豪杰》;社會敘事理論;晚清翻譯
Deux ans de vacances(今譯《兩年假期》)是法國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于1888年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篇科幻探險小說。日本文學家森田思軒據(jù)其英譯本譯為《十五少年》,1902年梁啟超、羅普由該日譯本轉譯為《十五小豪杰》。梁啟超采用“純以中國說部體段代之”的豪杰譯法(郭延禮1998:222),增刪、改寫之處頗多,雖不是忠實原文的佳作,但“曾在晚清產生過廣泛的影響”(王志松2000)。國內對《十五小豪杰》的研究主要有對梁啟超“豪杰譯法”(王志松2000)、創(chuàng)造性改寫(王琛2018)、從目標語讀者出發(fā)對梁啟超的翻譯目的及策略(王金安、史菊萍2012)的探究。還有從勒菲弗爾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出發(fā)分析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的操縱(徐科苗2008),但是卻忽略了翻譯在社會政治運動和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
MonaBaker采用側重于社會學和交際學的敘事理論,對翻譯(包括譯者)在政治、文化沖突中的地位與作用進行了探討。這為研究晚清翻譯與社會、政治的互動關系以及譯者的翻譯行為提供了新的視角。本文針對梁啟超所譯的前九回,首先分析他在翻譯時如何重新建構敘事,顛覆官方敘事,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然后探究梁啟超的翻譯再敘事如何影響國人的思想與行為,進而促進社會政治運動和變革。
1敘事的政治含義
Mona Baker《翻譯與沖突——敘事性闡釋》一書中的敘事是指“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故事”(貝克2011:3),包括“公共的和個體的故事”(貝克2011:4),能夠“操控和影響我們的行為”(貝克2011:4)。敘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人們的生活經歷和接受新的故事不斷變化,所以敘事有“很強的顛覆或轉化的潛力”(Ewick & Silbey 1995: 199)。
晚清時期,清政府仍實行封建專制統(tǒng)治,不僅控制著社會主流敘事,而且通過對過去敘事的重述如推崇孔孟之道、“三綱五常”,使“個體社會化地融入現(xiàn)有的社會政治秩序,并鼓勵個體通過官方認可的對于過去的敘事來理解當前的事件”(貝克2011:32),以此控制社會個體的思想,以便鞏固其封建統(tǒng)治。但這些敘事控制在特定社會背景下,“并不一定能完全壓得住非主流或反對的聲音”(貝克2011:35),相反,“敘事不僅復制現(xiàn)存的權力結構,而且還提供競爭權力結構的方式”(貝克2011:35)。甲午戰(zhàn)爭戰(zhàn)敗后,國人意識到清廷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落后,“亡國滅種”的憂患意識越來越強烈,士大夫階級首先發(fā)起“救亡啟蒙”運動?!笆俊彪A級的概念敘事在當時具有強大的影響力,逐漸影響到越來越多的愛國知識分子,他們通過文學創(chuàng)作和翻譯,啟迪民智、宣揚“救亡”、“啟蒙”、“自強”、“保種”的愛國思想和“變法”的政治主張。梁啟超就是其中的代表?!笆俊钡母拍顢⑹潞蛡€人敘事逐漸滲透到公眾領域,不但削弱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守舊的官方敘事,而且使救亡圖存成為了社會主流敘事。
2《十五小豪杰》中的敘事重構
Baker 提出了翻譯中敘事重構的四種策略:時空建構、文本素材的選擇性采用、標示性建構和人物事件的再定位。
2.1時空建構
翻譯中的時空建構是指,“選擇一個文本,將其置于另一個時空語境中,盡管可能與這個文本原來所處的時空語境迥異,新的語境將使該文本的敘事更加凸顯,并引導讀者將它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敘事聯(lián)系起來”(貝克2011:170)。戊戌變法失敗后,梁啟超流亡日本,他深刻意識到中國國民性的落后性,于是提出了“新民”思想。他認為“歐洲民族, 所以強于中國者, 原因非一, 而其富于進取冒險之精神, 殆其尤要者也”(王志松2000:68)。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原本十五個少年不畏艱險,克服種種困難的故事成為了梁啟超借以喚醒民眾覺悟、投身于保家衛(wèi)國運動的政治工具。可見,“將原文本移植到不同的時空語境里,可以將其敘事投射到新的場景并得以凸顯”(貝克2011:172)。
2.2文本素材的選擇性采用
Baker(貝克2011:173)認為,文本素材的選擇性采用主要是通過省略和添加的方式來抑制、強調或者鋪陳原文中隱含的敘事,即文本內部的選擇性采用或更高一個層面敘事的某些方面,包括文本、作家、語種和文化的選擇?!妒逍『澜堋返牧毫_譯本是從1902年起連載,此時的梁啟超意識到要改造中國,要 “從教育人民做起,補思想啟蒙的課”(耿云志、崔志海1994:113),于是他以《清議報》、《新民叢報》等報紙為陣地,通過翻譯和創(chuàng)作宣傳自己的“新民”思想和政治主張。選擇《十五小豪杰》是因為其“與梁啟超的政治寫作在主題上同步同調,涉及‘少年中國和‘新民說等相關議題”(姚達兌2020:216)。譯文文本內部,與日譯本相比,梁啟超增加了“自由、權利、平等、法律等政治詞匯,以及由情節(jié)而引譬如類別的政治聯(lián)系”(姚達兌2020:219),以滿足國家改革話語的需要,強化自己的政治立場。同時,梁啟超還將那些弱化自己想要表達的敘事立場的內容刪去,原文中關于“殖民”的詞匯“在梁羅譯本中根本就沒再出現(xiàn)”(姚達兌2020:219)??紤]到晚清中國慘遭西方列強侵略和瓜分的處境,這點就不難理解了。
2.3標示性建構
此處標示是指“使用詞匯、用語或短語來識別人物、地點、群體、事件以及敘事中的其他關鍵元素”,Baker認為,這些標示“能夠提供一定的詮釋框架,引導和制約我們對當前敘事的反應”(貝克2011:187)。在文學作品的翻譯過程中,標題可作為一種有力的建構或重構敘事的手段。梁啟超在譯文第一回篇首詞中寫道:“勸年少同胞,聽雞起舞,休把此生娛”(飲冰子1930:1),而且翻譯此書是因為“這本書可以開發(fā)本國學生的志趣智識”(飲冰子1930:180)??梢娏簡⒊g此書寄托了他的“少年中國”和“新民”思想,他痛斥中國人“主柔好靜,不尚競爭;依賴成性,缺乏毅力”(耿云志、崔志海1994:115)。因此,他在日譯本題目的基礎上,添加了“豪杰”二字,竭力突出和建構了十五個少年敢于冒險的“豪杰”形象,使之配合“救亡啟蒙”“自強保種”的社會主流敘事,喚醒國人的愛國意識,勇敢投身于反抗民族壓迫、挽救民族于危亡的事業(yè)中去。
2.4人物事件的再定位
筆譯活動中,譯者可通過在副文本中添加評論或是細微調整文本內的語言參數(shù)來改變譯者、敘事者和讀者之間的關系,積極參與當前敘事的重新建構。
梁啟超翻譯《十五小豪杰》時,嘗試“‘文白并用形成了一種通俗流暢、膾炙人口的新的語言文體”(王琛2018:36)?!拔陌撞⒂谩闭菫榱伺浜纤麊⒚擅裰恰⑿麚P政治主張的翻譯目的,能讓更多的國人理解和接受譯文。有學者(王金安、史菊萍2012)認為《十五小豪杰》的讀者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進步知識分子,一類是普通大眾尤其是青少年。因此,半文半白同時滿足了知識分子和普通大眾的閱讀期待,縮小了民眾與知識分子之間的鴻溝。另外,梁啟超改變了整部小說的敘述方式,將原來日譯本中的第三人稱敘述改成由“說書人”對“聽眾”直接講述的第二人稱敘述,“將隱蔽的讀者顯在化, 同時也將敘述人自己凸現(xiàn)化了”(王志松2000:66),不僅增強了譯者對文本的干預,而且拉近了譯者、譯作與讀者的距離,使讀者“更自然地進入文本,體驗故事,與故事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王琛2018:39)。
3梁譯《十五小豪杰》與社會變革
梁啟超認為中國國民的落后,究其根本是統(tǒng)治階級為鞏固其統(tǒng)治,防止人民反抗,通過“馴民”、“餂民”、“役民”、“監(jiān)民”的官方敘事來麻痹民眾,最終培養(yǎng)出來的“乃群無腦、無骨、無血、無氣之儔”(梁啟超2018:17)。要削弱晚清統(tǒng)治階級封建專制的政權統(tǒng)治,首先需要挑戰(zhàn)維持該政權的官方敘事。梁啟超新民思想的提出意義重大,“只有具有全新的思想,才有希望治理好國家,才有力量抵御帝國主義的侵略”(劉炎生2004:30)。梁啟超選擇翻譯《十五小豪杰》這部科幻小說,看重的是小說里的進步思想內容和能啟蒙國民的效用。
梁啟超翻譯該小說時,經過敘事重構,突出展現(xiàn)的十五個“豪杰”形象顛覆了官方敘事中只懂順從的國民形象,引起了當時處在國家危亡憂慮中的中國人民的共鳴。所以,該小說問世后,“備受推崇”、“反響巨大”(朱靈慧2018:133)。國學大師松岑曾說“吾讀《十五小豪杰》而崇拜焉, 吾安得國民人人如俄敦、武安之少年老成, 冒險獨立, 建新共和制于南極也?”(松岑1989:152-153)梁啟超翻譯時的敘事重構不僅給人們思想上帶來沖擊,而且指導他們的現(xiàn)實行為。魯迅青年時翻譯《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也是受到了《十五小豪杰》的影響,正如周樹人所說“《十五小豪杰》和《海底旅行》是雜志中最叫座的作品,當時魯迅決心翻譯《月界旅行》也基于此”(周作人2018:84)。魯迅翻譯科學小說是為了打破封建迷信、開發(fā)國民的智識,這應該也是受到了梁啟超利用小說啟蒙國人的影響。新文化運動領袖胡適先生少年時深受梁啟超的影響,胡適曾說“我們在那個時代讀這樣的文章,沒有一個人不受他的震蕩感動的”(胡適2013:67)。他認為梁在1901至1903年的文字“主張最激烈、態(tài)度最鮮明、感人的力量也最深刻”(胡適2013:67),尤其是“新民”思想,不僅帶給他思想上的鼓舞,而且其中關于革命舊傳統(tǒng)舊文化的文字也深得胡適贊同??梢姾m發(fā)起“新文化運動”與梁啟超的啟蒙思想應該有很大的關系?!妒逍『澜堋分械膫€人敘事“影響了當時和之后的大批中國文人和青年”(姚達兌2020:216),激發(fā)他們自覺將自己的言行納入“救亡圖存”的社會宏大敘事,積極投身于反封建、反傳統(tǒng)的社會變革中去。
4結語
韋努蒂認為“被選定的待譯文本往往會脫離賦予他們以意義的外國文學傳統(tǒng)而被非歷史化,外國的文本通常被改寫以符合當時本土文學的主流風格和主題。其影響可能具有民族意義”(Venuti1995:10)。面對晚清政府的衰敗和中國國民的落后,梁啟超翻譯《十五小豪杰》時,通過敘事重構顛覆了陳舊的官方敘事,借十五個少年敢于冒險的故事給國人以深刻的警醒和啟迪,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和反抗民族壓迫的勇氣,推動社會變革。當今世界中西文化交融越發(fā)密切,我們更要重視翻譯的作用,在譯介西方作品時,要從中國社會現(xiàn)實出發(fā),采取認真嚴肅的翻譯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Venuti.L.1995.Transl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Cultural Identities[A].In Christina schaffner and Helen Kelly-Holmes(ed.).Cultural Functions of translation [M].Clevedon and Philadelphia: Multilingual Matters.
[2]Ewick,Patricia&Susan S.Sibley.1995.Subversive Stories and Hegemonic Tales:Toward a Sociology of Narrative[J].Law& Society Review 2:197-226.
[3]貝克,趙文靜主譯.翻譯與沖突——敘事性闡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4]郭延禮.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概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5]耿云志,崔志海.梁啟超[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
[6]胡適.胡適自傳[M].北京:華文出版社,2013.
[7]梁啟超.少年中國說[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7.
[8]劉炎生.梁啟超[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
[9]松岑,陳平原,夏曉虹.論寫情小說于新社會之關系[A].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1卷)[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20.
[10]王琛.《十五小豪杰》對《十五少年》的創(chuàng)造性改寫[D].碩士學位論文.鄭州:鄭州大學,2018.
[11]王金安,史菊萍.從目標語讀者的角度看梁啟超的譯作《十五小豪杰》[J].科技信息,2012(27):196.
[12]王志松.析《十五小豪杰》的“豪杰譯”——兼論章回白話小說體與晚清翻譯小說的連載問題[J].中國比較文學,2000(03):66-75.
[13]徐棵苗.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的操控[D].碩士學位論文.寧波:寧波大學,2008.
[14]飲冰子,批發(fā)生譯.十五小豪杰[M].上海:世界書局,1930.
[15]姚達兌.凡爾納東游記:《十五小豪杰》的政治書寫[J].文學評論,2020(01):216-223.
[16]朱靈慧,譯作序跋歷史與敘述的多重鏡像[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8.
[17]周作人.魯迅的青年時代[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
祁文華(1998.02—),女,寧夏固原,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 陜西? 西安? 71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