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媛
縱觀小學數(shù)學的整個教學過程,共涵蓋四大領域的知識:數(shù)與代數(shù)、圖形與幾何、統(tǒng)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在6~12歲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學校教育要點點滴滴地將這四大領域的知識納入兒童的知識網絡中。教材是以螺旋遞進的方式,按照兒童的成長特點編寫的,教師則應當依據《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教材、教參的指導,有序地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從一年級的數(shù)數(shù)開始,學生從一個蘋果,一個梨,一個小方塊,到認識1、2、3……在這些由具體到抽象的轉化中,學生就能不斷地理解數(shù)學知識,在頭腦中形成數(shù)學知識網絡。在小學數(shù)學的教學領域,思維導圖的應用能輔助學生形成數(shù)學知識網絡。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教師可以細化思維導圖的層級,使學生的思維網絡將由點到線再到面逐漸形成,最終能夠“可視化”。
一、制定課堂教學流程圖,引導學生的思維“可視化”
思維導圖是一種總結的工具,它可以作為復習課的教學工具來進行知識的歸納總結,有助于學生良好知識體系的形成。思維導圖的應用可以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對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清晰,對知識領域的全貌了然于胸,以達到拓寬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的目的。
在近年的實踐中,我總結并制定出了數(shù)學單元復習課的課堂教學流程圖。(如圖1)
通過這樣的課堂教學流程圖,就可以引導學生整理和掌握整個的知識架構,從而有利于其直覺思維的形成并促進其知識的遷移。這樣,就把學習的過程變成了構建的過程、有效思考的過程、深入探究的過程。下面以我校一位學生在三年級時制作的“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 四年級時制作的“認識三角形和四邊形”、 五年級時制作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六年級時制作的“圓柱與圓錐” 思維導圖(分別如圖2、圖3、圖4、圖5)為例,從中來說明學生在這樣的課堂教學流程中隨著知識的逐漸深入、年齡的逐漸增加和思維的逐步培養(yǎng)而達成的思維“可視化”目標。
從這位學生制作的這四幅思維導圖中我們可以逐漸觀察到,在這位學生成長的每個階段,通過我所制定的課堂教學流程圖這個學習支架的搭建,學生都完成了知識體系的構建,開發(fā)了思考的路徑。通過這樣,就使其思維在學習的每個階段都實現(xiàn)了“可視化”的目標。
二、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網絡體系,探索制作思維導圖的要點
要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網絡體系,引導他們繪制出單元思維導圖是重要的方法。當然,繪制的過程是一個階段性提升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構圖過程中一般要經歷了解—模仿—運用—熟練四個階段。在低年段,可以由教師在板書中滲透,讓學生了解思維導圖;在中年段,可以簡單地劃分層級,讓學生模仿繪制思維導圖;在高年段,可以讓學生完善知識網絡,運用思維導圖去梳理知識。像這樣,只有經過長期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并不斷提升層次和難度,才能達到讓學生熟練使用思維導圖建立知識網絡體系并運用知識去解決問題的教學目標。
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搭建學習支架對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至關重要。思維導圖的使用可以輔助學生完成知識的整理,搭建思考的路徑。在三、四年級,這是學生從點狀學習向線狀學習方式轉變的階段,這時教師應開始強化程序性思維,而讓學生掌握繪制簡單的思維導圖是比較合適的方法。在五、六年級,這是學生從線狀學習向網狀學習方式轉變的階段,這時可以讓學生繪制比較復雜的思維導圖,并在圖中找到各部分知識的聯(lián)系?;诖耍罁W生的年齡特點,我們提出了各個年段的思維導圖制作標準(如表1),以方便教師有序地去指導學生整理知識網絡。
綜上,通過探索學生在小學每個階段思維“可視化”的方法——思維導圖,我總結出了制作思維導圖的一系列方法,為學生知識網絡的建立提供了有用的工具。學生在思維導圖的引領下,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提升,數(shù)學思維得到了鍛煉,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得到了發(fā)展。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