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芯蕊
摘要:‘紅色主題是中國當代舞蹈版圖上的一抹亮色,而《天山》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演出,它運用歌唱及舞蹈的結合描繪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入駐新疆和社會主義建設波瀾壯闊的歷程。那一首首軍歌,一幕幕老兵的剪影讓觀眾沉浸于其中,奏響一個偉大民族走向復興的交響樂章。
《天山》作為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歌舞劇團所出品,其創(chuàng)作團隊實力雄厚。邀請了曾出任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文學總執(zhí)筆、國家一級編劇任衛(wèi)新?lián)尉巹?,原總政歌舞團副團長、國家一級導演李福祥擔任導演,廣州軍區(qū)政治部戰(zhàn)士文工團團長、國家一級作曲杜鳴擔任作曲和音樂總監(jiān),北京境象舞美文化有限公司舞美藝術總監(jiān)陳靖宇擔任舞美設計。據(jù)了解,2017年5月,兵團歌舞劇團就啟動了《天山》的創(chuàng)作工作。于今年2月份,《天山》完成了劇本大綱創(chuàng)作,并成功榮獲國家藝術基金年度"跨界融合作品"資助項目,獲得資助資金100萬元。該劇將作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兵團成立65周年獻禮劇目于9月21日正式上演。‘天山這個響亮的名字,它不僅有著獨特的地域特色,還賦予了兵團人獨特的人格象征。
《天山》運用了秦漢著名詩篇來作為其創(chuàng)作理念,將這些詩篇分別以各種類型的樂曲化、舞蹈化、情境劇表演化以及視頻化的藝術手段來進行處理,使其在舞臺上及具有思想性、藝術性與觀賞性;展現(xiàn)出了歷代兵團人歷盡艱辛,為新中國屯墾戍邊的偉大事業(yè)奉獻青春與熱血的感人故事,謳歌了軍墾戰(zhàn)士為國戍邊的高尚情懷,弘揚了兵團精神,也是為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的崇高獻禮。新疆不僅僅是歌舞之鄉(xiāng),同時,也是歷代“邊塞詩”的發(fā)祥地。從古代以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到新中國成立后以郭小川、賀敬之及艾青等為代表的邊塞詩,一直到改革開放以來以周濤、楊牧等為代表的,包括王震將軍兵團領導人的詩作,所有這些聚焦在新疆熱土上的邊塞詩,都在全國有著極大影響。為此,這部舞臺藝術以“史詩”來定位,在文學、音樂與舞蹈和情景表演方面,主要以“邊塞詩”來進行切入和取材,因此《天山》總共分為了三個大的篇章,分別為《大風歌》,《大戰(zhàn)歌》及《大夢歌》;整場舞劇以一位抱著吉他的年輕人為線索將內(nèi)容串聯(lián)起來,他一個人一把吉他靜靜的在舞臺的側旁,細細的吟唱著他爺爺?shù)墓适?,他像是一位娓娓道來的敘事者,將觀眾們緩緩帶入那個屬于軍團的時代。
在第一篇章《大風歌》中,伴隨著合唱《天山劍》的音樂響起,大幕拉開,一把鋤頭一把鐮刀的黨徽標志徐徐升起,舞臺后方巧妙的設計了兩個斜坡,兩位士兵形象的演員在斜坡拉著耬車邁著堅定的步伐,金光打在他們的身上,反射出勞作的剪影,這時故事才開始講述.......舞臺穹頂散發(fā)著藍色的光,一列列古時軍隊整齊的排列在舞臺的兩側,暗色的燈光打在他們的臉上,彰顯著古樸而醇厚的歷史感,而后天上降落大雪,士兵們邁著整齊的步伐向著觀眾們走來,頗有一種電影般的畫面感,顯示出“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氣魄,作為“天山如劍”形象貫穿,蘊含著使命如天的山的張力。緊接著音樂一轉(zhuǎn),緊張的氣氛鋪面而來,舞蹈《邊關雪》中的漢子們衣著盔甲,扎著紅色盔纓沖上了舞臺,燈光的巧妙切換讓觀眾跳脫出大雪漫天的情景之中,演員們皎潔的舞姿,瀟灑的動作牢牢的抓住了觀眾的眼球,深深感受到了邊塞將士的不凡氣度。第一篇章的最后一幕《甘泉流萬家》則完整的展現(xiàn)了新疆人民熱情招待士兵們的情景,女孩們跳著維吾爾族特有的舞步,異域的色彩填滿了舞臺,演員們載歌載舞,熱鬧非凡,在一片歡歌笑語中拉下了第一篇章的帷幕。
第二篇章《大戰(zhàn)歌》主要講述了老一輩的兵團生活,開場一首《穿越死亡之海》搭配著一群英勇帥氣的舞蹈演員,他們翻山越嶺,舞步堅定,氣勢昂揚的拉開了第二篇章的故事;兵團之中不僅僅有揮汗男兒,還有那軍中綠花,女聲演唱《西出陽關》中演員們一身綠裙,一頭颯爽的短發(fā),干凈利落的動作姿態(tài)充分體現(xiàn)了兵團女兵們的英姿勃勃之氣;隨著一聲火車鳴笛,燈光起,一列來自新疆兵團的“列車”呈現(xiàn)在觀眾的視野之中,《西去列車的窗口》這一幕情景劇可謂是《天山》劇中的一大亮點,它不同于歌舞表演,全靠演員的語言及表演帶動全場的氛圍,拉近了觀眾和舞臺的距離,更沉入于故事的走向;而后的《大漠歡歌》及《草原之夜》都是對兵團同志們開墾土地,辛勤勞作的寫實表達,編導們運用舞臺道具來反映老一輩兵團的真實生活,從清晨鐺鏗的鑿石聲到夜晚谷堆下的夜鶯歌唱,都讓觀眾們感受到了濃濃的質(zhì)樸氣息。第二篇章的最后,分別運用了男女聲獨唱《胡楊禮贊》及《白發(fā).黃沙》,真正的兵團老代表們在歌聲中緩緩向前走來,加上舞美精細的設計,四顆高大的胡楊樹屹立舞臺之上,頭頂似是銀杏落下,兵團老代表們?nèi)缤瑲q月的詩篇,見證了一代代兵團人的改變,歲月更替,留住了兵團人的精神,但留不住的是那一抹抹軍綠的身影,在老同志空曠的一聲“起床嘍,拉練嘍”中第二篇章的故事便緩緩落下了帷幕。
第三篇章《大夢歌》呈現(xiàn)了新時代的新疆,大夢大夢,正代表著這夢想中的城市如今已建造而成,舞臺背景中亮起星星點點的光,童聲合唱《年輕的城》中孩子們清澈的聲音從遠方悠悠傳來,她們雙手托著樓房的模型道具 ,像一簇簇希望的光芒閃爍于舞臺之上,孩子們的歌聲能直擊內(nèi)心,使觀眾們以到達共情的效果;淡紫色的光束灑落舞臺,盈盈碧池中一株株“薰衣草”倏地生了呼吸似,在舞臺中央徐徐盛放,《薰衣草之戀》這一段完美體現(xiàn)出了優(yōu)秀的舞臺意境營造能大大提升觀眾的感官,使觀眾與作品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篇章結束,紅幕緩緩落下,兵團精神赫赫印于大幕之上,領讀人鏗鏘有力的聲音,將《兵團精神賦》一字一句烙在觀眾的心中。
參考文獻:
[1]趙露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 (學生版)》兵團團場新聞記者對社會穩(wěn)定的影響力 2016-01- 01.
[2]柏學芬 《湖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 院學報》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托起美麗中國夢 2014-02-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