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志虔
摘要:良好的民族關系不僅對華亭市各民族和睦相處、親密無間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而且對周邊地區(qū)民族關系發(fā)展能產生積極的影響,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營造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
關鍵詞:華亭市;民族關系;特點
民族關系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是一個動態(tài)的形式,受到多種因素例如歷史、經濟、政治、宗教等多方面的制約和影響。民族關系也有其本身的特點,金炳鎬教授認為“第一,歷史民族關系的歷史繼承性和延續(xù)性;第二,民族關系的現實反映性和折射性;第三,民族關系的平衡性和合理性;第四,民族關系的利益均等性和公平性。”[1]
一、地理位置獨特,歷史長期共處
華亭市地處甘肅、陜西、寧夏三省(區(qū))的交界處,向南可達“八百里秦川”的陜西關中地區(qū),向北可達“曉度六盤嶺,崎嶇三十程”的寧夏南部山區(qū)。處在多?。▍^(qū))的獨特地理位置,造就了這里自古就成為了重要的交通要道,是兵家必爭、民族遷徙、經濟往來、政治互動、文化融合之地。[2]
據記載,華亭“明初漢回共一千一百二十戶,男女丁共一萬零八百八十八口,成化后,漢回減為七百二十戶,男女丁減為八千四百三十口。正德間,戶口較初數不及三分之一,以政繁賦重多逃亡也。清乾嘉之際,漢回增至一萬三千九百五十七戶,男女丁增至一十四萬五千零三十八口,同治亂后戶口摧殘不及明初。經光緒三十四年之生聚延及宣統(tǒng)二年,漢回又增至五千五百戶,男女丁又增至二萬六千一百八十一口矣。民國十七年籌辯自治,復行調查漢民約五千七百二十戶,男女丁三萬零四十一口,回民約一千二百二十戶,男女丁約五千零二十口,漢回合計共六千九百四十戶,男女丁共三萬五千零六十一口。戶口雖無乾嘉之際多,較之光緒初年亦云庶矣?!睆倪@段記錄華亭從明朝初年至民國十三年的戶口史料來看,從明朝開始,回、漢兩個民族就開始共同生活華亭這片土地上,在漫長的歷史上兩族人民共同勞作、共同生活,形成了“華民漢回性皆勤儉古樸”的品格。近代以來,因為戰(zhàn)亂等原因大量回族人口從陜西、河南、臨夏等地遷徙至此,與華亭當地的漢族及土著回族關系逐漸融洽。兩族人民共同抗擊災害、抵御匪患,保衛(wèi)家園,這一時期更是涌現出李國棟、李興魁、李占春、張萬鈞等代表性人物,他們?yōu)槿A亭回、漢人民的安定生活做出了很大貢獻。1940年,在城東關創(chuàng)辦了邊疆小學,華亭開始有了回族學校。從抗日戰(zhàn)爭到解放戰(zhàn)爭再到朝鮮戰(zhàn)爭,有許多從軍救國的華亭各族兒女,他們中有119人犧牲在戰(zhàn)場上,書寫了華亭回、漢人民共同保家衛(wèi)國的壯麗詩篇。新中國成立后,華亭先后成立了8所民族小學,使回族兒童能夠就近入學讀書,為5個純回族村修建了飲水工程,解決了人畜飲水困難,在回族較多的單位設立清真餐廳等等。
二、經濟往來頻繁,合作共贏增多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西部大開發(fā)的不斷深入,華亭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取得了快速的發(fā)展和長足的進步,民族之間的交往更加頻繁尤其表現在經濟層面,對于經濟發(fā)展越來越注重,而對于民族因素則越來越弱化。龐磨村是華亭市一個回漢雜居村,以養(yǎng)殖、屠宰肉牛為主要產業(yè),但是以前因為都是農戶自己養(yǎng)殖、屠宰、販賣,經營規(guī)模小、風險抵御能力低。2002年,龐磨村民組織成立了宏源牧業(yè)有限公司,這是集種植、養(yǎng)殖、屠宰、加工、商貿為一體的農業(yè)產業(yè)化民營企業(yè),經過不斷發(fā)展,現已能完成每班每天屠宰分割肉牛50頭左右,分割的肉牛年產達500噸,現已銷往西北五省及周邊市、縣、鄉(xiāng)、鎮(zhèn)及各單位。宏源公司的建成,發(fā)展了地方的經濟,帶動了華亭市及至周邊區(qū)域養(yǎng)殖業(yè)的發(fā)展,促進周邊地區(qū)種植產品的轉化,帶動了數以千計的回、漢農民實現脫貧致富,為部分農民創(chuàng)造了就業(yè)機會,贏得了社會各族群眾廣泛的認可。村里各族農民的收入增加,貧富差距逐漸縮小,回漢民族關系也越來越融洽。近年來,華亭市成立的硯峽鄉(xiāng)“興硯”蛋類公司、神峪鄉(xiāng)“神峪河”糧食公司,都是依托地方的特色農業(yè)以及回、漢群眾的相互合作發(fā)展起來的,回族發(fā)揮食品加工、出售的特長,漢族發(fā)揮養(yǎng)殖、產品宣傳的特長,華亭回、漢兩個民族在經濟上的往來、互補、合作越來越被各民族成員所注重,多民族合伙經商已經成為常態(tài)?;?、漢民族在經濟上形成的往來頻繁、合作共贏正推動著當地民族關系向前發(fā)展。
三、族際交流加強,文化交融加深
歷史上的長期共存與交往為華亭民族關系的和諧穩(wěn)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著經濟的高速發(fā)展,社會也在緊隨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華亭市回、漢民族之間互動與交往的形式愈加多樣化,交往的寬的逐漸加大,交往的程度也日益深入。在民族文化上,華亭各民族相互尊重、理解、包容、借鑒、學習,這些民族文化交融體現在華亭回、漢群眾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飲食為例,回、漢兩個民族就在此方面互相影響和滲透:馓子、油花花、小果子這些以前華亭回族在開齋節(jié)才會制作的回族特色面點,現在已經被糕點坊、超市所四季銷售,深受華亭各族群眾喜愛;油餉、油茶、水煎包、肉餅這些回族家庭中的日常主食,現在已經成為華亭各民族成員離不開的早餐之選;此外,還有像蒸肉、三炮臺,回族家庭或清真寺遇有比較重大之事用來待客的“八大碗”,現在已經被回族特色餐廳所推廣,不僅回族人家庭聚餐或待客會前往這些回族特色餐廳,漢族人逢年過節(jié)或日常用餐也經常會去。反過來看,華亭漢族的飲食也影響到了當地的回族,臊子面、饸饹面這些漢族的經典面食,現在已經經常出現在華亭回族家庭的餐桌上,華亭漢族的特色小吃洋芋攪團,回族人學會以后不僅成為了日常中常見的小吃,甚至許多清真餐廳中把它作為華亭當地小吃的一個代表,已經不區(qū)分民族因素。如前文所述,華亭回、漢兩個民族由于長期的雜居,不論漢族人過年過節(jié)還是回族人過開齋節(jié)、古爾邦節(jié)等,雙方都會在彼此節(jié)日之時相互往來、送上祝福,不同民族朋友遇有婚喪嫁娶之事也會去參加彼此的重要時刻。族際婚姻作為深層次的民族交流,在華亭也并不少見。民族之間頻繁的互動,增加了回、漢兩個民族的之間的了解、信任,隨著時間流逝,華亭的族際交流正在方方面面逐步加強,文化上相互借鑒、相互學習,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上也都影響著彼此,文化交融得到加深,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都體現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諧局面。
四、民族關系整體穩(wěn)定,文化邊界客觀存在
華亭市當地從居住格局、族際通婚、民族文化、族際交往幾個層面所反映出來的當前華亭市回、漢民族整體上呈現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型民族關系的局面。絕大多數人對于當地的民族關系給予了積極和肯定的評價。但是,由于回、漢兩個民族在經濟上的往來、合作,文化上交往日益密切,在與其他民族接觸、交往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不同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后,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本民族與其他民族有所不同的意識。同時,隨著華亭回、漢民族之間交往的寬度逐漸加大,交往的層次逐漸加深,各民族對于本民族的文化、習俗也越來越重視,民族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從現實來看,華亭回族群眾雖然在逐步向城區(qū)移居,但他們大多數還能保持著原有的生活習俗,遷入城區(qū)居住以后,他們對于自己是回族的身份愈加看重。從總體來說,打破或弱化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等民族之間的邊界,并不能淡化某個民族的民族意識,反過來,各民族擁有自己的民族意識,民族之間有邊界的存在,也并不是一定會引起民族關系的不和諧。華亭民族關系的穩(wěn)定和諧,并不意味著回、漢民族差異的消亡,而民族之間的差異,特別是民族文化、習俗上所表現出來的異同、特色將長期存在。
參考文獻:
[1]金炳鎬.民族理論通論[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2]華亭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華亭縣志[M].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