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克偉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民族文化的載體,利用數字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播,不僅能夠使當代年輕人更容易接受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能夠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的活力。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對策
基金編號:2019年度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guī)劃項目(項目編號:2019B128)。
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比如人們很難接觸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人極度缺乏,并且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體制,并不完善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所投入的資金嚴重不足,這些都影響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若是利用數字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播,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
1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傳播的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和發(fā)展需要人類社會的支持,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通過個人之間的口頭和個人教育傳承的,如民族口頭文藝、工藝美術、民間藝術等。然而,這種依靠個人交流的方式很容易受到社會、經濟和社會因素的影響。文化和個人發(fā)展。在現代社會,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很難維持基本生活,靠自己的技藝過上有尊嚴的生活[1]。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沒有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沒有做好保護和保存工作,這就導致了無瑕文化遺產的許多內容在歷史發(fā)展中消失。繼承人很少。一些有獨特才能的藝術家沒有繼承人。一旦這些藝術家死了,他們獨特的能力,也就是他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會消失。
雖然我國很多地區(qū)都設立了文化遺產管理處,它也設立了相應的人事部門,它也設立了相應的權力機構,但是今天,在我國,文化廳社會文化局正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尚未建立完善的文化遺產管理制度,這使得相關工作難以有效開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管理和保護方面,相關制度的不完善必然導致人員和資金的分配不足,這必然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有效實施和非物質文化的有效傳播與發(fā)展[2]。
所以我們應該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利用數據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播,使它的傳播范圍更加廣泛的,并且讓當代的年輕人更容易接受,更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fā)展。
2 引進數字化手段保護非遺的目的及優(yōu)勢
引進數字化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播的與傳統的傳播媒介進行比較,數字化傳播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特點進行儲存較為方便且靈活。隨著數據存儲格式的快速發(fā)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電子存儲漸成為主流,所需的存儲空間、存儲成本、管理工作和開發(fā)過程都有了明顯的減少或簡化。二是利用數字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播,速度比傳統的傳播速度要快,使用電子存儲后,復制效率高,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編輯、傳播和傳播水平迅速提高。三是利用數字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播時數字化的應用范圍較廣。數據分析統計、查詢、檢索等,資源處理和應用趨于多樣化。在當前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中,數字媒體依賴于在這三個方面的優(yōu)勢,并且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傳承人的網絡申報,各類數字博物館、展覽館、數字文化遺產資源非物質數據庫的建設和應用,以及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為基礎開發(fā)的各種互動軟件,對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具有廣闊的前景,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完整性的重要方式和關鍵手段[3]。
3 非遺數字化保護的現狀及問題
中國早就意識到數字手段在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諸多優(yōu)勢,并積極開展工作。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
數字化資源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總量的關系還很不平衡,目前,我國已正式公布了三大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219個,四大系列傳承人1986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國范圍內有序開展,但受時間、財力、管理體制等諸多客觀因素的限制,尚不能全面、徹底地記錄所有項目和傳承人,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步以及質量暫時達不到理想狀態(tài)。
目前在數字保護領域取得的大部分成果在形式和功能上仍然是比較單一的,特別是在數據存儲和簡單應用方面?,F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以目錄應用數據為主的建檔方式較為普遍,而具有一定深度和方向的具體數據庫較少。考慮到工作難度的影響,以文字為主的數據庫比較常見,圖像數據庫和多媒體數據庫較少。
由于缺乏統一規(guī)劃,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建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是自給自足、獨立的,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島信息孤島現象,有限的資源無法有效共享。
數字化資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標準不統一,質量參差不齊,影響了數據查詢和使用的便利性。國家應該統一規(guī)定,數字化資源的標準。
全國數字化工作不平衡,部分地區(qū)起步較早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全國其他大部分地區(qū),工作還停留在初始階段上。
4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對策
在現代社會,數字技術將肩負著傳播、繼承和創(chuàng)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使命。這將對保護我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網絡環(huán)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傳播和保護提出新的要求[4]。
擬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數字博物館是一個適合非物質文化大眾傳播的數字展示平臺,全面收集和存儲文化遺產信息,數字媒體用于數字處理和集成,產生一系列媒體信息,包括圖像、文本、圖像、聲音等,成為一種多媒體數字信息資源,可以通過服務器和網絡通信進行存儲和共享,為公眾提供在線閱讀服務。
準確定位傳播,遵循特色化、多元化發(fā)展的原則。為確保網站定位明確,堅持特色開發(fā),可收集網絡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特色資源數據庫的創(chuàng)建,逐步提高網站知名度,完善數字網站功能,開展整合營銷,開展媒體合作,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和推廣方式,提高網站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也可以利用新媒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播。
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人才的培養(yǎng),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分子是跨學科人才,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但也存在不足,今后應加強數字課程和專業(yè)特色的創(chuàng)建,促進科研人才專業(yè)化和多學科合作交流[5]。
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絡產業(yè)化發(fā)展。當前,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越來越依賴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文化競爭因素越來越明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商業(yè)化、產業(yè)化越來越明顯。也更加有利于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
打擊盜版文化產品。鑒于網絡共享的性質,我很容易復制和擴展數字顯示器的內容,同時建立文化數據庫也會帶來版權問題,因此,政府應從制度的角度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的公共政策[6]。
5 結語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體系進行完善,整合各類媒體資源,實施新聞、廣告、公關活動、影視游戲營銷、節(jié)慶策劃等多種營銷手段相結合,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力度,創(chuàng)建文化遺產綜合傳播體系,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活動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利用數字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播,不僅可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fā)展,更加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保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陳思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特點及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5(13):55-56.
[2]黃文輝.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整理與保護研究[J].中南大學學報,2012(3):18-19.
[3]李博豪,孟秋莉,溫俊杰,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及途徑[J].長春大學學報,2012(7):1007-1009.
[4]徐金龍,魏三偉,陳俊杰,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9(1):118-121.
[5]程琳琳,劉麗華,魏存華,傳承視角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認知和保護的研究[J].時代教育,2013(7):123-127.
[6]王文章,陳飛龍,高慧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地方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J].求是,2012,(2):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