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皎月
摘 ?要 ?宜興的紫砂文化是一種地域性極強的文化,它作為一種造物活動,和模仿有著很大的關聯。本文從清代紫砂器的造型和裝飾入手,研究“象生”對器物設計的影響,探討宜興紫砂器在清代宮廷風影響下的發(fā)展脈絡。
關鍵詞 ?宜興;紫砂器;“象生”
象,形狀、樣子,仿效、模擬;生,產生、生長,果子沒有成熟。在《辭海》和《現代漢語詞典》里,“象生”有三種解釋。一是祭祀時以亡者生前所用之物作為象征,稱為象生;二是模仿真物;三是指口技。象生最初指的是祭祀用具,后逐漸與之無關,主要指對事物的模仿,是一種造物活動。宜興紫砂在其發(fā)展歷程中,很大程度上和模仿有著密切的聯系,無論是造型還是裝飾都帶有“象生”的影子。作為一種地域性極強的文化,它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大時代背景下脫穎而出的特有的造物活動。
追溯宜興紫砂的發(fā)展源流,從金沙僧供春的第一把壺,我們就隱約看到了模仿的影子。他以寺廟旁邊的銀杏樹樹癭為參考,并鋪以樹癭上的花紋作為裝飾,是紫砂器最早的“象生”。而紫砂器中的“象生”現象在清代尤為明顯,出現了許多非常精美的作品。葉喆民老師在《中國陶瓷史》里提到,“象生瓷器”是清代的一種特殊的制瓷工藝,在乾隆時期盛行,以仿真而出名,制作工藝也達到了以假亂真的效果。根據相關資料記載和博物館的實物,我想宜興紫砂器的“象生”很有可能是受到清代宮廷文化的影響,在“象生瓷器”的影響下快速發(fā)展起來的。宜興紫砂器中的“象生”,我們從清代流傳保存下來的相關資料中可以窺探一二。
1 ?造型的模仿:自然界的物象
清代宜興紫砂器中的“象生”首先是對造型的模仿,即模仿自然界的花果或者動物的形態(tài)制作成器,以造化為師。通過提煉自然界中的物象,運用抽象、概括和夸張的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保留了自然物的形態(tài)之美,又結合一定的實用功能。宋代吳自牧《夢梁錄·四司六局筵會假賃》曰:“果子局,掌裝簇饤盤看果、時新水果……象生花果?!边@里的“象生花果”不再是簡單的花果,而是模仿自然物的工藝品。仿自然界的花果形態(tài),是“象生瓷器”的開始,而宜興紫砂器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帶著獨有的地方特色,從眾多“象生瓷器”中脫穎而出,形成宜興紫砂獨樹一幟的花貨(或花器)一脈。
明末清初的“圣思陶杯”,是宜興紫砂花貨的傳世佳品,也是宜興紫砂的“象生”代表作。圣思,據傳說是一名修道人,擅長制作陶杯,代表作為“圣思陶杯”(見圖1)?!笆ニ继毡蹦7伦匀唤绲奶?,杯身在造型的設計上以剖開的半個桃作杯體,作為主要部分,杯底附著桃枝、桃葉和桃蔓等作為杯子的基座,想象豐富、造型優(yōu)美,形態(tài)不一、相互纏繞的葉子,再加上蒼勁的枝蔓纏繞成杯把,桃杯精巧細致、生動迷人。杯身篆刻“閬苑花前是醉鄉(xiāng),拈翻王母九霞觴。圣思”。圣思對于桃的模仿,無論是形態(tài)還是神韻都可以說是達到了一個高超的境界。
“南瓜壺”是清代較為有名的紫砂壺款式,仿瓜果的形態(tài)作為器皿,兼具美觀和實用性。清代早期的制壺家陳子畦就曾制作過“南瓜壺”(見圖2)。《陽羨紫砂壺圖考》評價陳子畦“胎薄而頗精”。從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館藏的陳子畦“南瓜壺”看,壺身以南瓜造型為主,筋紋流暢、形態(tài)優(yōu)美;壺嘴仿南瓜葉片,自然卷曲而成,做工精細;壺把則仿瓜蔓扭曲而成,緊貼壺身,自然生動;在壺蓋的設計上,以瓜蒂作壺鈕,有畫龍點睛之效。同時,陳子畦運用和南瓜相仿的段泥泥料,使“南瓜壺”的形態(tài)更逼真。繼陳子畦之后,康熙年間出現的陳鳴遠也是制作“南瓜壺”的高手。和陳子畦相比,他制作的“南瓜壺”更加精細,造型的逼真度更高。陳鳴遠的“南瓜壺”,在壺嘴的處理上更為柔軟,帶有一定的曲線,把南瓜葉片的自然蜷曲模仿得更生動。壺把的處理上,瓜蔓的紋理更加清晰,非常形象生動??梢哉f,陳鳴遠對自然物的描摹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除此之外,陳鳴遠對陳設用的雅玩,如菱角、扁豆、花生等物的模仿也十分地逼真,可以說是宜興紫砂花貨的經典范本。
清代宜興紫砂器對自然界物象的模仿,主要是造型的模仿,統(tǒng)稱為紫砂花貨,比較經典的作品主要分為植物類、瓜果類和動物類三大類,仿外形而肖,無論是工藝還是功能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2 ?裝飾的模仿:肌理的描摹
隨著工藝技法的提升和社會的發(fā)展,清代紫砂器在裝飾上有了很大的轉變。最具特色的是“人亡藝絕”的特殊裝飾技法,特點為以模仿其他材質為主,例如仿青銅、仿漆藝、仿瓷器等。這類紫砂器出現的種類相對較少,也可能是當時的紫砂藝人偶然為之或者是“象生瓷器”的影響下出現的,以觀賞性為主,現今流傳下來的也很少,并且多數為宮廷紫砂。
在裝飾上最具特色的應該是紫砂壺的仿漆工藝,主要手法是雕漆和髹漆。借用傳統(tǒng)漆藝工藝,在紫砂胎上進行創(chuàng)作,裝飾性強。雕漆在明代就已出現,最具代表性的是時大彬的“紫砂雕漆四方壺”,主要髹朱漆,剔有人物、山石、樹木等,華美精致,屬于宮廷御用的茶具。和它相比,清代乾隆時期的“紫砂胎剔紅圓壺”在工藝上有了更大的進步,壺身整體都由雕漆完成,雕工細膩,是非常具有觀賞性的皇家工藝品。清代黑漆描金紫砂壺(見圖3)也非常有特色,利用髹漆和描金工藝,使得樸素的紫砂壺變得華貴雍容。對于漆藝肌理的描摹是此類工藝的特色,把漆藝的技法運用到紫砂壺的裝飾中,也是當時統(tǒng)治者對華美雍容器物追求的一種寫照。
在紫砂器中模仿瓷器的裝飾,也是清代的一個特色。瓷器在清代的燒制量非常大,技術的提升和工藝體系的完備,加速了它的發(fā)展,其裝飾對紫砂器的影響十分顯著。清代早期紫砂器就出現了上釉裝飾,并多使用滿彩裝飾。清代內務府的造辦處檔案有記載:“雍正十年十一月十一日,司庫常保首領薩木哈來說,太監(jiān)滄州交宜興壺四件,外畫洋金花紋?!盵[]]洋金描繪是瓷器的裝飾手法,用于紫砂器顯然是受到瓷器的影響,這種瓷器與紫砂的交流,使得紫砂的裝飾更加豐富。
除了以上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裝飾外,貼花、堆塑、畫琺瑯、泥繪等等裝飾技法的運用都推動了紫砂器的“象生”發(fā)展。利用多種不同的工藝,模仿不同的肌理對紫砂器進行裝飾,是當時的一大鮮明特色。如果說不考慮實用性的話,就欣賞性而言,清代紫砂的裝飾雖然浮夸了一些,但這種模仿反映了當時工藝的高超,也確實值得稱贊。
3 ?宮廷文化的興起對造物模仿的影響
清代宜興紫砂器的“象生”和宮廷紫砂的興起有著密切的關系,富貴華麗的宮廷風格對紫砂器的發(fā)展產生了極大影響,尤其是清代把宜興紫砂器列為貢品以后,這種“由樸而華”的風格轉變也更為明顯。
清代的造辦制度對紫砂器有很大的影響,當時宮廷內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流程,由帝王親自把關,對器物的精致有非常高的要求。帝王對權力、地位的追求,對精美華麗之物的嗜好間接影響了“象生”紫砂器的發(fā)展。雍正年間的“桃式硯滴”(見圖4)正是在這種宮廷文化影響下的產物。《清宮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檔》記載:雍正七年“閏七月初六日,郎中海望持出定窯菊花盒一件……宜興雙喜水丞白玉勺紫檀木座、宜興仙桃一件……”這里的仙桃就是當時御用文房中的“桃式硯滴”。它是文房四寶之一的硯滴,最長直徑7.2 cm,口徑1.3 cm,小巧精致,適合把握。“桃式硯滴”仿桃子的形態(tài),以黃白砂泥為胎。在出口的部分做了一個細致的卡蓋,在使用的過程中,蓋子不易脫落,工藝非常精密。使用時仿佛是握住一只新鮮欲滴的仙桃,精巧細致,功能性強。我們可以從相關的文獻記載中看出,清代紫砂材質的文房四寶精巧雅致,以象生形態(tài)居多,深受當時皇帝的喜愛。
復雜繁麗的紫砂器是統(tǒng)治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這一時期,為了滿足統(tǒng)治者的需要,宮廷紫砂器在工藝上追求極盡繁復。彩釉紫砂壺是當時具有代表性的宮廷紫砂器,它的彩釉裝飾在康熙年間較為流行,是從景德鎮(zhèn)的瓷器中借鑒而來的,在燒制完成后施釉二次燒成,以華麗美觀為主,實用性較差。但是,在這種華麗工藝的影響下,紫砂器對于物的模擬更為逼真。“彩釉梅段壺”以梅段為壺身,利用貼塑工藝在壺身裝飾梅花,形象生動傳神。和未施釉的“梅段壺”比,“彩釉梅段壺”顏色亮麗,對模擬梅段更為逼真,還原度很高。
在宮廷風的席卷下,紫砂器不僅華麗繁復,而且無論是模擬物象還是模擬材質,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如果不考慮實用性的話,這在紫砂器的“象生”發(fā)展中是有極大推動作用的?!爱敃r朱琰曾評述此類作品說:戧金、鏤銀、琢石、髹漆、螺鈿、竹木、匏蠡諸作,無不以陶為之,仿效而肖。”
4 ?結 ?論
陶瓷中的象生品類繁多,發(fā)展到清代已經有了一個非常清晰的脈絡。清末寂圓叟的《陶雅》有寫:“象生器皿,色目非一,人物鳥獸,指不勝屈?!弊仙跋笊7碌姆秶浅V泛,無論是自然物的瓜果或是竹木,還是非自然物的銅器、漆器,都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從供春的第一把紫砂壺開始到今天,這種模仿的造物活動就貫穿了宜興紫砂的始終,散發(fā)著其特有的魅力。具有鮮明象生器型代表性的“圣思桃杯”、“南瓜壺”、“桃式硯滴”等紫砂工藝品,都讓我們看到清代紫砂在器物模仿上的輝煌成就。在清代宮廷文化的影響下,宜興紫砂以其特有的模仿形式獨樹一幟,形成了造型優(yōu)美、肌理豐富的紫砂花貨系列,并沿傳至今。
參 考 文 獻
[1]呂成龍.乾隆御窯象生瓷[J].紫禁城,1996(1):10-11.
[2]劉汝醴,吳山.宜興紫砂文化史[M].浙江:攝影出版社.2000.
[3]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藏宜興紫砂[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
[4]葉喆民.中國陶瓷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5]李立新.論象生[J].創(chuàng)意與設計,2014(1):4-7.
[6]李立新.重構造物的模仿理論——紫砂器型的來源[J].創(chuàng)意與設計,2012(1):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