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蘭
為避免我國消費金融重蹈“雙卡風暴”危機,金融機構和政府監(jiān)管部門應盡早采取風險防范措施,理性評估市場發(fā)展?jié)摿?,合理?guī)劃業(yè)務規(guī)模擴張速度,以免因借款人過度借貸造成不良率激增,引發(fā)行業(yè)風險和社會動蕩。
目前我國消費金融市場除了傳統(tǒng)的銀行個人住房按揭、信用卡業(yè)務,類如車輛、醫(yī)美、教育、家裝等場景式消費分期也在快速興起。參與借貸的主體除了大型商業(yè)銀行、股份制銀行,城農商行、民營銀行、消費金融公司、小貸公司、網貸平臺、保理公司、信托等機構也通過自營資金、助貸模式或資產證券化等方式,為該市場不斷注入資金。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消費潛力不斷釋放,消金市場也開始呈現出一些問題,比如機構競爭加劇、消費需求被過度刺激、市場準入標準不斷降低、風控審批流于形式等,存在過度借貸的風險隱患。
一、 “雙卡風暴”始末
20世紀60-80年代,臺灣經濟高速發(fā)展,至1984年人均GDP已達到中等發(fā)達國家水平。接著10多年的經濟平穩(wěn)發(fā)展,居民消費需求升級,臺幣存在升值壓力,政府增發(fā)貨幣導致銀行總體流動性過剩,所以政府進行金融自由化改革放寬了對利率、銀行牌照及區(qū)域經營的限制。同時,隨著個人征信體系的不斷完善,消費金融高頻小額交易的信息采集成本大幅降低,而信用風險也能得到良好控制。
上述因素綜合疊加,使得剛剛經歷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傳統(tǒng)對公業(yè)務受到嚴重沖擊的臺灣銀行將信用卡、現金卡等個人消費金融板塊視為新的業(yè)務增長點,爭相推出快速辦卡、禮品贈送、免息分期等促銷活動搶占市場,降低客戶準入資質、放松風險審核標準,雙卡發(fā)行量隨即暴增。
隨著經濟增長乏力、個人收入下滑,過度借貸問題開始暴露出來,臺灣開始爆發(fā)卡債危機,不良率從至2005年末的2.22%上升至2006年5月最高峰時的4.98%。有近52萬人逾期違約,其中約10萬人向銀行申請破產。麥肯錫調查數據顯示,逾期持卡人中約30%的債務余額為月薪的22至45倍,遠超還款能力,資金用途70%用于奢侈消費,僅30%用于民生消費。同時,因欠款人遭銀行委托的社會催收公司逼債,接連發(fā)生自殺、搶劫、販毒等惡性事件,引起社會公眾廣泛關注,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在經濟發(fā)展水平和經濟結構相似的韓國,信用卡逾期率也曾出現從2001年的3.8%上升至2003年1月高峰時11.1%的情況,日本和香港也有類似經歷。這些地區(qū)和國家消費金融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是,當消費金融發(fā)展到一定水平、占GDP比重超過一定比例時,在居民過度負債、經濟增速放緩、同業(yè)惡性競爭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很容易發(fā)生信貸危機。
二、我國消費金融現狀
(一)消費金融市場數據
據銀行業(yè)協(xié)會公布的數據,2018年我國信用卡授信總額約13萬億元,占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10.5%,未還款余額為6.85萬億元,額度使用率52%,超過半年未還款的逾期金額約870億元,不良率1.27%。乍看之下總體資產質量良好,且人均持卡量為0.7張,遠低于臺灣、韓國風險爆發(fā)時的人均持卡量3-5張。另外,2013-2017年我國消費金融迅速發(fā)展,除住房按揭貸款部分,其余消費金融板塊年均復合增長率達24.7%,增長勢頭迅猛。
但是,我們在討論“雙卡風暴”人均持卡量時,忽略了當時的臺灣、日本、韓國都沒有今天中國如此琳瑯滿目的與消費場景并蒂而生的互聯網金融平臺,以及快速便捷的移動支付手段。他們無需信用卡為載體,直接給借款人提供線上信用額度,比如微眾微粒貸、支付寶花唄借唄、京東金條白條,以及百度、美團、蘇寧、小米、海爾、攜程、樂信、萬達等等。凡有消費場景的土壤,就有信貸之花的盛開。
真實的消費信貸總額、人均債務比、平均不良率,目前缺乏有效的數據統(tǒng)計。不過,從個別機構的資產質量指標可以管窺豹:捷信財報顯示2016-2018年在華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4.3%、7.2%、9.7%,連續(xù)三年攀升;另外,陸金所董事長計葵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披露陸金所的資產不良率不低于5%。
(二)客戶透支消費的畫像
筆者結合消金機構披露的用戶數據及實務工作經驗,對作為消費金融的主要目標客群,即一二線城市的初級白領的月度收支情況模擬畫像如下:
初級白領的月均收入多在6000-10000元之間??慷嗄攴e攢或親朋支持,假設購買一套100平方米的二線城市商品房總價約150萬元,其中首付50萬元,其余100萬元按揭貸款30年,月供款五、六千元。即使夫妻二人共同供房,除去日常家庭開銷,加上朋友聚餐、娛樂休閑、服飾購買等費用,有孩子的家庭還需考慮每年幾萬元的育兒培訓費,一年下來收入所剩無幾,甚至入不敷出。
為提高生活質量,我國年輕人普遍接受提前消費的觀念,因此千元以上的大額消費品迎來黃金市場。比如汽車、電腦、手機、家電、旅游、美容、培訓等,在各大電商平臺均可以分期付款,這邊汽車分期每月幾千元,那廂手機分期每月幾百元……大部分消費者是理智的,一般會謹慎評估個人收支情況再決定是否購買大額消費品,但也有不少的年輕消費者缺乏財務觀念和理財知識,在便捷的借貸體驗下,完全不計融資成本,也不把單筆每月幾十元、幾百元的還款當回事。一來二往,聚少成多,對每月供款是否超出其償貸能力懵然不知。直到資金緊張時才病急亂投醫(yī),辦信用卡套現、找714網貸、進行高風險投資甚至賭博,以致債務雪球越滾越大無力償還,造成個人失信乃至家庭悲劇。
另外,財務杠桿率原本處于合理水平的白領家庭,如果面臨經濟危機、行業(yè)波動、家庭重大變故等風險,導致個人降薪、失業(yè),還貸能力也會急劇下降。所以,當貸款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過度負債也就如影隨形。大多數人,用貸款改善生活,也有一些人,被貸款改變生活,甚至為貸款而活。
(三)消金機構眾多形成共債隱憂
由于近年國家政策鼓勵、市場前景樂觀、消費金融存在高息收益,再加上大數據營銷、智能風控等新技術加碼,讓國內眾多金融機構對消費金融趨之若鶩,尤其是流動性充足、具備地緣優(yōu)勢、客戶基礎良好的地方性銀行及民營銀行。
然而,消金持牌機構、新進銀行、小貸公司、電商平臺等主營的消費分期業(yè)務,年化利率一般在12%以上,有的甚至直達24%的天花板。他們的業(yè)務邏輯主要以高收益彌補高風險,而且筆均千元的小額貸款只有做到一定業(yè)務規(guī)模,才能平衡機構龐大的人員、系統(tǒng)及營銷支出。其客戶資質與傳統(tǒng)銀行以公務員、企業(yè)中高管、國企職工、本地有房等收入較高、穩(wěn)定性強的消金客群相比,自然要弱一些。他們的目標客戶群主要是城市白領、大學生、中小微企業(yè)主及藍領工人,屬于信用評分較低的群體。如果多個機構授信疊加,或遭遇經濟下行波動期,不良率激增是預料中事。
上海、南京、江蘇等上市城商行2018年財報數據顯示,個人消費貸主要與螞蟻、微眾、京東、小米等平臺合作,由銀行提供資金和二次風控,合作平臺負責客戶引流和風險控制。可見,銀行對客戶的資質評估、還款跟蹤、貸中監(jiān)控等會相對粗放。2019年下半年以來,部分銀行因不良率較高,如鄭州銀行為3.05%,已開始收縮該塊業(yè)務。監(jiān)管機構也多次在檢查通報中,批評某些機構存在不查征信、不作資信調查、多頭授信、月收入杠桿率高達80甚至160倍、偏離消費屬性等違規(guī)現象。
三、風險應對建議
在資金以貸還貸、擊鼓傳花的市場虛假繁榮里,盡管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風險消化能力及容忍度較中小國家經濟體要高,但即使是最精準的風控模型、最完備的量化風控策略,也難以預測泡沫何時破滅,損失到底有多大,誰來接最后一棒?
因此,既然已意識到消費金融市場存在過度借貸的風險隱患,我們應提前做好識別和度量評估工作,防患于未然,以保障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安全、建立良好的消費金融信用環(huán)境。具體建議如下:
(一)將從事消金業(yè)務的機構一并納入數據監(jiān)控體系。此處并不限于商業(yè)銀行和消金持牌機構,而是以資金用途為考量,包括所有顯性和隱性的消金貸款,含底層資產為消金業(yè)務的信托計劃、資管產品等。
(二)對消金機構建立行業(yè)專項監(jiān)管規(guī)則。類房地產和地方債務管理方式,逐漸規(guī)范業(yè)務營銷、授信審核、風險預警、貸后催收、客戶隱私等行業(yè)操作標準,監(jiān)控資產質量,做好機構評級,實行動態(tài)監(jiān)管。
(三)完善個人征信體系建設。在有效保護客戶隱私、數據分層管理的前提下,對消金機構實行資質管理,規(guī)范數據報送、共享、查詢等機制,連通各機構的數據孤島,可有效防范多頭借貸風險。
(四)設計合理有效的信貸全流程風控模型。參照企業(yè)信貸管理模式,結合機構特定的消費場景,合理設計消金風控策略及模型,比如客戶準入資質、行為監(jiān)測值、償債收入比(DSR)、月收入杠桿倍數等,并對模型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定期優(yōu)化。
(五)做好基礎金融法律知識的教育普及工作。將金融法律常識納入中學或大學教育體系,同時通過開展社區(qū)、協(xié)會、機構培訓等方式,重點普及個人征信記錄、信貸本息計算、信貸交易權責、違約失信責任等知識,讓更多人樹立理性借貸意識,避免踏入金融欺詐陷阱,懂得維護個人良好征信記錄的重要性。(作者單位:深圳市云透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