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永紅
摘 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師在這方面教學中往往投入的精力較大,收獲卻不理想。所以,提高作文教學效果,是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亟待解決的難題。
關鍵詞:初中作文;積累素材;修改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0)14-0102-01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嘗試,在失敗中摸索,小有成就,具體做法如下:
1.注重作文基本功訓練—積累素材
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就必須在基本上下功夫。教師應該在平時加強指導與訓練,學生才能掌握扎實的寫作基本功,寫出的文章才能有血有肉,有情有感,達到最佳效果。
魯迅先生說過:“無論什么事,如果不斷收集材料,積之十年,總可成一學者”。對于剛步入初中的學生而言,寫作要求同小學相比,要高得多。所以教師要有意識,有方法地幫助學生積累素材。積累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基礎。如果學生沒有積累詞語、句子、名言等,學生的作文中就會出現(xiàn)大量的方言、口語,文章語言匱乏、平淡、沒有色彩。在以前的教學中,教師也要求學生進行積累,只是口頭要求,沒有落實到實際。學生應付了事,得過且過,并沒有真正積累相關材料。面對學生這種情況,應采取有效措施。首先,教師提高認識,把檢查學生的積累筆記,作為教學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備有積累本,前一周積累量達到要求,教師進行檢查。下周用學生積累的材料,從中選取,每天進行100字的片段練習,然后上交,教師批改。教師的工作量增加了,感到很疲倦,一定要堅持。堅持兩個月以后,學生的寫作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運用修辭性詞語,描寫性的句子增加了,有時還能引用名言、歌詞等。有的學生在片段練習的基礎上,直接擴寫成小作文。這驗證了畢羅庚先生的名言:“天才在于積累,聰明在于勤奮?!?/p>
在學生能自覺做好上述任務后,筆者組織開展了讀書活動,按時檢查學生的讀書筆記、摘抄、讀書心得,及時表揚做得好的學生,有時抽出一節(jié)課進行互賞讀書筆記活動。這種做法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了學生寫作的興趣。
積累素材不僅是積累詞語、句子等內容,還在于要學會觀察。作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表達的能力,其中觀察是取得寫作素材的基本途徑,是寫好文章的基礎。
作文課往往是教師布置題目,然后引導學生審題、立意選材,還可列寫作提綱等??墒嵌鄶?shù)學生還是不能馬上進入寫作狀態(tài),問其原因是不知道寫什么事,什么人,沒有寫作材料。即使能進入寫作狀態(tài)的,多數(shù)文章的選材沒有新意。
多數(shù)學生每天是兩點一線,往返于家校之間。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路上車輛較多,家長不放心,來回都接送。所以學生幾乎沒有機會觀察社會、觀察生活。家務活也是家長包辦,孩子沒有做簡單家務的能力和機會。看和做都不擅長,所以缺乏寫作素材。針對這種情況,筆者采用了每月布置三項任務的辦法。一是觀察家中的小動物或植物寫成片段;二是觀察家中親人,把他們的衣著、動作、神態(tài)等描寫出來。三是觀察居住在小區(qū)的景觀或人情風貌,寫成片段。以后逐步改變觀察的任務。漸漸地學生片段練習的字數(shù)大幅增加變成了小作文,甚至有的學生的變成了大作文,再也不愁沒有寫作材料了。
學生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怎樣才能讓學生看到祖國更美好的風貌,日新月異的變化,讓學生的文章提升高度呢?筆者利用電教手段,投影儀、視頻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選材條件,讓他們擴大視野,了解一些弱勢群體的生活,了解大山里貧困山區(qū)的孩子的生活學習的條件,了解為社會做貢獻的一些人物事跡,了解我國科技事業(yè)(如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等)的飛速發(fā)展,了解我們祖國這個大家庭的美好。這些材料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興趣,還提供了文章主題升華的材料。
電教手段聲畫并茂,視聽結合,感染力強,為作文教學創(chuàng)設了境況,提供了素材,激發(fā)了學生寫作興趣,提高了寫作能力。
2.注重作文全面提升的訓練—修改評價
托爾斯泰說過:“必須拋棄那種認為寫作可以不修改的想法,改三遍、四遍,這還不夠。”
最初,作文評價與修改的具體做法是教師全批全改,有時還會面批,這種做法缺點是教師的工作量太大,反饋的時間太長,等到下次作文時,有的學生對老師給的建議已經忘掉了。后來采用學生互批。這種方法的弊病是如果兩個學生的寫作水平都不高,互批改后的文章改動不大,效果都不太理想。后來,我校語文教師去河北廊坊十二中學學習語文主題學習教學方法。筆者借鑒他們的方法,采用下列方法進行作文的修改與評價。第一步是教師選出中等成績的一篇文章,利用投影儀打在白板上,全體同學進行評改。小到字、詞的運用,句子的順暢等語言方面的問題,大到文章結構、選材立意、寫作手法、文章主題的體現(xiàn)等方面進行批改。學生的熱情很高,積極發(fā)表意見,課堂氣氛活躍。文章的主人認真記錄同學的意見,修改成文。這篇文章通過全體學生的改評,比較成型了。第二步是下節(jié)課把修改后的文章再次打到白板上,全體同學再進行評改,再次整理成文,再與原來的兩篇比較看效果。讓學生看到多次評改的收獲確實很大。這種方法雖然耗時多一點,但效果還是比較明顯。能讓被評改的學生知道文章的優(yōu)缺點,也能讓全體學生學會了評改作文的方法。其余同學的文章可按上述方法自批自改,也可互批互改。堅持一段時間后,形成了規(guī)律,學生的寫作水平和評改能力有了大幅度地提高。
積累素材和評改作文,讓學生體驗積累與評改的樂趣,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能力和閱讀的興趣,也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嵇康.初中作文教學階梯式訓練的策略[J].文教資料,2019(09):44-45
[3]黃森苗.新課改下初中語文作文教學方法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2019(08):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