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小拙
準確講,不是“名字”,是“稱呼”。
我數(shù)了數(shù),用來確指姜老先生本人的稱呼,至少有18種。
可能因為姜老的時代過于遙遠,古籍對他姓名的記載比較混亂。一般認為他姓姜,名尚,字牙,也有人說他字子牙,還有人覺得“牙”是他的名,“尚”才是字。反正不管怎么說,我們可以稱他為姜尚、姜牙或者姜子牙。又有故事說,姜子牙釣魚釣到周文王,周文王激動地說“吾太公望子久矣”,意思是“我家爹地盼望您這樣的賢人已經很久很久了”。這句名言被縮略成了姜子牙的新名號:太公望。我們還可依此尊稱他為:太公、姜望、姜太公。
但令人遺憾的是,無論姜尚、姜望、姜牙,還是姜子牙和姜太公,所有把姜姓掛在前頭的稱呼,在姜老先生的時代,根本不會出現(xiàn)。這是因為在秦漢以前,古人姓、氏分開,男子不稱姓,多稱氏。“姓氏”一詞原本包含“姓”和“氏”兩層意思。隨著后代開枝散葉,同一個姓會細分出不同的氏來。比如周文王有個兒子,姓姬,名奭(音是),文王把“召(音邵)”這個地方劃給他做采邑,供他吃喝,所以他被稱為召公奭。召公奭后來接受太保官職,又被封為燕國國君。等到他死后,三個兒子分別繼承召公奭的采邑、官職和封國,于是發(fā)展出三個氏來:召氏、太保氏和燕氏。但這三個氏的子孫,仍然姓姬。
有人如此總結秦漢以前的姓氏關系:“氏,所以別貴賤;姓,所以別婚姻。”(《通志·氏族略》)氏的范圍比姓小得多,更能體現(xiàn)自己這支子孫混得好不好,所以男子更樂意表明自己的氏。姓的作用是防止同姓婚姻,杜絕近親繁衍,所以女子的稱呼必須帶上姓。
毫無疑問,姜老先生這樣的成功男士,肯定有氏。據(jù)說其先祖輔佐大禹有功,夏朝時得到“呂”這塊封地,所以姜太公姓姜,呂氏。所以,在姜老先生的時代,人們更有可能這樣稱呼他:呂尚、呂牙、呂子牙、呂望、呂太公。
用西周的標準來看,確實叫錯了,但如今改口也沒必要,因為姓和氏很早就合二為一了。 早在戰(zhàn)國時期,姓和氏就有了混淆的苗頭。孟子說“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孟子·盡心下》),意思是我們要避諱長輩的名,但不用避諱姓,因為姓為家族共有,而名為各人獨有。這句話直接無視了氏的存在,可能把氏歸入了姓的范疇。
到了漢代,姓和氏更是亂成一鍋粥。司馬遷說姜老先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史記·齊太公世家》),這句話把姜姓說成“姜氏”,把源于封地的“封氏”說成“封姓”,明顯混用了姓和氏的概念。
話說回來, 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尊稱姜太公為“師尚父”。姜老是兵書《六韜》的傳說作者,自然能征善戰(zhàn),“師”就是周朝的軍職,約等于現(xiàn)在的將軍。“尚”是姜太公的名,也有人認為是字?!案福ㄒ舾Γ眲t是男子專用的美稱,也可以寫成“甫”,一般加在字的后面! 按照“官職+名/字”的格式,我們還可以稱姜太公為師望、師尚、師牙、師子牙。
此外,姜太公還位列朝廷三公之一,官居太師。所以,我們又能稱他為太師望、太師尚、太師尚父、太師牙、太師子牙。這些稱呼里,師望和太師望使用頻率比較高,其他幾種很少在古籍里出現(xiàn)。
姜太公至少有18種稱呼,前面介紹了15種,剩下三種,都與山東有關,都比較生僻。尤其最后一種,連文博圈的大學者,也是最近幾年剛剛知道!
姜太公一生的最后時光,與山東結下不解之緣。推翻商朝統(tǒng)治后,他被封為齊國國君,橫掃山東諸地。但詭異的是,考古學家從未在山東發(fā)現(xiàn)與姜太公同時代的古城,也從未在國內發(fā)現(xiàn)任何與他存在直接聯(lián)系的文物。一直等到2003年,考古隊終于在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花溝鎮(zhèn)陳莊村發(fā)現(xiàn)一處西周城址,即高青陳莊遺址,后于2008年至2010年進行深入發(fā)掘,在一座貴族墓葬里找到七件鑄有銘文的青銅器。
青銅器上的七條銘文如下:
1. 豐作厥祖齊公尊彝
2. 豐啟作厥祖甲寶尊彝
3. 豐啟作祖甲寶尊彝
4. 豐啟作文祖齊公尊彝
5. 豐啟作文祖齊公尊彝
6. 豐啟作厥祖甲齊公寶尊彝
7. 祖甲
讀懂銘文里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五個字,你就能猜出大概意思:“豐”是對青銅器主人的稱呼?!白鳌币鉃橹谱鳌!白妗敝笭敔?,也可以指爺爺輩或更久遠的祖輩?!白鹨汀笔巧讨苋藢η嚆~器的統(tǒng)稱?!柏S作祖尊彝”,合起來的意思是:本人“豐”為一位祖先制作了這件青銅器。
“豐”想要紀念的祖先是誰?原來,這位祖先被稱作“齊公”。
“齊公”莫非指姜太公?
如果對周朝歷史有所了解,就會知道這是青銅器銘文里第一次出現(xiàn)“齊公”二字。按照“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度,齊國屬于侯國,齊國國君應該稱為“齊侯”,而非“齊公”。
姜太公的情況稍微復雜些。姜老不僅是齊國國君,也是朝廷重臣,是位高權重的太師,所以在朝廷里可以被尊稱為“公”。但如果用封國來稱呼姜太公,稱他為“齊侯”更加妥當。姜太公去世后,也得到一個類似的“國別尊稱”,被稱為“齊太公”。雖然“齊太公”和“姜太公”都包含“太公”二字,但意義恐怕并不相同?!敖崩锏摹疤痹从凇疤保侵芪耐踬浻璧??!褒R太公”里的“太公”可能是對一國早期君主的尊稱,其他諸侯國也有類似的習俗。假如諸侯國并非公國,那么青銅器銘文里的“國名+公”應該指該國第一代國君。所以“齊公”最有可能指代的齊侯,還是齊國的創(chuàng)始人:姜太公。
確定“齊公”就是姜太公之后,再次檢查青銅器銘文,發(fā)現(xiàn)姜老先生竟然還有一種從未被歷朝歷代任何文獻記載的稱呼!這就是18種稱呼里的最后一種: 這個稱呼是:“甲”。 “甲”是什么意思,要從一個美麗的傳說講起。據(jù)說,古人相信,你每天看到的太陽是不一樣的。哪怕今天跟昨天氣溫相同,這兩天的太陽也絕非同一個。古人認為天界有十個太陽,它們住在世界的東方,每天輪流出來值班,十天為一輪,稱為一旬。古人還非常有愛地給每個太陽起了名字,分別叫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太陽的名字就是日名,又稱日干、天干。“豐”青銅器上的“甲”便是日名。
早在夏朝,日名確實已經出現(xiàn)在人名里了,比如有位夏朝君主叫孔甲,“甲”便是他的日名。到了商代,幾乎每位商王都有自己的日名。比如遷都到殷的盤庚,其日名為“庚”;盤庚的侄子武丁,日名為“丁”;亡國之君商紂王,又被稱為帝辛,日名為“辛”。歷代出土的大量青銅器進一步證明,商代貴族曾普遍使用日名。姜太公這位西周重臣愿意使用日名,這也證明至少在西周初年,上層貴族接受并繼承了日名傳統(tǒng),推翻了過去所謂日名習俗隨商朝滅亡而消失的說法。
在我看來,這些繁星般的稱呼,構成了一張包羅萬象的社會關系網。
有些稱呼反映了他與祖先的關系,比如姜尚和呂尚。有些體現(xiàn)了他與子孫的關系,比如齊公和祖甲。有些看似正經嚴肅,其實暗藏人生贏家的風光得意,比如太師望,又如師尚父。有些帶有歷史的浪漫,又像真實的傳說,比如他甩竿釣來的那句“太公望”。而我最喜歡的稱呼,還是從小就熟悉的那兩個:姜子牙和姜太公。因為這兩個稱呼代表了我童年對他老人家的記憶和敬意。
你心中的姜太公,又是什么樣子?
/袁哲生
小時候家住臺中,每當有重大事件發(fā)生的日子——那種比過年過節(jié)還了不起,重要到必須全家出動,并且請出“老爺相機”的日子,我就知道那天又要去臺中公園了。到臺中公園,為的就是要照相,只要父親舉起相機,大家就很自動自發(fā)地站在背景是“湖心涼亭”的地方,一字排開,面帶微笑……有一次,父親無緣無故又召集全家去照相,事隔多年我才知道,原來那年父親被誤診為癌癥患者。